中文文獻
[1]王怡婷(2019)。高雄市國中生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習健康與體育碩士在職專班,屏東縣。[2]王懷慶(2020)。彰化縣羽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3]王寶雅(2021)。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公立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4]甘淳宜(2021)。國中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探討—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屏東縣。[5]江旻庭(2021)。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桃園區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休閒組),桃園市。[6]江紹菱(2022)。新北市居家照顧服務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管理系,新北市。[7]呂淳瑜(2020)。知覺旅遊風險、健康信念、預防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8]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9]李聖凱(2015)。桌上遊戲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10]李桂英、劉彥輝、徐茂洲(2021)。路跑活動參與者在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 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大學體育,7,35-52。
[11]李靜琳(2022)。後疫情時代休閒運動參與者防疫措施與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研究所,台南市。[12]林志鈞、王建智(2016)。路跑活動吸引力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休閒體驗、休閒效益之中介效果。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6(3),114-152。
[13]林雅敏 (2019) 。雲林縣國中生參與羽球活動休閒涉入、休閒體驗和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14]洪佩薇(2021)。青少年的好奇心、休閒無聊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某完全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15]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6(4),1-12。
[16]許雅晴(2020)。澎湖縣七美島公教人員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縣。[17]陳春安(2017),單車騎士深度休閒、遊憩專門化及休閒效益之關係研究,南臺人文社會學報,17,1-25。
[18]陳兆勛(2018),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愛河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19]陳秀香 (2019)。女性羽球運動愛好者休閒阻礙、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20]陳儒賢(2019)。音樂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探討:兼論休閒效益之中介效果。旅遊管理研究,10,1-23。
[21]陳玉胤(2020)。高雄市國小教師綠色休閒參與和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22]陳雪芳(2020)。台南市樂齡族的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23]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畯(2001)。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藝術學報,68,121-134。
[24]張宮熊、林鉦棽(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揚智。
[25]張守恒(2017)。銀髮族參與靜態書法活動之休閒效益與心流體驗探討。發展與前瞻學報,18,75-108。
[26]張蓓琪、謝懷恕、顏麗容(2019)。女性空服員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 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以 C 航空公司為例。島嶼觀光研究,12(4),81- 128。
[27]陸玟吉、劉孟竹 (2017)。假日籃球活動參與者休閒效益之探討。運動與健康研究,6(1),43-59。
[28]馮祥勇(2020)。危機就是轉機新冠肺炎後的觀光規劃與發展。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9(特刊),46-55。
[29]曾美英 (2020)。屏東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屏東縣。[30]黃美琴、李鈞皓、李城忠(2017)。羽球運動愛好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 活品質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1),159-168。
[31]黃國光、謝敏雅(202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家長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親子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4(3),1-16。
[32]游采柔(2022)。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幸福感之研究-以美麗產業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管理系,苗栗縣。[33]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17(2),139-146。
[34]詹慧君(2016)。國中生家庭支持休閒參與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35]葉允立(2022)。銀行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某銀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新竹市。[36]蔡貴豐(2020)。新冠肺炎疫情對餐廳消費意願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北市。[37]鄭湘陵(2020)。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對公立教保服務人員身心建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38]劉蓉 (2018)。溪頭登山健行者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效益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39]賴韋伶、畢璐鑾(2008)。淺談運動舞蹈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96,44-50。
[40]賴春華(2017)。嘉義縣國中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嘉義縣。[41]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42]薛夙涵(2020)。社群媒體對於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雲林縣某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43]羅玉瑜(2022)。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阻礙及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南投縣公立國中正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44]龔郁婷(2022)。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參與和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大樹林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休閒組),桃園市。[45]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2)。COVID-19。https://www.cdc.gov.tw/
英文文獻
[1]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u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2]Bammel, B.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Wm. C. Brown Publishers, pp.186-196 & pp275-278
[3]Cordes, K.A., & Ibrahim, H. M (1999).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Boston:McGraw-Hill.
[4]Constandt, B., Thibaut, E., De Bosscher, V., Scheerder, J., Ricour, M., & Willem, A. (2020). Exercising in times of lockdown: An analysis of the 77 impact of COVID-19 on levels and patterns of exercise among adults in Belg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1), 41-44.
[5]Driver, B.(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pp.38-41.
[6]Kelly, J. (1972).Work and Leisure:a simplified paradigm.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4,50-62.
[7]Lee, J. (June 19, 2020). Home Training on the Rise in the Aftermath of COVID-19. Digital Times. 79 http://www.dt.co.kr/contents.html?article_no=202007190210993173100 1
[8]Mutz, M., & Gerke, M. (2021). Sport and exercise in times of self-quarantine: How Germans changed their behaviou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56(3), 305-316.
[9]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10]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11]Mutz, M. (2021). Forced adaptations of sporting behaviou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ir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European Societies, 23(1), 184-198.
[12]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13]Shin, J. (April 23, 2020). I Bought Hiking Shoes Instead of Spring Shoes; Hiking Population Surges in the COVID-19 era. http://sa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20/04/22/202004220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