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書部份
(明)覺浪道盛:《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嘉興大藏經,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 2〈身念處觀如音品〉,CBETA, T46, no. 1923, p. 633, a12-b2)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Ashley, N. 著,王季慶譯:《心靈探險:賽斯修練法》,新北市:賽斯文化,2020年。
Dethlefsen,T. and Dahlke. 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2年。
Lawrence Le Shan 著,王季慶、許添盛譯:《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臺北:方智出版,1996年。
Louise L.Hay著,黃春華譯:《創造生命的奇蹟》,臺北:天鏡,2004年。
M.Scott Peck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追求愛和成長之路》,臺北:天下遠見,1991年。
Pat Rodegast and Judith Satanton編,王石真譯:《超越恐懼選擇愛》,臺北:方智,1995年。
Pat Rodegast著,王季慶譯:《宇宙逍遙遊》,臺北:方智,1999年。
Rhonda Byrne著,謝明憲譯:《祕密》,臺北:方智,2007年。
Sanaya Roman著,王季慶譯:《喜悅之道》,臺北:生命潛能,2002年。
Tolle, Eckhart著,張德芬譯:《修練當下的力量》,臺北:方智,2009年。
Walsch, N.D著,王季慶譯:《與神對話》,臺北市:方智,1998年。
尹萍譯,奈思比、奧伯汀(John Naisbitt and Patricia Aburdene)合著:《2000年大趨勢》,臺北:天下文化,1990年。
王季慶:《賽斯讓你成為生命的創造者》,臺北:方智,1999年。
王怡仁:《不藥而癒-身心靈整體健康完全講義》,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王怡仁:《靜心的優雅節奏》,新北市:賽斯文化,2011年。
王怡仁:《啟動靈感》,新北市:賽斯文化,2013年。
王怡仁:《賽斯速成100》,新北市:賽斯文化,2016年。
王怡仁:《賽斯書輕導讀》,新北市:賽斯文化,2017年。
王怡仁:《一起來玩工作坊》,新北市:賽斯文化,2018年。
王怡仁:《不藥而癒2-跟妳的身體說說話》,新北市:賽斯文化,2019年。
王怡仁:《不藥而癒3-妳的外貌、年齡和健康,由心靈決定》,新北市:賽斯文化,2020年。
王怡仁:《翻轉信念40招》,新北市:賽斯文化,2021年。
王怡仁:《好命方程式:用信念與感覺基調創造你想要的人生》,新北市:賽斯文化,2022年。
王怡仁:《我是對的,你也沒錯:成為最有彈性也最自在的人》,新北市:賽斯文化,2023年。
王怡仁:《什麼鬼:最適合現代人的新靈魂觀》,新北市:賽斯文化,2023年。
牟宗三:《牟宗三生全集16•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余德慧:《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拜恩(Byrne, R., )著,謝明憲譯:《秘密》,臺北市:方智,2006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界的訊息》,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王育盛譯:《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卷一)》,新北市:賽斯文化,2012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王育盛譯:《夢、進化與價值完成(卷二)》,新北市:賽斯文化,2012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王育盛譯:《神奇之道》,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新北市:賽斯文化,2011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心靈的本質》,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夢與意識投射》,新北市:賽斯文化,2011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實習神明手冊:啟動內在感官的自修經典法則》,新北市:賽斯文化,2008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健康之道:最後的一堂賽斯課》,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界的訊息》,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未知的實相(卷一)》,新北市:賽斯文化,2011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未知的實相(卷二)》,新北市:賽斯文化,2012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洪志美、張黛眉、梁瑞安譯:《早期課1》,新北市:賽斯文化,2013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彭君蓉譯:《早期課2》,新北市:賽斯文化,2015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陳秋萍譯:《早期課3》,新北市:賽斯文化,2016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梁瑞安譯:《早期課4》,新北市:賽斯文化,2018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謝欣頤譯:《早期課5》,新北市:賽斯文化,2019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陳秋萍譯:《早期課6》,新北市:賽斯文化,2020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陳秋萍譯:《早期課7》,新北市:賽斯文化,2021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梁瑞安譯:《早期課8》,新北市:賽斯文化,2022年
珍‧羅勃茲(Jane Roberts)著,呂紹暉譯:《早期課9》,新北市:賽斯文化,2023年。
馬冠中、楊秀珍:《快樂醫心》,新北市:賽斯文化,2016年。
馬冠中、楊秀珍:《從心設定》,新北市:賽斯文化,2018年。
許添盛:《邁向內在朝聖之旅》,臺北:方智出版,2001年。
許添盛:《你可以不生病──身心靈療法 15 式》,臺北:方智出版社,2002年。
許添盛:《許醫師安心處方》,臺北:遠流,2002年。
許添盛:《許醫師諮商現場》,臺北:遠流,2003年。
許添盛:《你可以不生病》,臺北:遠流,2005年。
許添盛:《你可以喊暫停》,臺北:遠流,2006年。
許添盛:《癌症不是絕症》,新北市:賽斯文化,2010年。
許添盛:《絕處逢生-許醫師癌症身心靈療法》,新北市:賽斯文化,2011年。
許添盛口述,王季慶執筆:《許醫師抗憂鬱處方-當心理治療遇上韋小寶》,新北市:賽斯文化,2015年。
許添盛口述,張雅真文字整理:《絕處逢生-許醫師身心靈療法》,新北市:賽斯文化,2015年。
許添盛、王季慶:《用心醫病》,臺北:賽斯文化,2016年。
許添盛、張郁琦:《自我覺察-朝向內在快樂的過程》,新北市:賽斯文化,2018年。
許添盛、張郁琦:《親密關係-與伴侶身心靈共同成長的智慧》,新北市:賽斯文化,2018年。
許添盛、范維昕:《精神潔癖-強迫症的身心靈整合療法》,新北市:賽斯文化,2020年。
連廷嘉:《職災勞工心理重建模式之建構與實施》,行政院勞委會勞工保險局委託之計畫,2011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市:東大,1990年。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
傅偉勳:《現代儒學的詮釋學暨思維方法論建立課題——從當代德法詮釋學爭論談起》,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臺北市:生智文化,2008年。
喇哈夏著,彭芷雯譯:《心的煉精術—做自己的心靈諮商師》,臺北市:方智,2010年。
游伯龍:《HD:習慣領域IQ和EQ沒談的人性軟體》,臺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黃法華:《先天經絡理療基礎篇》,臺北市:易昇健康諮詢中心,2002年。
奧修著,謙達那譯:《花落繽紛》,臺北市:奧修,2003年。
葉湘虹:《榮格的道德整合思想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董芳苑:《臺灣宗教論集》,臺北市:前衛。
賽安慈、吳至青(Sainz, A. and Wu, C.C., 2008):《還我本來面目》,臺北市:商周,2008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市:大田,1990年。
二、中文學位論文
方美珍:《中高齡者運用賽斯資料靈性成長經驗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王兆立:《賽斯資料中的多重宇宙觀》,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林靜縈:《身心靈整體醫學視野:一位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的賽斯資料探索之旅》,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1年。林娉如:《身病心藥醫—癌症患者接受以賽斯心法為基礎的心理諮商之療癒經驗研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金佩玲:《憂鬰症患者學習賽斯思想後的生命轉化經驗之敘說研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2年。陳家倫:《新時代運動在臺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三、中文期刊部份
王季慶:〈今生邂逅賽斯〉,《中華新時代協會/神話雙月刊》第2期,2004年10 月。
李聿勛、唐耀棕:〈臺灣的靈性學習課程—新時代入世精神的再現與教育實踐〉,《德明學報,第37卷》第2期,2013年,頁63-76。
邱淑芬:〈靈性面向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學刊》第6期,2002年,頁51-72。
邱慕霖:〈癌症輔助及替代醫學身心靈整合療法〉,《諮商與輔導》第440期,2022年,頁33-36。
胡祖櫻:〈從習慣領域理論探討運用正念靜坐改變負面電網〉,《習慣領域期刊》第12卷第1期,2021年,頁 43-56。
DOI 10.53106/199891212021031201004
許添盛:〈自「身心靈醫療」觀精神分裂的「次人格」現象及幫助個案自癒的經驗〉,《護理雜誌》第54卷3期,2007年,頁5-11。
郭良婷:〈《牧鵝姑娘》童話故事中的原型及其隱喻:以榮格心理分析為觀點〉,《輔導季刊》第55卷第1期,2019年,頁52-60。
陳淑娟:〈靈性非宗教、轉化非救贖:對臺灣新時代運動靈性觀的社會學考察〉,《臺灣宗教 研究》第6卷第1期,2006年,頁57-112。
陳智光:〈談輔助及另類醫療在現代醫學之角色〉,《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第22卷第3期、第4期,2015年,頁16-18。https://doi.org/10.6498/EA.2014.22(3/4)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頁399-433 。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頁265-304。
傅偉勳:〈《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頁209-242。
傅偉勳:〈四聖諦的多層義蘊與深層義理〉,《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195-217。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的詮釋學考察〉,《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51-92。
楊克平:〈人、環境、健康-自宇宙生命之「易」論人體健康之合「一」〉,《護理雜誌》,第55卷第6期,2008年,頁73-79
http://dx.doi.org/10.6224/JN.55.6.73 2008/12
鄭佩芬、周傳姜:〈從人與病的遭逢談自我轉化:女性經歷婦科疾病與治療歷程的自我敘事〉,《生命教育研究》第5卷第1期,2013年,頁91-123。https://doi.org/10.6424/JLE
顏崑陽:〈文學創作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
四、外文部份
Angst, F., Stassen, H., Clayton, P., and Angst, J.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follow-up over 34-38 years.” J Affect Disord 68 (2002): 167-181.
English, L. M., and Gillen, M.A. (eds.). “Addressing the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What educators can do.”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 85.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2000.
Fu, Charles Wei-Hsun. Creative Eaker E.D, Pinsky J, Castelli W.P.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oronary death among women: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from a 20-year follow-up of women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Am J Epidemiol, 135.8(1992): 854-864. https://doi.org/10.1093/oxfordjournals.aje.a116381
Gillen, M. A. “Spiritual lessons from the Antigonish Movement.” in Scott, B. Spencer, and A. Thomas(eds), Learning for Life. Canadian Reading in Adult Education, 1998.
Greenberg, P. E., Fournier, A., Sisitsky, T., Pike, C. T., and Kessler, R. C. “The economic burden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2005 and 2010).”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6.2 (2015): 155-162. https://doi.org/10.4088/JCP.14m0929
Hanegraaff, W. J. “New Age Spiritualities as Secular Religion: a Historian’s Perspective.” Social Compass 46.2 (1999): 145-160.
Hoskin, K.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In S. J. Ball (Eds.), Foucault under examination: The crypto-educationalist unmasked. London: Routledge. (1990): 29-53.
Kendler, K. S., Karkowski, L. M., and Prescott, C.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the Onset of Major Depres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9). https://doi.org/10.1176/ajp.156.6.837
Kottow. “Between caring and curing.” Nursing Philosophy 2.1 (2001): 53-61. https://doi.org/10.1046/j.1466-769x.2001.00031.x
Lambert, Karow, Leucht, Schimmelmann, and Naber. “Remission in schizophrenia: validity, frequency, predictors, and patients' perspective 5 years later.”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12.3 (2010): 393-407.
doi:10.31887/DCNS.2010.12.3/mlambert
Roberts, Jane 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Its Human Expression. Prentice-Hall. Reprinted 1996, Amber-Allen Publishing, 1979. ISBN 978-1-878424-22-8 .
Rush, A. J., Fava, M., Wisniewski, S. R., Lavori, P. W., Trivedi, M. H., Sackeim, H. A., Thase, M. E., Nierenberg, A. A., Quitkin, F. M., Kashner, T. M., Kupfer, D. J., Rosenbaum, J. F., Alpert, J., Stewart, J. W., McGrath, P. J., Biggs, M. M., Shores-Wilson, K., Lebowitz, B. D., Ritz, L.,for the STAR D Investigators Group. “Sequenced treatment 185 alternatives to relieve depression (STARD): rationale and desig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25.1 (2004): 119-142. https://doi.org/10.1016/S0197-2456(03)00112-0.
Rush, A. J., Trivedi, M. H., Wisniewski, S. R., Nierenberg, A. A., Stewart, J. W., Warden, D., Niederehe, G., Thase, M. E., Lavori, P. W., Lebowitz, B. D., McGrath, P. J., Rosenbaum, J. F., Sackeim, H. A., Kupfer, D. J., Luther, J., Fava, M. “Acute and Longer-Term Outcomes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Requiring One or Several Treatment Steps: A STARD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11 (2006): 1905-1917
Spiro A.3rd, aurenceau J.P, Ward K.D, et al. “Anxiety characteristics independently and prospectively predic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anxiety amo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Am Coll Cardiol 51 (2008),113-119.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07.09.033
Thompson. Bean, W. 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dult education: Locating practice in its roots.”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5(2000): 67-76.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Yeh, H. H., Westphal, J., Hu, Y., Peterson, E.L., Williams, L.K., Prabhakar, D., Frank, C., Autio, K., Elsiss, F., Simon, G. E., Beck, A., Lynch, F. L., Rossom, R. C., Lu, C. Y., Owen-Smith, A. A., Waitzfelder, B. E., and Ahmedani, B. K. “Diagnose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Risk of Suicide Mortality.” Psychiatr Serv 70.9 (2019): 750-757.
https://doi.org/10.1176/appi.ps.201800346.
五、網路部份
〈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 醫呼籲重視75%亞健康患者〉,2019年10月7日新聞稿,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https://www.cmu-h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594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1 年國人十大死因〉,2023年06月12日。
UPLhttps://www.mohw.gov.tw/cp-16-74869-1.html。(2024-01-08)
張家銘:〈EQ殺手認識憂鬱〉,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https://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64.html(2024-01-08)
張家銘:〈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23,,https://www.depression.org.tw/index.asp
許添盛:《實習神明手冊》,2016年11月21日演講,古証元整理,取自https://joo7215.pixnet.net/blog/post/27188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