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中文專書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臺北:新學林,2017。
本庄萌,《世界的浪浪在找家:流浪動物考察與關懷手冊》,楊明綺、葉韋利譯,新北:木馬,2018。
劉克襄,《野狗之丘》,台北:遠流,2016。
Vicki Croke,《新動物園》,林秀梅譯,台北:胡桃木文化,1998。
Susan Sontag,《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譯 ,臺北:麥田,2004。
黃宗慧、黃宗潔,《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台北:麥田出版,2021。
John Homans,《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張穎綺譯,新北市:立緒文化,2019。
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臺北:新學林,2017。
Pablo Helguera,《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吳岱融、蘇瑤華譯,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18。
John O’Donohue,《靈魂的朋友》,張家瑞譯,臺北:柿子文化,2022。
二、中文期刊論文
蘇若瑤(2021)〈重塑家的意義:無家者與同伴動物的共構歷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頁27。蘇若瑤(2021)〈重塑家的意義:無家者與同伴動物的共構歷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頁31。
廖玲玲(2017)〈「遊民」的街頭生活與社會排除歷程—以萬華地區為例〉。新竹: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頁32。賴逸仙(2016),〈跨越物種的同伴:動物的陪伴效益〉。南投:暨南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碩士班碩士論文。頁2。陳維峰(2015),〈德勒茲的「流變-動物」與藝術〉。嘉義: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 12期,頁139。
張嘉如(2015),〈書寫生命:評《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外文學》第四十四卷第四期,頁177。
孫偉倫(2009)〈隱性知識獲取能力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7。孫偉倫(2009)〈隱性知識獲取能力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1。
林憶珊(2006),〈瘋癲?愛心?狗媽媽的照顧圖像與社會處境〉。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7。林可(2021)〈 我看著貓看著我:《人獸誌》創作計劃〉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論文。頁11。
駱以軍,《路的盡頭(之二)》,引自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臺北:新學林,2017,頁123。
三、網路部分
不著撰稿人,〈不曾終止的流浪動物之殤——圖解台灣動保現況2020版〉,「窩窩wuowuo」,2020。https://wuo-wuo.com/infographics/1264-stray-animal-info,
瀏覽日期2021年5月。
劉星君,〈屏東義大醫院今動工 總投資達200億預估2025年終營運〉,2021,「聯合音樂網」。瀏覽日期2021年5月。
〈王家祥的意外旅途〉,2020,「PeoPo公民新聞」。 Https://www.peopo.org/news/497961,瀏覽日期2021年6月。
Ellie,〈無尾香蕉動物學校創辦人李瑾倫,用理性嚴謹的角度表達感性的愛,觸發內在對於愛的共感與啟發〉,2022,「萬秀洗衣店」。https://www.wantshowlaundry.com/notail-banana/,瀏覽日期2023年3月。
黃文鉅,〈【一鏡到底】寵愛我的87個毛小孩 李瑾倫〉,2019,「鏡Mirror Media」。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190705pol001,瀏覽日期2023年3月。
施書瑜,〈筆墨描繪動物傻憨與純粹 繪本作家李瑾倫蓋動物學校讓相愛不終止〉,2022,「太報Tai Sounds」。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118/38770,瀏覽於2023年3月。
杜韻飛,〈生殤相-流浪犬安樂死日最終肖像〉,2016,「報導者專欄」。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memento-mori,瀏覽日期2021年6月。
李奕萱,〈還給流浪犬一張「臉」—訪《生殤相》攝影師杜韻飛〉,2018,「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673/3078435,瀏覽日期2021年6月。
本文引自影片《非池中藝術網 | 藝文直擊─ Bluerider ART:【Artificial Paradise 人造動物樂園】個展》,201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L6GBVP-FU&t=118s,瀏覽日期2022年3月。
資訊來源自攝影師羅晟文個人網站https://www.shengwenlo.com/whitebear-cht,瀏 覽日期2023年5月。
葉靜倫,〈【無家者】1. 貧窮是一種狀態,而非特定族群/專訪「人生百味」〉,2017。https://rightplus.org/2017/11/13/homeless/ ,瀏覽日期2023年5月。
郭潔鈴,〈專訪巫馥彤:「唯有親身去實踐,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芒草心陪無家者走一段自立的路〉,2018。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5483,瀏覽日期2023年5月。
黃慧英,〈旁觀他人之痛苦之痛苦〉,2008,「香港一緩醫學期刊」。https://www.fmshk.org/database/articles/hkspmnewsletter2008april1p3p8regardingthepainofoth.pdf,瀏覽日期2021年6月。
不著撰稿人,由安順影像提供,〈類型學攝影,一個冷門的攝影派系〉,2019,「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n/jlb2y9l.html,瀏覽日期2022年4月。
林育綾,〈每條項圈都曾代表一條生命「罐裝的承諾」讓評審落淚〉,「ETtoday新聞雲」,2015,https://pets.ettoday.net/news/503408,瀏覽日期2022年3月。
陳玉敏,〈動物,可以是你的「臉友」嗎?〉,獨立評論,2017。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1/article/5549,瀏覽日期2023年3月。
黃克先,〈看見無家者真實生活後的問題:為何「居住優先」策略不被政府採納?〉,報導者,2021。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precarious-living-homeless-people-and-the-helping-networks-in-taiwan,瀏覽日期2023年5月。
不著撰稿人,由當代動物思潮提供,〈黃宗慧/從母鹿到母豬:化人主義,行不行?〉,鳴人堂,2017,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673/2623440,瀏覽日期2023年3月。
邱珍琬〈是馴服還是陪伴?─人類、寵物的相互心理學〉,科學月刊593期-伴‧毛小孩(五月號),2017,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132,瀏覽日期2023年3月。
羅奕儒,〈零撲殺專題#2當入所量仍是龐大的存在--談收容所的因應之道〉,窩窩wuowuo,2017,https://wuo-wuo.com/topics/stray-animals/92-zero-culling-policy/855-zeczec-2646,瀏覽日期2023年3月。
不著撰稿人,由GPI5政府出版品資訊網編輯部提供,〈如何社會?怎樣藝術?─《讀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GPI5政府出版品資訊網,2019,https://gpi.culture.tw/news/10106,瀏覽日期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