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部高教司,2018,“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試辦計畫”。
[2]技專校院招生策略發展委員會,2020,“發展評量尺規參考說明”,臺北市。
[3]教育部,2020,“108課綱資訊網”。
[4]彭森明,2010,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臺北。
[5]曾昱文,2021,“連結技高端與大學端學習歷程建構招生選才評量尺規—以F科大企管系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6]Volkwein, J. F., & Liu, Y., & Woodwll, J., 2012,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offices", The Handbook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p. 22-39.
[7]彭森明,2013,高等教育校務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臺北。
[8]傅遠智,2017,“借鏡美國經驗對下一階段我國發展校務研究的啟發”,評鑑雙月刊,69期,頁31~35,9月。
[9]吳清山,2014,“校務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40期,頁157~158。
[10]李政翰,2015,“我國推動大學校務研究之策略”,評鑑雙月刊,57期,頁9~15,9月。
[11]黃曉波,2014,“校務研究的起源與任務”,高教技職簡訊,95期,頁8~9,11月。
[12]Volkwein, F., 2015,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R courses: Myths vs. reality",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Denver, CO.
[13]常桐善,2014,“美國校務研究的核心內容”,高等教育技職簡訊,95期,頁21~24。
[14]教育部,2015,“教育部補助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審查作業要點”。
[15]教育部,2019,“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
[16]林博文,2016,“校務研究的應用-以玄奘大學教卓計畫為例”。
[17]曾元顯,2016,“校務研究資料庫的建構與分析應用”,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卷,1期,頁107~134,3月。
[18]AIR, 2017, "What is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王保進,2010,“校務評鑑對學生學習成效機制自我評鑑之方向作業”,校務評鑑專欄,27期,頁7~8,9月。
[20]吳格非,2020,“使用資料採礦方法以校務研究觀點探討大學經營之重要因素”,輔仁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21]謝季軒,2021,“以資料前處理、擴充建置進行資料挖掘之校務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2]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卷,2期,頁65~83,2月。
[23]張添洲,2004,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五南出版社,臺北。
[24]盧姵綺,2011,“Blog網路學習社群對大學生藝術通識課程知識建構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卷,2期,頁137~174,6月。
[25]鄒慧英,2000,“專題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研討會論文集,頁35~52,臺南。
[26]吳鐵雄、洪碧霞,2000,“教學評量質變的反思與建言”,測驗與輔導,159卷,頁3323~3324。
[27]林海清,2022,“學習人生與歷程檔案”,師友雙月刊,631期,頁43~46,4月。
[28]Popham, W. J., 1997, "What's wrong-and what's right-with rubric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 pp. 72-75.
[29]Moskal, B. M., 2000, "Scoring rubrics: What, when and how?",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7(3), pp. 1-5.
[30]Andrade, H. G., & Du, Y., 2005,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rubric-referenced assessment",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0(3), pp. 1-11.
[31]Reddy, Y. M., & Andrade, H., 2010, "A review of rubric use in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5(4), pp. 435-448.
[32]Wiggins, G. P.,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CA: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33]劉兆明,2018,“評量尺規的概念與設計,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說明會演講內容”,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臺北。
[34]黃致誠,2018,“大學招生專業化與學習歷程審查評量尺規,入學制度與課綱連結”,課程協作與實踐專刊,頁221~230。
[35]黃仕親,2020,“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個人申請管道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6]王保進,2016,“建立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品質文化之校務研究機制”,評鑑雙月刊,60期,頁13~17,3月。
[37]何希慧,2015,“大學建立校務研究體制之建議:以學習成效評估及提升機制為例”,評鑑雙月刊,57期,頁38~41,9月。
[38]何凱維、陳斐娟,2020,“大專校院休退學之因應:淺談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大學不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卷,11期,頁76~82,11月。
[39]沈碩彬,2021,“大(技)專院校訂定考招評量尺規之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卷,2期,頁120~123,2月。
[40]教育部,2021,“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
[41]黃偉立,2019,“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大學招生方案與人才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卷,11期,頁93~97,11月。
[42]劉正達、曾昱文、蔡青姿,2020,“從技高端學習歷程探討大學端招生選材策略-以F科大為例”,南區大專校院校務研究推動策略聯盟成果展暨研討會論文集,頁51~52,屏東。
[4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心理出版社,臺北。
[44]鄭雅云、張奕華,2021,“大學入學制度的變革─學習歷程檔案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卷,4期,頁24~3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