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Google (2022)。關於 Classroom。2022年1月30日,取自: https://reurl.cc/Rj79eZ。
Hootsuite (2018)。全球上網時間。2022年2月06日,取自: https://reurl.cc/oeOL8V。
于富雲 (2003)。網路學習科技的影響與角色之正規。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1,99-107。
王宗斌 (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行政院國科會 (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https://reurl.cc/WkYO2e。
何恭與 (2019)。翻轉教學應用於高中烹飪社團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吳佳欣 (2015)。大專院校餐旅管理學生對數位學習之感知、滿意度及行為意圖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吳佳玟 (2017)。以修正後科技接受模式探究餐旅群科目使用行動學習提升高職生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吳怡惠 (2018)。台南市高職學生烘焙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吳明峻 (2020)。適性化數位學習策略、學習情緒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一以e-Testing 線上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吳俊憲與吳錦惠 (2017)。圖解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建清 (2016)。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Google Classroom之行為意向研究-以公民科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吳清山 (2013)。教育名詞-混合式學習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 109,171-172。
吳莉欽 (2002)。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巫嘉惠 (2014)。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意向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新北學習指導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李昌雄 (2003)。商業自動化與電子商務。臺北:智勝文化。
李昌諧 (2000)。網路教育提升企業競爭力。e-CIO資訊傳真週刊, 5。
李珮錡 (2011)。探討高職餐飲科學生使用「烹飪教學網」的意向與行為研究: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
李婷萱 (202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線上實際學習使用行為的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卓宜蔚 (2021)。以TAM探討國小學習障礙學童使用Deepfake技術整合數位學習之意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周玉成 (2020)。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馬來西亞吉隆玻中華獨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林岑 (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教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林育正 (2016)。導入數位學習模式於提升西餐廚藝培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林明志 (2015)。翻轉教室在國中電腦教學上對學生學習成就、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影響-運用Google Classroom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林東清、孫培真與徐景智 (2000)。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資訊管理研究, 2(2),1-26。
林信志、湯凱雯與賴信志 (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學習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 數位教材之意圖和成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 2(1),60-78。
林庭榛 (2014)。探討餐飲科系學生使用烘焙數位教材行為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林淑芬 (2021)。台南市高中資優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林琨越 (2019)。以E-game平台進行運算思維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林資期 (2014)。運用Google Classroom於國小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林毅帆 (202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遠距教學教師及學生之接受度-以南部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花英德 (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台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邱靜君 (2015)。應用Google Classroom建構數位學習系統輔助國小資訊課程教學之研究-以SCRATCH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侯明順 (2002)。企業推動電子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柯雅婷 (2013)。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虛擬及真實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洪偉然 (2007)。數位學習系統應用在國小音樂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洪淑婉 (2020)。台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現況之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洪傳宗 (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班級聯絡簿網站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胡宜蓁與袁宇熙 (2019)。以科技導向數位學習培育大學生餐飲業創業素養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27(4),071-114。
孫鈺喬 (2021)。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Teams進行遠距教學之學生學習滿意度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徐新逸與郭盈芝 (2021)。數位學習在技職教育的研究現況及趨勢分析。教科書研究, 14 (3),79-124。
張宏民 (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師生對於Moodle數位學習平台的接受度─以高雄市旗山區鼓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張家瑀 (2016)。高職餐飲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利用線上學習之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育部 (2020)。線上教學模式。2021年11月23日,取自:https://reurl.cc/qOlDXN。
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等教育餐旅群科中心 (2019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網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等教育餐旅群科中心 (2019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 (2022)。高級中等學校資料。2022年3月9日,取自: https://reurl.cc/Mbnv3m。
教育部部史 (2022)。數位教學與學習。2021年12月16日,取自: https://reurl.cc/Qjvezq。
莊徨典 (2020)。烘焙實作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技專院校餐飲科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陳昀萱 (2020)。遊戲化設計對初次使用意圖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以 GARMIN 的運動穿戴式裝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陳創立 (2000)。網路化教育訓練。人力培訓專刊,3,5-10。
陳湘怡 (2016)。運用網路社群及數位學習平台輔助高職生數位課程接受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復華中學烘焙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陳韻竹 (2001)。企業發展電子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童瀞萱 (2020)。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科技素養與數位學習行為之關係:以Google Classroom網路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黃姿搖 (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新媒體導入數位學習之學習成效-以南台科大Flip數位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黃建翔與蔡明學 (2016)。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成就關鍵因素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 19,73-98。
黃若菱 (2012)。使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線上英語測驗網之行為及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黃國禎、蘇俊銘與陳年興 (2015)。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第二版)。新北: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黃淑美 (2020)。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之行為研究-以新北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黃敬仁、蘇皇文、王硯聰、柯元植、劉建生與林建華 (2008)。數位學習中學習者風格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影響分析。商業現代化學刊, 4(3),67-80。
黃鈺霖 (2021)。從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學習之行為意向-以「好棒棒學習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黃寶蓮 (2020)。探討教學課程與環境因素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烘焙食品—麵包丙級技術士證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楊學麟 (2017)。不同線上學習平台融入餐飲科中餐丙級檢定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詹孟儒 (2007)。推動數位學習產業邁向巔峰-具跨領域特質的數位內容產業聯盟。產業管理評論, 1(2),5-16。
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 (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臺北:資策會。
劉仲矩與楊緯剛 (2015)。以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需求重要性之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3(2),221–240。
劉伊玲 (2020)。多媒體輔助教學融入家政實作課對學生學習看法及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劉聖禮 (2016)。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對數位學習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蔡延治 (2001)。教學媒體設計與應用。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明哲 (2018)。技術型高中學生數位學習平台之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蔡德祿 (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 數位學習標準概論。臺北:資策會。
賴玲玲與林妹吟 (2016)。數位學習平台可用性研究。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33(4),35-49。
謝宗翰 (202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對於使用網路直播系統進行遠距教學之使用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謝雅青 (2007)。失業勞工數位學習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輔助參加提升數位能力研習計畫者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顏春煌 (2015)。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第三版)。臺北: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蘇雅雯 (2016)。探討影響行動醫療服務持續使用意圖之因素- 以某醫療體系APP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Belaya, V. (2018). The Use of e-Lear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Systematization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7(5).
Bhattacherjee, A.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 25(3), 351-370.
Carmines, E. G., & Zeller, R. A. (1979).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Vol. 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Crosby, L. A., Evans, K. R., and Cowles, D. (1990).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68-81.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eeley, E. (2021). What A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nline Lectures on Students’Mental Health. https://reurl.cc/KbKvaR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Gouëdard, P., B. Pont & R. Viennet (2020). "Education responses to COVID-19: Implementing a way forward",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224,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8e95f977-en.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9(3), 233–240.
Gustafsson, A., Johnson, M. D., & Roos, I. (2005).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dimensions, and triggers on customer reten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69(4), 210-218.
Hans, R. (2002).E-learning and librari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http://www.ub.uni-bielefeld.de/2002conf/lectures/Roes.ppt.
Heijden, H. V. D. (2003).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age of websites: The case of a generic portal in the netherland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 6), 541-549.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3rd ed.). Berrett-Koehler.
Lee, Y., & Kwon, O. (2011). Intimacy, familiarity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 extended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in Web-based service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0(3), 342-357.
Lee, Y., Chen, A. N. K., & Ilie, V. (2012). Can online wait be managed? The effect of filler interfaces and presentation modes on perceived waiting time online. MIS Quarterly, 36(2),265-394
Lynch, M. (2020). 5 Advantages and 5 disadvantages of e-learning. https://reurl.cc/g2kxY7.
Marinoni, G., Van't Land, H., & Jensen, T. (2020).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IAU Global Survey Report, 2 (1), 8-36.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oon, J. W. & Kim, Y. 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4), 217-230.
Moore, G. C. & Benbasat, I.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Ot Me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https://reurl.cc/ZrdDqW.
Pike, G. R., Smart, J. C., & Ethington, C. A. (2012).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tudent engag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 extension of Holland's theor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3(5), 550-575.
Sander Tamm ( 2020 ) .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E-Learning. https://reurl.cc/LmjZy9
Shabbir, H., Palihawadana, D., & Thwaites, D. (2007). Determin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donor‐perceived relationship quality—A dimension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Psychology & Marketing, 24(3), 271-293.
Thong, J. Y. L., Hong, S. J., & Tam, K. Y. (2006). The effects of post-adoption beliefs on the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64(9),799-810.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 27, 451-481.
Zhao, L., Lu, Y., Zhang, L., & Chau, P. Y. K. (2012).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justice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2(3), 64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