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王金城,2003,國小學童對校園公共安全認知與警示性圖示辨識率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吳雅惠,2002,國小學童對交通安全標誌之認識度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李硯祖、蘆影,2002,視覺傳達設計欣賞,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市。
4.侯東旭、葉玉玲,2009,“台灣高速鐵路圖像符號辨識率之研究-以台中高鐵站為例”,人體工程學研究雜誌,11卷,1期,頁69-81。
5.洪育修,2006,電腦繪圖軟體討論區之網站版面構成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關係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6.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正中,台北市。
7.張惠如,2005,創意精選‧標誌設計篇,藝風堂出版社,台北市。
8.張繼文,1995,“從認知心理觀點探討記號設計”,屏東師院學報,8期,頁471-501。
9.陳俊宏、楊東民,1999,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全華科技,台北市。
10.陳格理,1997,“圖書館的標示系統”,臺北市立圖書館訊,15卷,3期,頁11-31。
11.陳潭,1997,“機場標識符號認識率之相關研究”,東海學報,3卷,38期,頁79-95。
12.梁耘瑭譯,2006,視覺藝術認知,Robert L.Solso,全華科技圖書,台北市。
13.游萬來、陳文聖,1986,“一組醫院標誌系統用圖形符號認識住的探討”,工業設計,55期,頁36-41。
14.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台北市。
15.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圖書,台北市。
16.歐上晉,2003,網站首頁視覺設計要素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相關分析研究―以汽車製造業首頁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威仕曼文化事業,台北市。
18.謝育仁,2000,指示性圖示之研究-以旅遊地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蘇文清、嚴貞,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3卷,1期,頁95- 104。
20.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8,臺灣旅宿網,取自:http://taiwanstay.net.tw。
21.創市際雙週刊,2017,第96期。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reports/%E5%89 %B5%E5%B8%82%E9%9A%9B%E9%9B%99%E9%80%B1%E5%88%8AE7%AC%AC%E4%B9%9D%E5%8D%81%E5%85%AD%E6%9C%9F-20171016/,2017年10月16日。
22. Agoda官網,2019/4/5。取自:https://www.agoda.com/zh-tw/?cid=1760454。
二、英文部份
1.Kolers, P. A. ( 1970 ). The role of shape and geometry in picturerecognition. In B.S.Lipkin & A. Rosen-feld ( Eds.), Picture processing and psychopictori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L’image et Les Signes (p.97),Martine Joly, 1994, Paris: Nathan
3.Mayer,R.E.(1981).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4.Reed, S. K. (1988).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