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G4103-1979.
[2]余煥騰、陳適範、唐自標,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金屬熱處理學(上),六合出版社,頁88。
[3]陳文照、曾春風、游信和,民國九十四年,科學與工程導論,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頁36-97,頁123-154,頁197-205,頁 326-355,頁 363-367,頁390-411。
[4] R. W. K. Homeycombe and H. K. D. H. Bhadeshia, 鋼顯微組織與性質, 2nd ed.,Elsevier Ltd., Kidlington, England, 2004, PP. 2-10, PP. 18-59, PP. 93-152.
[5]工業機器人之五大機械結構及關鍵零組件分析,網址https://dahetalk.com/2018/02/19/【圖解】工業機器人之五大機械結構及關鍵零組件/
[6] Eine geniale Erfindung – Harmonic Drive Getriebe, 網址https://www.konstruktionspraxis.vogel.de/umleitung-gal-399343/?p=10
[7]T65K2-GBBR使用說明書,網址http://gunsmith1216.pixnet.net/album/photo/122047374
[8] 涂孟寅,民國九十五年九月,JISSK5及JISS60C鋼之變韌鐵組織與其它組織的性質比較,國立台灣大學材料所博士論文,頁1-11。[9] H.K.D.H Badeshia, bainite in steels, the Institue of Materials, London,1992,pp.2-69, p125.
[10] Youngblood, J. L. and Raghavan, M., “Correlation of Microstructure with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00M Steel,”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1997 ,Vol. 8,No. 9, p.1439-1448.
[11]王文雄和李仲仁,民國七十四年,「熱處理對 4340 改良鋼之機械性質與顯微組織的影響」,材料科學,第 17 卷,第 2 期,第 53-67 頁。
[12]王文雄、王俊雄和童山,民國九十一年,「回火對 SAE4340 強韌鋼之顯微組織、機械性質及回火脆性的影響」,金屬熱處理,第 74 期,第 12-30 頁。
[13]涂夢寅、吳建廷、王文雄、邱方仁、陳煌泉和王錫欽,「熱處理對超高強度 Ni-Cr-Mo 耐磨鋼板的顯微組織及機械性質的影響」,金屬熱處理,第 89 期,第 44-56 頁。
[14]曾春風、郭央諶,民國九十九年,構造用鎳鉻鉬合金鋼 JIS-SNCM 439 熱處理之研究,技術學刊,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15] SNCM 439 TTT曲線圖,取自雙合鑫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址https://www.shs.net.tw/knowledge-6.html
[16]高解析掃描式電子顯微鏡ZEISS/SEM Supra 55,取自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網址https://moes.nsysu.edu.tw/p/412-1206-16821.php?Lang=zh-tw
[17]吳滄欽,民國九十二年,沃斯回火球墨鑄鐵相變態與機械性質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所博士論文。[18]林娟寧,民國九十四年,製程條件對無合金沃斯回火鐵-碳-矽材料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之影響,私立義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碩士班論文。[19]邊泊乾,劉金海,徐獻義,李國祿,民國九十六年,等温淬火工藝對ADI中残余沃斯年鐵的影響。
[20]王彥華,民國九十六年,等温淬火工藝對鑄件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21]丁泰安,民國七十八年,沃斯回火球墨鑄鐵之高溫拉伸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2]Susil K. Putatunda, Influence of Two-Step Austempering Process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a Low Carbon Low Alloy (LCLA) Steel, 2012.
[23]廖宏彬,民國九十三年,兩階段沃斯田鐵化ADI機械性質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4]陳貞光、蔡睿紳、陳碧亭、郭金國,民國一百年,雙相區沃斯回火球墨鑄鐵處理之韌性研究,技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