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 C.(2022)。「你的中文」和「我的中文」是不同的中文?。聯合新聞網。
MediaOutReach(2023)。誠信是香港購物者消費意願和忠誠度的新驅動因素。經濟日報。
于倩芸(2015)。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品定位之研究。台北市: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大前研一(1987)。企業參謀。書泉。
中華民國文化部(2008)。文創發展。https://doi.org/A25000000E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a)。2021年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b)。2021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王壬廷(2009)。商店印象、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王文正(2006)。產品知識及品牌形象對購買意願的影響--產品類別的干擾效果。台北市: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
王琳(2012)。文化差異影響觀光宣傳影片之研究:以hofstede文化差異構面進行比較分析。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王鴻國(2018)。鋼鐵業國際行銷策略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江澄祥(2009)。人的道理: 理論邏輯學。臺北市:江澄祥。
自由時報(2020)。台灣消費者品牌忠誠度僅24% 本土廠商勉強擠進前十大自由時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吳宜錚(2017)。品牌觀點:文創品牌真的有機會成功嗎?。品牌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 變異數分析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2021)。台灣消費者價值觀與行為報告。
林義捷(2021)。推出商品之前,你清楚自己的品牌定位嗎?。新創圓夢網。
林榮泰、林伯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85),81-105。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10.0081
政府統計處建造及雜項服務統計組(2022)。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香港統計月刊。
政府統計處統計資料發布組(2022)。香港統計數字一覽2022年版。
柯志明(1997)。消費文化 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制曠野[跨世紀小百科](10-17頁)。
洪億琇(2021)。書店之消費體驗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台南市: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香港政府統計處(2020)。香港的語言使用情況。
徐斯勤,陳德昇(2009)。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與行銷策略-跨國比較與大陸市場發展。INK印刻文學。
袁家徹(2015)。品牌形象、知覺價格、知覺品質與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私有品牌7-select the beer啤酒為例。新北市:真理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馬穎德(2020)。疫後新時代:消費行為轉變。
許永昕(2021)。行銷4p、新4p是什麼?4c又是什麼?用uniqlo的例子帶你一次搞懂。經理人。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學富文化。
郭永盛(2006)。以「品牌識別要素」建立「顧客基礎品牌權益」-aaker蜂窩模型觀點。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郭貞(2015)。Web 2.0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轉變:檢驗aisas網路消費模式。中華傳播學刊,27,139-165。https://doi.org/10.6195/cjcr.2015.27.05
郭嘉燕(2023年5月)。跨國文創品牌發展及品牌形象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202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陳雲(2011)。香港城邦論。天窗出版。
陳慶華(2002)。整合行銷傳播的應用實証研究-以中華電信伍佰ㄟ寬頻方案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辜筱涵(2013)。誠品書店全球在地化的堅持與妥協─從四個成功案例歸納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系。
黃文儀(2022)。士大夫與羅漢腳 清領時期台灣文化史。文教台灣,92。
楊子毅(2019)。品牌設計格格不入?在地化行銷5關鍵。動腦雜誌。
楊家榕(2009)。筆記型電腦之品牌來源國與品牌形象之行銷研究-以lenovo聯想在台灣地區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楊聰榮(2002)。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兼談香港語言政策對客語族群的影響。「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
誠品生活(2023)。誠品生活民國一一一年度年報。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聯經出版。
趙麗芳(2021)。消費者的面貌,未來10年內將發生什麼改變?數位時代:Bnext Media 媒體群。
劉季清(2022)。《科技》網購新勢力 熟男買家增60%。工商時報。
劉祥熹、涂登才、羅建昇(2010)。從關係價值與關係品質觀點探討品牌形象對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臺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管理學報,27(3),225-245。https://doi.org/10.6504/jom.2010.27.03.02
樓永堅(2009)。國際品牌的挑戰與機會。台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潘幸兒(2011)。市場拓展階段 - 最後一哩的行銷通路戰場。2011文化創意產業輔導資源手冊,24-28。
鄭自隆(2013)。文創行銷(初版版)。五南。
蕭明瑜(2009)。圖騰型與儀式型文化商品研究。「第14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顏惠芸(2012)。從文創產業的感質商品到商業模式的設計加值。藝術學報,(91),127-152。https://doi.org/10.6793/jntca.201210.0127
顏惠芸(2014)。文創商品之感質特性探討。感性學報,2(1),34-61。
顏惠芸(2015)。產品感質對品牌形象之影響。設計學報,20(2),1-24。
Judy(2022)。2022 年度熱門體驗 top 10 排行榜出爐!金工飾品、地毯槍都上榜,最新優惠千萬別錯過。Pinkoi zine。於2023年7月10日取自https://blog.pinkoi.com/tw/lifestyle/2210-yearlybest/
WAVENET(2022)。台灣消費者趨勢重點一次看!建立以人為本的購物思維 成功打進消費者的心。潮網科技。於2023年7月19日取自https://www.wavenet.com.tw/2022/12/%E5%8F%B0%E7%81%A3%E6%B6%88%E8%B2%BB%E8%80%85%E8%B6%A8%E5%8B%A2/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網。於2022年1月12日取自https://cci.culture.tw/
名古屋大學。消費者行為之aida法則。於2022年1月13日取自http://media.nuas.ac.jp/~robin/Note/aida.HTML
米微(2017)。創業乾貨:swot分析模型和3c分析模型。每日頭條。於2022年1月13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finance/revm8nv.html。
行政院國情簡介(2021)。語言文字。於2022年1月13日取自https://www.ey.gov.tw/state/99B2E89521FC31E1/691a8eae-8e47-444c-8cde-250931aed459
林勁傑(2022)。林鄭建議大規模改組港府架構 分拆運房局 改組食衛局等。中時。於2022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112004985-260409?chdtv。
香港品牌。體驗香港。於2022年1月13日取自https://www.brandhk.gov.hk/zh-hk/%E4%B8%BB%E9%A0%81/%E6%8A%95%E8%B3%87%E8%80%85%E5%92%8C%E4%BC%81%E6%A5%AD%E5%AE%B6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2019)。香港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於2022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hketco.hk/tc/culture/creative.html
葉泳珊(2022)。【網購習慣】港人重視送貨速度 可持續發展關注度亞太區內排尾二。香港經濟日報。於2023年7月19日取自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402463/%E3%80%90%E7%B6%B2%E8%B3%BC%E7%BF%92%E6%85%A3%E3%80%91%E6%B8%AF%E4%BA%BA%E9%87%8D%E8%A6%96%E9%80%81%E8%B2%A8%E9%80%9F%E5%BA%A6%E3%80%80%E5%8F%AF%E6%8C%81%E7%BA%8C%E7%99%BC%E5%B1%95%E9%97%9C%E6%B3%A8%E5%BA%A6%E4%BA%9E%E5%A4%AA%E5%8D%80%E5%85%A7%E6%8E%92%E5%B0%BE%E4%BA%8C
誠品。誠品發展歷程。於2022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eslitecorp.com/eslite/index.jsp?site_id=eslite_tw&func_id=0648512515
劉季清(2022)。《科技》網購新勢力 熟男買家增60%。工商時報。於2022年1月13日取自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A7%91%E6%8A%80-%E7%B6%B2%E8%B3%BC%E6%96%B0%E5%8B%A2%E5%8A%9B-%E7%86%9F%E7%94%B7%E8%B2%B7%E5%AE%B6%E5%A2%9E60-000740979.html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
Armstrong, P. T. K. G. (2018).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17th Global Edition e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Association, A. M. (1960). Marketing definitions: A glossary of marketing Terms. Author.
Atmaja, B., & Lukito-Budi, A. S. (2016, 06/01). The Effect of Brand DNA on the Interactive Marketing: Perspective of Junior Lecturers from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of a Catholic University.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4, 459-466.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6.05.421
Bijuk, N. (2021). CAUTIOUS OPTIMISM & LASTING FINANCIAL IMPACT – STUDY REVEALS LATEST CONSUMER TRENDS IN HONG KONG.
Bowen, J. T., & Shoemaker, S. (1998, 1998/02/01). Loyalty: A strategic commitment.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9(1), 12-25.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S0010-8804(97)83878-5
Chiou, J. S. (1998). The Effects of Attitude , Subjective Norm ,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n Consumers ’ Purchase Intentions :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Product Knowledge and Attention to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3), 297-334. https://doi.org/10.1007/bf02310555
Dodds, W. B., K. B. Monroe, and D. Grewal. (1991). 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 307-319.
Engel, J. F., R. D. Blackwell, and P. W. Miniard.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Dryden Press.
Hannerz, U. (1990). Cosmopolitans and Locals in World Cultu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7(2-3), 237-251. https://doi.org/10.1177/026327690007002014
Heskett, J. L. (2002). Beyond customer loyalty.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2(6), 355-357. https://doi.org/10.1108/09604520210451830
J, L. S. (1989). Market Place Behavior: It’s Management. AMACOM.
Keegan, W. (1989).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 Pearson.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ition.
Kotler, P. K., 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Lauterborn, B. (1990). NEW MARKETING LITANY: FOUR PS PASSE: C-WORDS TAKE OVER.
Levitt, T. (1983). 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Lien, C.-H., Wen, M.-J., Huang, L.-C., & Wu, K.-L. (2015, 2015/12/01/). Online hotel booking: The effects of brand image, price, trust and value on purchase intentions.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20(4), 210-21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apmrv.2015.03.005
Mueller, B. (1986). Reflections of Culture: An Analysi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ing Appeals.
Oliver, R. L. (1997). 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McGraw Hill.
Ribbink, D., van Riel, A. C. R., Liljander, V., & Streukens, S. (2004). Comfort your online customer: quality, trust and loyalty on the internet.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4(6), 446-456. https://doi.org/10.1108/09604520410569784
Ries, A. T., Jack. (2000). 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 McGraw-Hill.
Schiffman, L. G. a. L. L. K.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Prentice Hall, Inc.
Sirdeshmukh, D., Singh, J., & Sabol, B. (2002). Consumer Trust, Value, and Loyalty in Relational Exchang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6(1), 15-37. https://doi.org/10.1509/jmkg.66.1.15.18449
Lionbridge. (2021, May 1, 2021). Loc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