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1] Bruce M. Tharp、Stephanie M. Tharp,2021,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池思親譯,何樵暐工作室有限公司,台北。
[2] 長谷川愛,20XX年革命家設計課:夢想+科技+哲學+設計,藝術家參與打造未來理想社會的革命之路,林詠純譯,積木文化,台北。
[3] Manuel Castells,憤怒與希望:網際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廖珮杏、劉維人譯,南方家園出版,台北。
[4] 田中一雄,設計的本質,詹慕如譯,初版,雙囍出版。
[5] Victor Papanek,為真實世界設計,楊路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6] Cliff Kuang、Robert Fabricant,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趙盛慈譯,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7] Marc Stickdorn、Jakob Schneider,這就是服務設計思考,池熙璿譯,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
[8] Anthony Dunne、 Fiona Raby,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洪世民譯,digital medicine tshut-pán-siā,台北。
[9] 彭星凱,設計・Design・デザイン,啟明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0] 黃之棟、黃瑞祺、李正風,科技與社會:社會建構論、科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11] 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劉道捷譯,衛城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12 Lakshmi Bhaskaran,當代設計演化論,羅雅萱譯,原點出版,台北。
[13] 王受之,世界當代設計,初版,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14] 林銘煌,設計史與設計思潮,四版,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15] Philip L. Ralph,Edward McNall Burns,世界文明史. 後篇,文從蘇等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6] 呂理洲,2小時讀懂明治維新:十九世紀日本,翻轉國家命運的重生傳奇,二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17] 楊裕富,臺灣設計美學史. 卷三,當代臺灣,初版,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8]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 John W. Creswell,Cheryl N. Poth,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李政賢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 Joseph A. Maxwell,質性研究設計:互動取向的方法,陳劍涵譯,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期刊報章論文
[1] 王鴻祥,1997, “設計史的再思考-一個台灣設計史論述的假說” ,設計學報,頁65-78,6月1日。
[2] 馮永華、楊裕富,2006, “「設計風格」形成因素之研究” ,設計學報,11卷3期,頁99-116,9月。
[3] 劉佳昊,2018, “契約自由、民主政治與國家責任:格林對19世紀英國勞動立法過程中的階級代表課題之反思”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頁451–487,12月12日。
[4] 黃世輝,李宜欣,2006, “工業時代的反動. 生活工藝的先驅── 從莫里斯與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 ,工藝水龍頭-顏水龍的故事,頁6-15。
[5] 孫怡康,林思瑤,孫銘賢,2019, “經典設計的當代評量: 包浩斯百年風華的省思” ,設計學報,頁49-72,9月。
[6] 許仟,2001, “德意志民族意識之探討” ,政策學報。
[7] 張源泉,2019, “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 ,教育研究集刊,頁39-76,3月14日。
[8] H. Alpay. Er,1997,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the third worl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Vol. 10, No. 3, pp. 293-307,Jan.
[9] Nigel Whiteley,2014,American Design Ethic: 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 to 1940 by Arthur J. Pulo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26, No. 2, pp. 313-315,Apr.
[10] Jonathan M. Woodham,1996, “Managing British Design Reform I: Fresh Perspectives o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ouncil of Industrial Design”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Vol. 9, No. 1 (1996), pp. 55-65,Mar.
[11] Walter Lafeber,1991, “American,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1990” ,American in Crisis,pp. 174-197.
[12] 瞿宛文,2015, “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九十八期,頁11-67,3月。
[13] 吳永猛,1993, “臺灣經濟經驗與未來發展” ,商學學報,頁1-17,10月。
[14] 蔡宏政,2007, “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 ,臺灣社會學刊,第39期,頁65-106,12月。
[15] 黃樹仁,2015, “被誇大的台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百期,頁163-181,9月。
[16] 林榮泰,2019, “序—包浩斯, 然後呢” ,設計學報, 24卷,4期,頁i-v,12月。
[17] 楊靜,蓮見孝,2009, “台灣早期工業設計發展政策與培養人才方案的形成與分析” ,科技學刊, 人文社會類 18卷,1期,頁1-14。
[18] 林品章,2009, “臺灣設計史研究概況”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卷1期,頁24-31,12月。
會議論文集
[1] 林榮泰,2009, “從包浩斯風格探討台灣設計教育的展望” ,紀念包浩斯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76,新北,12月7日。
學位論文
[1] 黃翊禔,2022,屏東縣青年創業政策之分析-以雙鑽石設計流程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 李懿,2011,二十世紀初英國工藝美術發展 - 現代設計之形塑,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3] 田佩凡,2009,論克林姆畫作中的「新藝術」繪畫語彙,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 曾雨涵,2018,德意志鄉土情懷的轉變-從威瑪時期到第三帝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 吳典附,2007,由發展理論檢視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50-2006),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網頁引用
[1] 100 Great Designs of Modern Times,2020,Todd Cooke、Ellesia Albert、Harini Balusubramanian、Jessica Jacobs、Mark Jones、Martin Thaler,https://id.iit.edu/projects/100-great-designs-of-modern-times-2020/,2022年10月31日檢視。
[2] What to see at London Design Biennale 2021,Wallpaper,ROSA BERTOLI,2022,https://www.wallpaper.com/design/visit-london-design-biennale-2021,2022年12月11日檢視。
[3] I Wanna Deliver a Dolphin… 我要生海豚,BioArt Database 生物藝術資料庫,粘力元、呂彦青,2020,https://bioart.iaa.nycu.edu.tw/2020/12/06/%E3%80%88i-wanna-deliver-a-dolphin%E3%80%89-%EF%BC%88%E6%88%91%E8%A6%81%E7%94%9F%E6%B5%B7%E8%B1%9A-%EF%BC%89/,2023年07月16日檢視。
[4] I Wanna Deliver a Dolphin…,aihasegawa.info/,Ai Hasegawa,2011,https://aihasegawa.info/i-wanna-deliver-a-dolphin,2023年07月16日檢視。
[5] CBC News Online,2006,CBC News Indepth:oil,https://www.cbc.ca/news2/background/oil/supply_demand.html,2023年01月11日檢視。
[6] 回憶1990年代台灣牛市 看當時主力的興衰,CATCHISKING,2016,https://www.stockfeel.com.tw/%E5%9B%9E%E6%86%B61990%E5%B9%B4%E4%BB%A3%E5%8F%B0%E7%81%A3%E7%89%9B%E5%B8%82-%E7%9C%8B%E7%95%B6%E6%99%82%E4%B8%BB%E5%8A%9B%E7%9A%84%E8%88%88%E8%A1%B0/,2023年01月15日檢視。
[7] 讀「中華民國工業設計,1959-1994」/QUENCY,陳坤成,2009,https://blog.xuite.net/quencychenkimo/twblog/116355767,2022年12月28日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