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賈駿祥,台灣地區橋梁工程之發展,2004,台灣公路工程月刊,Vol.30,No.12。
2.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著,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全新增訂版):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劉福勳,1998,營建管理概論,五版,詹氏書局。
4.余朝權,1996,生產力管理,初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高強、黃旭男、Toshiyuki Sueyoshi,2003,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台北。
6.吳濟華/何柏正,2009,組織效率與生產力評估-資料包絡分析,前程文化。
7.鄭明龍,2003,營建工程延遲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8.王文榮,2014,以系統思考研究機電與土建工程介面問題本質,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9.林建良、潭海林,2011,台灣造船產業工業延遲原因之研究,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學刊,第三十卷,第三期。
10.李俊謙,2016,以系統思考探討工班生產力-案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1.羅靜淑,2013,以系統思考探討營建工程設計與施工之介面問題,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2.王文榮,2014,以系統思考研究機電與土建工程介面問題的本質,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3.呂韋呈,2016,輕鋼架天花板生產力案例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4.杜思賢,2007,工班生產力之研究-以橋梁懸臂工法為案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5.黃弘銘,2000,鋼結構基準生產力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6.林建良、黃弘銘,2008,「營建工程基準生產力之量測及評估模式-以鋼構吊裝作業為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十卷第二期。
17.林建良,2015,生產力與績效評量-概念,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18.蕭志仁,2009,連續壁工程生產力改善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9.林建良,2001,鋼結構基準生產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20.羅貴杰,2011,營建生產力的量測技術- DEA 與Thomas 兩種方法之比較,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1.梁惠萍,2015,空間桁架生產力影響因子之案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2.何宥鵬,2016,全套管基樁生產力與影響因子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3.柯冠成,2016,校舍耐震補強工程生產力與影響因子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4.林建良,2001,鋼結構基準生產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25.余世琦,2018,低樓層鋼結構吊裝生產力之案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6.陳嘉銘,2011,鋼構吊裝學習效應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7.Thomas, H. R., and Yiakoumis, I., 1987, Factor model of construction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SCE, Vol. 113, No. 4, pp.623-639.
28.Sanders,S.R,and H.Randolph. Thomas,1990,Masonry conversion factors,Masonry SocietyJ.9 (1),95-104.
29.H.Randolph. Thomas and Ahmet,S. S, 1994,Forecasting labor productivity using factor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120(1).
30.H. Randolph Thomas, and Karl A. Raynar, 1997,Scheduled overtime and laborproductivity:Quantitative analysis, J. Constr. Engrg. andMgmt., ASCE, 123(2),181-188.
31.Sanvido, V.E., 1988,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process model, J. Constr. Engrg. and Mamt., ASCE, 114(2), 294-310.
32.H.Randolph. Thomas and Ivica Zavrski., 1999,「Construction Baseline Productivity:Theory and Practice」,J. Constr. Engrg. andMgmt., ASCE, 125(5),2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