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BC News中文(2019),全球水資源:三分之一人類「高度缺水」,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254681。
2.小野寺勝重(2001),實踐FMEA手法:提升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維護性和安全性,中衛發展中心,台北市。
3.世界經濟論壇(2019),2019年世界面臨的最大風險,https://cn.weforum.org/agenda/2019/01/2019-d28bd2c2-ace5-408c-b9e8-2738262cba42。
4.世界銀行(2016),世界銀行稱氣候變化導致缺水加劇可能使部分地區損失6%的經濟增長,https://www.shihang.org/zh/news/press-release/2016/05/03/climate-driven-water-scarcity-could-hit-economic-growth-by-up-to-6-percent-in-some-regions-says-world-bank。
5.白凢芸、葉子明、陳佳恩(2018),「應用PEM和FMEA探討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遊客滿意度」,品質學報,26卷2期,頁71-91。
6.朱志年(2010),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用於單元式帷幕牆施工風險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7.余佳憓(2011),結合ANP與FMEA於醫療產品設計階段之潛在失效風險評估,元智大學,碩士論文。8.呂維明、童國倫(2019),固液過濾技術,第二版,五南圖書,台北市。
9.李友錚、賀力行(2008),品質管理:整合性思維,第二版,前程文化,台北縣。
10.沈世傑(2010),結合FTA與FMEA以改善產品的MTBF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1.林依瑾、李際偉(2017),「運用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探討輸入型供應鏈風險管理之個案研究-以一中小型成衣製造業為例」,商管科技季刊,18卷2期,頁123-141。
12.林松茂(2019),「AIAG & VDA FMEA 1(st) Edition 2019新版簡介與應用」,品質月刊,55卷8期,頁27-36。
13.邱創鈞、方勇盛、蔡禎騰(2009),「以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爲基的製程問題分析模式-以奈米碳管背光模組爲例」,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5卷4期,頁1-19。
14.柯煇耀(2001),預防性失效分析,初版,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台北市。
15.柯煇耀(2005),可靠度保證-工程與管理技術之應用,第三版,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台北市。
16.胡力強(2014),應用FMEA於緊急發電機工程施工問題預防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7.翁紹仁(2011),「淺談可靠度工程」,品質月刊,47卷1期,頁45-47。
18.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2016),工業用水效率提升策略,http://www.sinotech.org.tw/eerc-ctr/news/asip2016/01.files/A。
19.馬小峰(2013),運用8D與FMEA改善客訴之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張志勇(2017),IATF 16949質量管理體系五大工具最新版一本通,第二版,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
21.張炳杰(2017),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之應用-以個案公司自行車避震器上叉管生產製程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2.張廣志(2012),以FMEA分析網路犯罪及其未來防治與管理,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3.莊子賢(2014),藉由加強失效模式效應分析中之風險優先順序以改善半導體製程,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4.郭俊彥(2019),結合FMEA和FTA應用於廢水處理系統失效風險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5.陳彥廷、劉建浩、徐柏皓(2018),「整合FMEA與MCDM探討工具機風險」,管理學術研討會,第十六屆,頁343 -355。
26.陳星印(2017),運用可靠度工具於降低產品品質異常-挑揀製程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7.陳啟政、黃明弘(2008),「運用FTA與FMEA技術於建構自主保養制度之研究」,工業科技與管理學刊,2卷,頁197-212。
28.賀力行、閻鐵民(2018),「淺談可靠度工程」,品質月刊,54卷6期,頁35-38。
29.黃建智(2011),應用FMEA及模糊理論之薄膜太陽能模組認證失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30.黃祖猶(2018),「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2017年版草案手冊FMEA表單簡介(上)」,品質月刊,54卷2期,頁24-33。
31.黃聖雄(2011),運用PFMEA模式於電子製造服務業,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2.楊昌裔(2007),可靠度工程,初版,新文京開發,台北縣。
33.楊善國(2016),可靠度工程概論,第五版,全華圖書,新北市。
34.楊麗伶(2009),「FMEA急於擺脫RPN的魔咒」,品質月刊,45卷1期 ,頁37-39。
35.葉宏仁(2012),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射出成型製程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6.葉俊賢、吳月鑫(2009),「應用FMEA於採購作業風險防制之研究」,危機管理學刊,6卷1期,頁1-10。
37.鈴木順二郎、牧野鐵治、石坂茂樹(1995),FMEA、FTA實施法,第三版,先鋒企業管理發展中心,桃園縣。
38.劉說芳、李雁隆、高鳳如(2012),「基於QFD與FMEA的TFT-LCD工業包裝設計研究」,設計學報,17卷4期,頁63-78。
39.潘忠煜(2017),品質管制與管理,第十一版,高立圖書,新北市。
40.潘浙楠(2009),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華泰文化,台北市。
41.鄭哲舟(2010),以HFMEA改善對癌症住院病人施行化學治療的流程-以台灣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42.薛凱升(2015),應用FTA與FMEA於再生胎翻修製程改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碩士論文。43.謝財源、張忠孝、鍾清章、邱柏松、王英一(1990),可靠度管理手冊,初版,中華民國品質學會,台北市。
44.魏乃捷、吳仰、姚舜淵、張又中(2010),「應用FMEA與灰色理論建構供應商評選模式」,機械技師學刊,3卷4期,頁11-21。
45.羅皓平(2018),「IATF 16949風險管理工具簡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品質月刊,54卷3期 頁15-19。
46.蘇郁翔(2015),可靠度工程技術在馬達動力系統設計開發上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47.AIAG (2008). 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4th Edition.
48.Abdelgawad, M., & Fayek, A. R. (2010). “Risk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Using Combined Fuzzy FMEA and Fuzzy AHP”,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36(9), 1028-1036.
49.Arabian-Hoseynabadi, H., Oraee, H., & Tavner, P. J. (2010).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for Wind Turb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32(7), 817-824.
50.Geum, Y., Cho, Y., & Park, Y. (2011).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Diagnosing Service Failure: Service-Specific FMEA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54(11-12), 3126-3142.
51.Kumru, M., & Kumru, P. Y. (2013). “Fuzzy FMEA Application to Improve Purchasing Process in a Public Hospital”, Applied Soft Computing, 13(1), 721-733.
52.Trafialek, J., & Kolanowski, W. (2014). “Application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for Audit of HACCP System”, Food Control, 44, 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