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林伯鴻,2012,”人性化的生活品質:人性化的行動裝置介面”,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碩士論文。
[2]謝承哲,2013,”極速暢快的無線體驗–4G”,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雷政諭,2019,”騎馬機之人因研究與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4]王易晨,2012,”Kinect體感遊戲用於推廣太極拳養生運動之成效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碩士論文。[5]陳彥樺,2019,”虛擬實境的物件選擇介面設計之研究-以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6]林澤皓,2019,”以社群軟體為使用者介面之校園導覽聊天機器人之研製”,南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7]陳政叡,2018,”探討AR 在行動電子商務之使用者介面與經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電子商務碩士班碩士論文。[8]余虹儀,2017,”使用者介面之通用使用性與介面模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博士論文。[9]謝靜儀,2018,”以使用者觀點探討VR電子商務之使用者介面與經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10]賴永峰,2016,”嬰語翻譯機使用者介面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11]李易輯,2017,”使用智慧型手機作為虛擬實境應用之多功能可變控制器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2]許巍譽,2018,”智慧家庭遠端操控介面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3]黃鈺軒,2017,”支援跨平台使用者介面的IoT系統設計”,南臺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4]吳書瑋,2016,”「WASIGHT」設計交流平台之行動裝置介面設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15]黃雅芬,2014,”利用Google協作平台建置補就教學管理系統”,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16]吳如玲,2017,”公眾協作平臺參與者動機與需求之研究-以台灣數位有聲書平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7]王昱鈞,2017,”應用Google協作平台於大量傷病患事件之資訊整合”,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系碩士論文。[18]張庭誌,2016,”雲端協作平台設計與實作”,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蔡秀琴,2015,”利用Google Sites建置國小閱讀教育資源分享平台”,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張庭郡,2014,”人際關係型態分組及Google Sites協作平台對理化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1]郭先智,2015,”整合專案管理與知識管理方法導入協作平台-以服務型機器人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2]楊柏原,2018,”手機直播平台APP介面設計與使用性評估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3]鄭勻甄,2016,”仙人掌成長歷程之APP介面設計創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4]邱靖佳,2020,”東南亞籍人士專用醫院掛號APP介面設計-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及虎尾院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5]龔光祖,2015,”況曾實境旅遊導覽系統:以礁溪溫泉季為例”,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學習與數位科技組碩士論文。[26]楊景嵐,2013,”智慧型手機網頁瀏覽器程式(app)之選單位置與互動體驗設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7]江謝漢昌,2015,”手機遊戲玩家持續參與遊戲粉絲專頁之研究-以神魔之塔手機遊戲為例”,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8]邱顯熙,2019,”長壽手機遊戲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海空物流與行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9]莊宗嚴,陶淑瑗,蘇漢斌,2018,”探討相異認知風格學習者對於數位遊戲介面元素之偏好”,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卷,10期,頁21~47,7月。
[30]張琳雅,2016,” APP遊戲按鍵尺寸之操作研究探討”,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11期,01-11。
[31]李秋蘭,2017,”《池上日記》色彩意象之探討”,藝見學刊,14期,35-45。
DOI:10.6207/ART-VISION.201710_(14).035-045
[32]文淵閣工作室,2015,手機應用程式設計超簡單:App Inventor 2零基礎入門班,碁峰資,臺北。
[33]エ・ビスコム・テック・ラボ,2017,設計師都該懂的UI/UX設計實務:超圖解跨裝置網頁設計實戰講,博碩文化,新北。
[34]玉飼真一, 村上竜介, 佐藤哲等合著,2018,WEB 設計職人必修:UX Design 初學者學習手冊,臺北。
[35]彭其捷,2016,打造成功UI/UX的50個關鍵:用魔鬼的細節創造極致使用者體驗,博碩文化,新北。
[36]畢康銳,2018,UI動效大爆炸--After Effects移動UI動效製作學習手冊,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
[37]池田拓司,2013,智慧手機APP UI/UX設計鐵則,旗標,臺北。
[38]Johannes Itten著,2009,色彩的藝術,蔡毓芬譯,臺灣:地景。
[39]UX/UI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差很多!
https://gremlinworks.com.tw/ui-ux/ui-ux-comparison/
[40]資訊工業策進會,2018,ICT萬物論/AI商業模式 台廠新戰場https://www.iii.org.tw/Focus/FocusDtl.aspx?fm_sqno=12&f_sqno=0NRHZkXXN5NxZLldInOjLA__
英文文獻
[1]Panagiotis Andriotis, Gianluca Stringhini, Martina Angela Sasse, 2018, “Studying users’ adaptation to Android’s run-time fine-grained accesscontrol system”,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Applications, 40, pp. 31-43.
[2]Andrea Ortensi, Andrea Panunzi, Silvia Trombetta, Alberto Cattaneo, Salvatore Sorrenti, Valerio D'Orazi, 2017, “Advancement of thyroid surgery video record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full HD head mounted video camer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41, pp. 65-69.
[3]Davi Bernardo Silva, Marcelo Medeiros Eler, Vinicius H.S. Durellid, Andre Takeshi Endo, 2018, “Characterizing mobile apps from a source and test code viewpoint”,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101, pp. 32-50.
[4]Qing Xu, Shirley Gregor, Qiang Shen, et al., 2020, “The power of emotions in online decision making: A study of seller reputation using fMRI”,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31, 113247.
[5]Seokjun Lee, Hojung Cha, 2017, “User interface-level QoE analysis for Android applicationtuning”,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40, pp. 382-396.
[6]George Stothart, Susanne Quadflieg, Alexander Milton, 2017, “A fast and implicit measure of semantic categorisation using 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Neuropsychologia, 102, pp. 11-18.
[7]Christopher D. Wickens, Justin G. Hollands, Simon Banbury, Raja Parasuraman, 2015, Engineering Psycholo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Psychology Pres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