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吳培誠(2012),「企業生命週期與績效表現落差對研發支出之影響」,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林玉誠(2002),「垂直整合與水平整合對台灣半導體封裝產業競爭優勢之影響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林嗚琴(2004),「現金持有與經營績效」,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4.邱子豪(2022),「後疫情時代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機會與挑戰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5.邱育智、巫木誠、洪暉智(2017),「半導體產業垂直整合與垂直分工營運模式競爭分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畢業論文。
6.金成隆、林修葳、邱煒恒(2005), 「研究發展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價值攸關性: 以企業生命週期論析」,中山管理評論,第13卷,第3期,617-643。
7.金成隆、林修葳、紀信義(2004), 「專利權的價值攸關性: 從企業生命週期論析」,管理學報,第21卷,第2期,175-197。
8.唐豪駿(2023)「地緣政治影響下的產業供應鏈調整」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 46卷1期 (2023 / 01 / 01) , P21 – 26。
9.徐振弘(2016),「影響後財務危機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因素之探討」,逢甲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10.張訓維(2004),「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應用在半導體產業研發管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程碩士論文。11.陳雅娟(2007),「台灣半導體產業之創新能力與績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畢業論文。
12.程心瑤、李馨蘋、林億欣(2019), 「企業生命週期與實質盈餘管理的關聯性」,會計與公司治理,第14卷,第2期,1-27。
13.黃冠維(2022),「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經營業績評估」,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畢業論文。
14.黃政仁、詹佳樺(2013), 「創新能力,創新效率與公司價值:以台灣電子資訊業為例」,商略學報,第5卷,第1期,1-17。
15.楊婷媛(2020),「最適存貨水平、財務風險及營運風險對存貨管理決策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6.楊朝旭、黃潔(2004), 「企業生命週期,資產組合與企業未來績效關連性 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 5 卷,第 1 期,49-71。
17.葉集賢(2009),「研發支出及資本支出對企業經績效之影響-以臺灣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所畢業論文。
18.劉政淮、陳俊合、張竹淵(2012), 「以企業生命週期論析盈餘及其組成持 續性」,台灣管理學刊,第 12 卷,第 2 期,205-225。
19.劉若蘭、許永聲、劉力維(2014), 「在不同生命週期下董事會組成特性對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會計評論,第58期,133-165。
20.歐進士(1998), 「我國企業研究發展與經營績效關聯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 6 卷,第 2 期,357-385。
21.蔡璧徽(2007),「台灣與全球半導體產業效率及生產力之比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畢業論文。
22.鄭仁偉、廖文志、鄭伊辰(2002), 「臺灣半導體企業的組織生命週期實證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第3卷,第1期,45-75。
23.賴姵君(2003),「供應鏈上合作夥伴巿場風險管理之研究-以IC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4.鍾景星(2016),「DRAM公司轉型與重生之路-力晶與茂德還款與轉型策略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金融組碩士論文。25.Aldaas, A., 2021, “ The effect of firm life cycle on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Jordanian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 , 11(6), 1919-1926.
26.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99-120.
27.Burja, C., 2011,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Annales Universitatis Apulensis: Series Oeconomica, 13(2), 215.
28.Charles M. Weber., 2014,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 27(3),216-326.
29.Cohen, W. M., & Levint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1), 128-152.
30.Dickinson, V.,2011, “Cash flow patterns as a proxy for firm life cycle. ”The Accounting Review,86(6),1969-1994.
31.Miller, D., & Friesen, P. H., 1984,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 Management science, 30(10), 1161-1183.
32.Namchul Shin、Kenneth L. Kraemer、Jason Dedrick, 2016, “R&D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 24(3),280-297.
33.Selling, T. I., & Stickney, C. P., 1989,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trategy on a firm’s rate of return on asset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45(1), 43-52.
34.Thornhill, S., 2006,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5), 687-703.
35.Yu, Tony Fu-Lai.,2003 , “Coordin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outh Korea's Chaebols versus Taiwan's Small Enterpris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1(2),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