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信合,混合式磁流變液阻尼器的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製造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2]林建宏,磁流變液車刀減振器設計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4。[3]陳盈吉,磁流變液應用於汽車自動變速箱減速器之設計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4。[4]張昭源,磁流變阻尼器之改良,逢甲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2009。[5]陳昱誠,磁流變阻尼器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8。[6]顏維豐,磁流變液應用於船舶引擎曲柄軸之減振設計與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5。[7]林瑞淵,磁流變阻尼器之力學模型分析與物理性質試驗,逢甲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2009。[8]關新春、李金海、歐進萍,剪切閥式磁流變液減振器磁路設計方法,機械設計與制造,2003年3期,2003。
[9]趙曉鵬,電磁流變液與智能控制,智能材料與智能系統,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10]王建曉、孟光,磁流變液研究進展,航空學報,23卷1期,6-11,2002。
[11]邱煥哲,磁流變液離合器之研究,東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12]林洸浤,磁流變液減震支座之研究,東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13]許綱倫,機車磁流變液防鎖死煞車系統之分析模擬與控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所碩士論文,2009。[14]朱宏仁,磁流變液的調製及黏度分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製造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15]高子傑,磁流變液流體減振器之設計及其對深孔鑽刀桿制振效應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碩士論文,2008。[16]蔡冠林,磁流變液體之強磁性微粒懸浮穩定分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造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17]曾建誌,磁流變液應用於新型楔型塊煞車系統之設計分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7。[18]李尚衡,磁流變液應用於降低大客車翻覆能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8。[19]李居歷,電/磁流變液應用於離合器之動態模擬與分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所碩士論文,2007。[20]張鈞富,磁流變液應用於重型火砲制退機構之設計分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6。[21]李明翰,磁流變液減振器在槽式洗衣機之應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6。[22]張文昌,磁流變液應用於轉子系統之避振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5。[23]劉友仁,磁流變液應用於汽車煞車器之設計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24]陳立銘,磁流變液應用於大客車保險桿之設計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25]吳璨佑,磁流變液阻尼器應用於機車行駛於路面之動態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26]黃星詠,磁流變液在機車避振器設計分析之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27]黃一峰,磁流變液應用於汽車避震器之動態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28]林聖博,磁流變液在提昇汽車防撞功能之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29]葉東益,磁流變液應用於高速沖床之動態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30]沈憲章,磁流變液應用於銑床之切削穩定性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0。[31]魏清芳,磁流變液應用於飛機起落架之動態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0。[32]楊杰,磁流變液減震器應用於車削之穩定性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2000。[33]許盛城,應用磁流變液於機車避震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1999。[34]邱文彬,磁流變液應用於汽車保險桿之碰撞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1999。[35]王琪民、徐國梁,磁流變液的流變性能及其工程應用,中國機械工程,第13卷第3期,第267-270頁,2002。
[36]潘勝、吳建耀,磁流變液的屈服應力與溫度效應,功能材料,第28卷第3期,第264-267頁,1997。
[37]歐進萍、關新春,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18卷第3期,第74-81頁,1998。
[38]翁建生、張廟康,磁流變液體的流變力學特性試驗和建模,應用力學學報,第17卷第3期,第1-5頁,2000。
[39]汪建曉、孟光,磁流變液阻尼器用於振動控制的理論及實驗研究,振動與衝擊,2001年第20卷第2期,第39-45頁,2001。
[40]汪建曉、孟光,磁流變液阻尼器用於轉子振動控制的實驗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9卷第7期,第47-49頁,2001。
[41]廖昌榮、陳偉民,基於混合模式的汽車磁流變減振器阻尼特性分析與測試,機械工程學報,第37卷第5期,第44-47頁,2001。
[42]廖昌榮、余森,汽車磁流變減振器設計原理與實驗測試,中國機械工程,第13卷第16期,第1391-1394頁,2002。
[43]翁建生,基於磁流變阻尼器的車輛懸架系統半主動控制,南京航空太空飛行大學博士論文,2002。
[44]周強、瞿偉廉,磁流變阻尼器的兩種力學模型和試驗驗證,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22卷第4期,第144-150頁,2002。
[45]李金、張華良,磁流變液阻尼器的磁路設計方法,新技術新工藝,第8期,第12-15頁,2003。
[46]付偉慶、王玉銓、王煥定、張永山,磁流變變阻尼半主動控制架構的模擬分析,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23卷第4期,第165-170頁,2003。
[47]李忠獻、周雲,磁流變阻尼器的構造設計及其阻尼力性能的試驗研究,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23卷第1期,第128-132頁,2003。
[48]徐趙東、沈亞鵬,磁流變阻尼器的計算模型及模擬分析,建築架構,第1期,2003。
[49]汪建曉、孟光、陳運西,擠壓式磁流變液阻尼器-轉子系統的動力學特性與控制,機械工程學報,第40卷第3期,第76-83頁,2004。
[50]李宏男、楊浩、李秀領,磁流變阻尼器參數化動力學模型研究進展,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第44卷第4期,第616-624頁,2004。
[51]倪建華、張智謙、張可、周進雄、張陵,一種新型的磁流變阻尼器及其在半主動控制車輛懸架中的應用研究,機械科學與技術,第23卷第1期,第4-6頁,2004。
[52]方生、龔興龍、張先舟、張培強,磁流變彈性體力學性能的測試與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第456-463頁,2004。
[53]代澤兵、黃金枝、王紅霞,基於智能阻尼器的大跨度斜拉橋多支承刺激地震振動控制,振動與衝擊,第24卷第2期,第66-70頁,2005。
[54]陳吉安、趙曉昱,應用於汽車減振的磁流變液阻尼器的設計原理,汽車技術,第8期,第9-13頁,2006。
[55]關新春、李金海、歐進萍,足尺磁流變液耗能器的性能與試驗研究,工程力學,第22卷第6期,第207-211頁,2005。
[56]區進萍、隋莉莉,架構振動控制的半主動磁流變質量驅動器(MR-AMD),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108-114頁,2005。
[57]瞿偉廉、樊友川,磁流變液阻尼器的磁路有限元分析與優化設計方法,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第23卷第3期,第1-4頁,2006。
[58]瞿偉廉、劉嘉、涂建維、閏淼、程海斌,500kN足尺磁流變液阻尼器設計的關鍵技術,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27卷第2期,第124-130頁,2007。
[59]鐘銀輝,汽車磁流變減振器的分析與設計,重慶工學院碩士論文,2008。
[60]美國福特汽車公司:
http://www.ford.com.tw/servlet/ContentServer?pagename=DFY/LH.
[61]Cadillac系列轎車:
http://delphi.com/manufacturers/auto/chsteer/ride/magneride/.
[62]LORD Magneto-Rheological (MR),
http://www.lord.com/Home/MagnetoRheologicalMRFluid/tabid/3317/Default.aspx.
[63]Lord Corporation (1999), Magnetic circuit design, Engineering Note.
[64]Magnetic Design,
http://www.electronicsee.com/Electronics/Components/Coils.htm.
[65]Lord Corporation,
http://www.lord.com/.
[66]J. Rabinow. The Magnetic Fluid Clutch, AIEE Transactions, 67, 1308-1315, 1948.
[67]Y. Zhu, M. McNeary, N. Breslin, et al. MR suspens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Proc. of the 6th Int. Conf. on ER Fulids, 478-485, 1997.
[68]B. F. Spencer, Jr., S. J. Dyke, M.K. Sain and J. D. Carlson. Phenomenological Model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23(3), 565-575, 1997.
[69]S. J. Dyke, B. F. Spencer Jr., M. K. Sain, and J. D. Carlson.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for seismic response reduction,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5, 565-575, 1996.
[70]W. I. Kordonsky, Z. P. Shulman, S. R. Gorodkin, S. A. Demchuk, I. V. Prokhorov, E. A. Zaltsgendler and B. M. Khusi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getizable Structure-Reversible Media, J. Magn. Magn. Mater, 85(1-3), 114-120, 1990.
[71]C. Komann, H. M. Laun, H. J. Richter. MR suspensions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Proc of the 5th Int. Conf on ERF Suspensions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y, 362-367,1994.
[72]Aric B. Shorey, Stephen D. Jacobs, William I. Kordonski, and Roger F. Gans.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of Glass Removal in 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 Applied Optics, 40(1), 20-33, 2001.
[73]Ginder, J. M.; Davis, L. C.. Shear stresses in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 Role of magnetic satura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65(26), 3410-3412, 2009.
[74]C. Y. Lai and W. H. Liao. Vibration Control of a Suspension System via a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8(4), 527-547, 2002.
[75]G. Yang, B. F. Spencer, Jr. a, J. D. Carlsonb and M. K. Sain. Large-scale MR fluid dampers: modeling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4(3), 309-323, 2002.
[76]Bin Mazlan and Saiful Amri. The behaviour of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s in squeeze mode, PhD thesis, Dublin City University, 2008.
[77]Hyung-Jo Jung, Billie F. Spencer, Jr., and In-Won Lee. Control of Seismically Excited Cable-Stayed Bridge Employing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s, J. Struct. Engrg, 129(7), 873-883, 2003.
[78]D. H. Wang and W. H. Liao.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dampers using neural network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4(1), 111-126,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