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校盛(譯)(2011)。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原著:Stephen Mulhall)。臺北:五南。
王志弘(2000)。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原著:David Harvey)。臺北:明文書局。
王志弘(譯)(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臺北:譯者自刊。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九、陳毅峰、趙綺芳(譯)(2006)。人文地理概論(原著: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6)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4)。文化理論詞彙(原著: Brooker,P.)。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9)
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原著: John R Kelly)。臺北:品度。
王昭正、黃章展、林宗賢、劉以德等(譯)(2007)。休閒遊憩專業字典(原著: Stephen L.J.)。臺北:品度。
王儷儒(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古永嘉、楊雪蘭(譯)(2012)。研究方法。(原著: Donald R. Cooper、Pamela S. Schindler)。臺北:華泰文化。
何雪松(2006)。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社會,6,34-38。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原著: Stokowski,P.A)。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寧(主編)(199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臺北:人民出版社。
李炳昭、陳秋曇(2009)。論述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4,48-57。
李勝雄(2003)。研究人員日常生活活動與研究環境間互動關係研究─以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李麗美(2008)。支援銀髮族休閒生活之研究~以台東縣利嘉社區日托關懷站活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沈清松(1985)。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戶外遊憩研究,3(1),31-36。
沈清松(1985)。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林羽家(2015)。台中市房仲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生活型態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林秀治(2005)。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林宗賢、王維靖、劉沛瑜、王乃玉(2009)。重新檢視一般旅遊決策模式。戶外遊憩研究,22(4),81-104。
林芳渝(2013)。臺灣中部枇杷農作的生產與銷售—以時間地理學的視角(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2,122-136。
邱詠婷(2009)。台北文化重繪-九零年代的地景與品牌地景。實踐設計學報,3,118-135。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柳立偉、王嘉淳(1999)。台灣兩大都市公立安養中心老人休閒參與、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2),22-47。
胡敏中(2000)。論日常生活和日常認識。求是學刊,3。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2,25-35。
倪進誠(2004)。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報,7,53-87。
夏鑄九(1989)。一個休閒空間的理論架構。戶外遊憩研究,2,19-30。
孫瑞穗、陳文婷(2005)。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從女性主義理論化中的性別/空間政治談起。婦研縱橫,74,56-63。
徐君臨(1989)。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晏涵文(1990)。休閒生活與生命歷程Leisure and the Life Cycle。戶外遊憩研究,3(4),3-11。
袁方(譯)(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志堅(2006)。南山村農業活動時空配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高傳棋(1997)。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轉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張秀慧(2000)。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張佩芬(2005)。大陸女性配偶的家意義建構與日常生活能動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臺北:巨流。
莊淑姿(2004)。人文主義之休閒理念―現代人應有之休閒生活觀。公民訓育學報,16,19-35。
郭彥宏(2014)。生活中的自我常態游移(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臺北。郭春芍(2000)。逢甲大學教職員工休閒生活現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47,130-140。
郭彰仁(2013)。虎尾居民公園使用行為對休閒生活型態、休閒智能及休閒阻礙影響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1(3),27-42。
陳昭明(1985)。台灣森林遊樂相關研究之回顧及展望。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森林研討會論文集,林業叢刊,64,105-130
陳美儒(2010)。彰化田尾花卉產業結構化歷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陳嘉映、王慶節(譯)(1989)。存在與時間(原作者: Heidegger)。臺北:唐山。
曾旭正(譯)(2002)。傷心人類學(原著:Castells,M)。臺北:群學。
黃玉馨(2001)。東港漁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黃柏欽(2012)。中國大陸觀光客的消費時空行為探討-以高雄市六合國際觀光夜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黃詩閔(2010)。「老年休閒」:繪畫題材、休閒生活型態、動機與效益(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葉智魁(2003)。西方古典休閒哲學之探析:Josef Pieper的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16(1),63-82。
運動休閒管理研究小組(編譯),李晶(審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原作者:Kathleen A. Cordes & Hilmi M.Ibrahim)。臺北:麥格羅希。
劉美琴(2001)。整建住宅女性之城鄉遷移與定居:台北市南機場忠勤社區整宅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歐聖榮(主編)(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臺北:前程。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宏進(2010)。休閒社會學Sociology of leisure。臺北:三民。
鄭彥芬(2012)。銀髮族農民對家庭休閒生活需求的探討-以南投地區為例(碩士論文)。開南科技大學,南投。
鄭燕芬(2012)。銀髮族農民對家庭休閒生活需求的探討-以南投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謝品華(1997)。新區域地理學的發展分析-兼以花蓮市大陳新村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臺北。
羅倩玲(譯)(1994)。樂在不工作:做個輕鬆快樂的生活贏家(原作著:Ernie J. Zelinski(1991))。臺北:遠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臺北:巨流。
Allan Pred (1983). Structuration and place :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13(1),45–68.
Allan Pred (1984).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4(2),279–297.
Allen Pred(1977). A Choreography of Existence—Comments On Hägerstrand's Time-Geography and Its Usefulness. Economic Geography,53(2),207-221.
Don Parkes, Nigel Thrift(1980).Times, spaces, and places : a chrono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J. Wiley.
Henri Lefebvre(1947).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1, London: Verso.
Johnson,G.B.,Johnson,E.R.,& Humphany,J.H.(1957).Your Career in Physical Education,N.Y..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ers.
Johnston, R. J(1996). Human Geography(3st.). Oxford: UK.
Kelly, J. R(1996). Leisu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otler,P(2000).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8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Kraus,R.G(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Nigel Thrift, Allan Pred(1981). Time-geography: a new beginning.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P C Forer, Helen Kivell(1981).Space—Time Budgets, Public Transport, and Spatial Choi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3, 497-509.
Pieper,J(1963).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Pred, A. & Palm, R. (1978). The status of American women: A time-geographic view. In A. Pred & R. Palm (Eds.), An invitation to Geography, 99-109. New York:McGraw-Hill.
Roger Miller(1982).Household Activity Patterns in Nineteenth-Century Suburbs: A Time-Geographic Exploration.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2(3),355-371.
Sebastian de Grazia(1962).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Tommy Carlstein(1978). Innovation, Time Allocation and Time-Space Packing. Edward Arnold,146-161.
Torsten Hägerstraand(1970). 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4(1),7-24
Wells,W and Tigert,D(1971).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1(4),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