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王文景(2007).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11),1-24。
王章娟(2002).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1-222。
王勁文(2011).以FaceBook進行兒童英文課後輔導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學位論文, 1-85。
王文景(2004).媒體與圖像素養融入教學之通識歷史課程-以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核心課程 [歷史懸案與神話解析] 為例.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2(2), 103-124。
王如哲(2010).解析 [學生學習成效] .評鑑雙月刊,(27),62-62。
方吉正(2003).訊息處理理論與教學應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287-306.臺北: 心理。
朱偉薺(2014).社群網路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自然科學習狀態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32。池俊吉(2011).大學校院推動學習成效爲本教育應有之認知與作爲.評鑑雙月刊,(33),28-32。
宋佩芬(2007).漸進改革?從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觀察改革的跡象.教育研究學報, 41(2), 1-17。
吳珊妃(2009).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歷史教育,14,295-314。
吳尚庭、陳五洲(2011).群媒體網站對體育輔助教學之應用—以 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 臺灣體育論壇, (2), 1-10。
李佳蓉(2015).提升教學成效-影片融入教學之探討與策略. 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 1(4), 1-13。
李春芳(1992).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李郁樓、蔣世寶、吳崇榮(2010).探討 Facebook 之認知互動及價值對忠誠度之關聯研究.設計研究學報, 4, 50-66。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237。
沈于楟(2015).探討線上評量對國中生歷史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 Kahoot 平台為例. 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1-77。
周莉珊(2010).網路輔助國中社會領域歷史科教學之研究-以歷史文化學習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1-296。周樑楷(1999).影視史學: 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 (23), 445-470。
周明慧(2017).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九年級歷史科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168。林于翔(2012).在Facebook上從事學習活動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51。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國教新知, 49(3), 17-27。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104。林姿利 (2007).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1-109。林紹瑋(2018).合作學習運用於國一歷史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1-119。
林怡資(2014).以ARCS 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120。洪玉華(2011).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 希臘, 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1-125。洪銘蔚 (2014).使用臉書社團互動對自我學習之研究-以通識課程創意思解為例.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74。
洪子傑 (2015).探討影響翻轉課堂學習成效之因素.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60。
施如齡(2007).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讓您的教學影音四射.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4。姚書璇(2011).運用社群網站輔助合作學習之成效與動機研究─以傳播史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1-118。
侯承萱(2016).遊戲式合作學習與評量對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動機與成就之影響.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1-131。高明士(2009).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歷史教育,14,30-31。
徐椿樑(2000).鷹架學習理論在專業技術教學的成效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孫瑞璘(2012).國中生校外教學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埔里國中九年級校外教學活動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80。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5).104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臺北市。
張元(2007).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清華歷史教學,18,1-3。
張思潔(2015).YouTube影片與Flash動畫融入教學對不同年級學生歷史學習成效之影響的研究.康寧大學數位應用學系碩士論文,1-116。張春興 (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 (21), 17-38。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張淑雯(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電影融入中年級生命教育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 33-60。
張聖麟(2001).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1,9-14。
張同廟、柳金財、魏世賢(2010).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3,81-107。
陳登武(2009).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歷史教育,14,233-264。
陳政賢(2012).多媒體融入歷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九年級世界史兩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185。陳建榮(2006).電影融入教學於國小生命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1-188。陳盈如(2011).影視史學課程對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國家認同影響之研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1-183。
陳冠華(1999).英國歷史教育改革理念之歷史科的內容.清華歷史教學,(10),24-44。
陳惠文(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臉書對其人際關係與學習動機之交互影響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24。陳宏昌(2005).教學省思-從學習動機談起. 臺灣教育, (634), 55-57。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1-192。
章佩玉(2012).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許人祝(2012).台北市國中運動社團教師領導風格、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1-103。
許洛菁(2017).合作學習應用於國中歷史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研究-以新北市江翠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許淑玫(1998).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16-24。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 (十三版).台北: 精華書局。
黃道遠(2003).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198。
黃俊傑(1996).歷史思維的特質. 通識教育, 3(1), 31-41。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1-179。
華家緯、隗振瑜、郭昭翎、蘇憶如 (2013).貴族制度多媒體動畫創作分析-以 [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為例.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66(4), 63-74。
葉寶玉(2002).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以 88學年度新課程之臺灣史教材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1-171。葉俊緯(2010).國小六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影片融入品德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1-297。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詹宗祐(2009).影視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歷史教育,14,265-293。
董家琳(2017).國中歷史課應用桌上遊戲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1-93。
廖羽晨(2012).國中生影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以《 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歷史教育, (19), 87-130。
廖怡茹(2012).大學生學習風格與英語字彙學習策略在Facebook上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105。趙柏彰(2014).探討以Facebook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57。
趙慕群(2013). 學習, 才是未來!-談國中生的學習動機.中等教育, 64(2), 207-209。
劉敏元、錢昭萍、梁麗珍 (2014).多媒體融入歷史課程對科技大學不同學院學生的學習之影響.嶺東學報,(35), 1-20。
劉慧蘭(2014).[歷史理解] 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 單元為例.歷史教育, (20), 75-116。
黎仲豪(2014).探討社交網絡服務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Facebook 為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3。潘瑾筠(2012).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發展.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11), 31-46。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26。
鄭幸渝(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 以臺灣歷史教學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1-318。
賴威竹(2008).宜蘭市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成效之研究.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199。盧雨芯(2011).國中歷史課堂的導言設計.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1-147。簑雨 (1990).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師友月刊, (279), 9-11。
燕裘麗(200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132。謝鎔襄(2011).應用ARCS動機教學策略於網路教學平台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134。籃慧蓮 (2006).電影教學在國小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8(1),21-34。
蘇志翰(2014).電影融入教學增進國中生同理心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40。Mark H. A. (2004)認知心理學(陳學志,主譯).台北市:學富。
英文參考文獻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
Bosch, T. E. (2009). Us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Facebook us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Communicatio: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35(2), 185-200.
Bosscher, R. J., & Smit, J. H. (1998).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6(3), 339-343.
Chaudhury, A., Mallick, D., & Rao, H. R. (2001). Web channels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4(1), 99-104.
Doolittle, P.E. (1996). Vygotskian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ar classroom. Reading: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17(1), 31-39.
Drave, W. A. (2000). Teaching online. River Falls, Wisconsin: LERN Books.
Fewkes, A. M., & McCabe, M. (2012). Facebook: Learning tool or distraction?.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8(3), 92-98.
Fleck, B. K., Beckman, L. M., Sterns, J. L., & Hussey, H. D. (2014). YouTube in the classroom: Helpful tips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14(3), 21-37.
Hagel III, J.,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McKinsey & Company. Inc., Boston, MA.
Hew, K. F. (2011). Students’ and teachers’ use of Faceboo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2), 662-676.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1(1983), 383-434.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Krasnova, H., Spiekermann, S., Koroleva, K., & Hildebrand, T. (2010).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hy we disclo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5(2), 109-125.
Lee, G., Lee, J., & Kwon, S. (2011). Use of social-networking sit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tudy in South Korea.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 3) , 151-155.
Lock, E. A. & Latham, G.P.(1990),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Madge, C., Meek, J., Wellens, J., & Hooley, T. (2009). Facebook,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nformal learning at university:‘It is more for socialising and talking to friends about work than for actually doing work’.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4(2), 141-155.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Vol. 45, 4, 196-209.
Moore, M. G., & Kearsley ,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oore, M.G. (1993).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distance education: New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Ryan, T. and Xenos, S. (2011). Who use Facebook?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five, shyness, narcissism, loneliness, and Facebook usag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5), 1658-1664.
Tough, A. (1982). Intentional change: A fresh approach to helping people change.
Chicago:Follett.
網路參考文獻
臺灣青少年愛用影音平臺看影片,中時電子報,林淑惠
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6000079-260204
2017《富比士》YouTuber 收入排行榜:30歲以下主播最多,年收入最高上億,科技新報,愛范兒
來源: https://goo.gl/NkoYbC
當Youtuber成了第一志願,滿級分還拚不拚?,EToady新聞,周偉航
來源: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302/1121983.htm
施如齡(2007)。影片融入教學之應用策略讓您的教學影音四射,國立臺灣大學
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來源: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f_s_num=112
臺灣吧兩天讓20萬人瘋臺灣史,天下雜誌,彭子珊
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