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美杏、呂昀陞、石信德,2010,“新興菇類的栽培與發展”,科學發展期刊,446,9-11。
[2]香菇木屑塑膠包之製作方法。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8月22日,網址https://www.tari.gov.tw/sub/form/index-1.asp?Parser=3,28,329,303,318,,277,25,,,4
[3]彭金騰,1997,“不同樹種來源單獨與混合木屑對杏鮑菇瓶栽生產影響之研究”,中華農業研究,46,51-59。
[4]李瑋崧、呂昀陞、陳美杏,2012,“稻草在秀珍菇栽培之應用”,台灣農業研究,61(2),90-99。
[5]陳錦桐、簡宣裕、彭金騰、陳美杏,2012,“杏鮑菇栽培基質再利用之研究”,台灣農業研究,54,235-244。
[6]呂昀陞,“食用菇類栽培模式與應用”,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7]黃珮玲、詹振漢、詹珊蓉、蔡定宏,2014,“秀出珍實菇菇栽培”,小論文競賽第1030331梯次得獎作品,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圖書館。
[8]“杏鮑菇子實體發育環境的調控”。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04月28日,網址http://www.tjsyj.org.cn/ws-2003250-c0002_9-cn/news_47648.shtml
[9]莊老達、謝慶昌、林慧玲,2012,“溫度對杏鮑菇子實體發育的影響”,興大園藝,37(1),31-44。
[10]彭金騰、戴敏聰、蔡英芳,2000,“加溼控制方法對杏鮑菇瓶栽自動化生產之影響”,中華農業研究,49(3),54-59。
[11]“食用菌常見雜菌”。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06月24日,網址http://www.tjsyj.org.cn/ws-2003250-c0002_9-cn/news_48320.shtml
[12]申屠萱、何琦琛、張淑貞,2018,“國內外常見菇蟎的種類及危害習性”,農業世界雜誌,424,105-109。
[13]劉祖同、羅信昌,2002,食用蕈菌生物技術及應用,153-157,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14]許贛榮,2013,發酵工程,科學出版社。
[15]王斐、趙麗,2008,“高效栽培食用茵的技術要素”,浙江食用菌,16(5),30-31。
[16]周碩彥,2015,“物聯網發展趨勢展示內容研究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編號: 104050),未出版。
[17]張志勇、翁仲銘、石貴平、廖文華,2013,物聯網概論,第二章,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18]周榮源、石信德,2018,“智慧化菇類生產技術之前瞻與未來發展”,第27屆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9-15。
[19]施富邦,2015,“杏鮑菇出菇室智能環境控制系統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陳幸延,“農業感測計畫Sensors for Farm”。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06月29日,網址https://lass-net.org/2016/06/sensors-for-farm/
[21]“Firebase是什麼?集APP後端開發與分析於一身的強大工具! ”。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7月22日,網址https://tw.alphacamp.co/blog/2016-07-22-fire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