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史料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蕭 嵩,《大唐開元禮》,洪氏公善堂刊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
月。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明
鈔本天聖令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宋)王 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市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北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宋刊本,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
臺灣商務,1979年。
(北宋)孟元老,《東京華夢錄》標點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北宋)范純仁,《范忠宣集》,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1975年。
(北宋)張方平,《樂全集》,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舊鈔本。
(北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北宋)穆 修,《穆參軍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聶崇義,《三禮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北宋)蘇 頌,《蘇魏公文集》,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南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南宋)不著撰人,《家山圖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7月。
(南宋)史 浩,《鄮峰真隱漫錄》,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南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點較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標點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南宋)岳 珂,《鄂國金佗稡編》,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南宋)岳 珂,《桯史》,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南宋)周 密,《齊東野語》,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南宋)周 密,《武林舊事》,標點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南宋)胡 榘,《寶慶四明志》,收入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
臺北:大化書局,1980年。
(南宋)洪 邁,《容齋隨筆》,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南宋)袁 文,《甕牖閒評》,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南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南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南宋)樓 鑰,《攻媿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南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南宋)禮部、太常寺纂修,(清)徐 松輯,《中興禮書》,北京圖書館藏蔣清
氏寶彝堂鈔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3月。
(南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收入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
臺北:大化書局,1980年。
(元)王 惲,《玉堂嘉話》,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宋史》,標點本,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7月。
(明)馮琦原,《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清)徐 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11月。
(清)陳 立,《公羊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貳、近人研究
一、中文專書
(日)平田茂樹,《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日)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7月。
中國畫經典叢書編輯組編,《中國人物畫經典》,南宋卷(1),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年1月。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史美露編,《南宋四明史氏》,四川:四川美術社,2006年6月。
包偉民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9月。
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
年9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編,《南宋太廟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
姜 密,《宋代「系官田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侯欣一、陳全力編,《后妃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常建華,《中華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陳戌國,《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馮爾康等編,《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章 羣,《唐代祠祭論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黃錦君,《兩宋后妃事跡編年》,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5月。
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1990年7月。
游 彪,《宋待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年9月。
栗品孝,《南宋軍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葛金芳,《南宋手工業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漆 俠,《宋代經濟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年9月。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舍,2005年。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二、學位論文
石文濟,《南宋中興四鎮》,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博士論文,1974年7月。師瓊佩,《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文昌,《唐宋書禮研究─從公禮到家禮》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6年7月。
張維玲,《從南宋中期進習反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
(1163-127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
月。
梁 勇,《明代的《家禮》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
2006年。
黃俊彥,《韓侂胄與南宋中期政局變動》,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76年7月。
楊建宏,《宋代禮制與基層社會控制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
文,2006年9月。
鄭雅如,《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雷家聖,《宋代監當官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三、期刊論文
王善軍,〈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北京:世界宗教
研究雜誌社,1999年9月,1999年,第3期,頁114-124。
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收入《國立編譯館館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6月,頁1-28
朱熙瑞,〈宋朝的宮廷制度〉,《學術月刊》,上海:學術月刊社,1994年,第4
期,頁60-66。
朱家源,〈試論宋代品官地主莊田的土地占有形式〉,收入《宋遼金史論叢》,北
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頁83-109。
朱 溢,〈唐至北宋時期太廟中私家因素的成長〉,收入《臺大歷史學報》,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12月,第46期,頁35-83
李偉國,〈論宋代內庫的地位和作用〉,收入《宋遼金史論叢》,第一輯,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8月,頁192-215。
栗品孝,〈文本與行為: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1月,頁99-105
章 羣,〈宗廟與家廟〉,收入《中國唐代學會會刊》,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3
年11月,第四期,頁1─35。
游自勇,〈禮展奉先之敬─唐代長安的私家廟祀〉,《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9年12月,第15卷,頁435-481。
游 彪,〈宋代的宗族祠堂、祭祀及其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安徽:安徽師範大學,2006年5月,第34卷,第3期,頁322-327
黃寬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際關係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頁
627-669。
黃寬重〈串健歷史記憶、形塑家族傳承─以樓鑰及其族人的書畫文物蒐藏語書籍
刊刻為例〉,《故宮學術季刊》,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4月,第28
卷,第3期,頁1-22。
黃寬重,〈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社會學報》,
桃園: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1年4月,第4卷,第1期,頁55-92。
黃寬重,〈版本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以若干宋代典籍的比勘為例〉,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1990年7月),頁235-348。
黃繁光,〈試探宋金和戰與高宗心態的轉折〉,《中國十至十三世歷史發展國際學
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2010,頁259-272。
楊宇勛,〈史彌遠年譜─以宮廷政爭、宋蒙金三國關係、崇揚道學為中心〉,《文史論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1月,頁14-32。
楊建宏,〈宋代家廟制度文本與運作考論〉,《求索》,長沙市:求索雜誌社,2005
年11月,頁202-204。
蔣義斌,〈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8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頁29-77。
劉雅萍,〈宋代家廟制度考略〉,《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蘭州:蘭州大
學學報,2009年1月,第37卷,第1期,頁62-68。
劉 欣,〈宋代「家禮」─文化整合的一個范式〉,《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河南:河南理工大學,2006年11月,第7卷,第4期,頁331-336
劉淑芬,〈唐、宋時期的功德墳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收入《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2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2011年6月,頁261-333。
龔延明,〈岳飛官銜繫年與考釋〉,收入,《岳飛研究》,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月,頁14-5217。
酈家駒,〈五代兩宋時期官田的經營方式〉,收入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
集刊行會編,《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文集》,京都:同朋舍,1989
年9月,頁171-178。
四、日文部份
(一)專書
高橋芳郎,《宋代中国の法制と社会》,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9月。
(二)期刊論文
小川貫弌,〈宋代の功德墳寺に就いて〉,收入於《龍谷史壇》,第21號,(京都:
龍谷大學,1938年),頁39-60。
小島毅,〈宋代の国家祭祀─『政和五禮新儀』の特徵〉,收入池田溫編,《中國
礼法日本律令制》,東京:東方書店1992年3月,頁463-484。
井上徹,〈祖先祭祀と家廟-明朝の対応〉,收入《文經論叢》,第15號,青森縣:
弘前大學,1995年,頁87-117。
吾妻重二,〈宋代の家廟と祖先祭祀〉,收入小南一郎編,《中國の禮制と禮學》,
京都:朋友書店,2001年,頁505-575。
吾妻重二,〈近世宗族研究における問題点─祠堂‧始祖祭祀‧大家族主義〉,收
入井上徹、遠藤隆俊編,《宋─明宗族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
年3月,頁107-131。
竺沙雅章,〈宋代墳寺考〉,收入氏著《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京都:朋友書店,
2002年,頁111-143。
松本浩一,〈徽宗の宗教政策について〉,收入野口鐵郎先生古稀記念論集刊行委
員會編,《中華世界の歷史的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11月,頁
157-176。
宮本則之,〈宋元時代における墳庵と祖先祭祀〉,《佛教史學研究》,第35卷,
第2號,佛教史學會,1992年11月,頁112-134。
秦玲子,〈宋代の皇后制からみた中国家父長制─および傳統のフマジ一さと傳
統を使う個人について〉,收入《アジア女性史─比較史の試み》,東京:
明石書店,1997年6月,頁297-311。
遠藤隆俊,〈墳寺から祠堂へ─宋元士大夫の墳墓と祖先祭祀〉,收入《東北大學
東洋史論集》,第11輯,仙台:東北大學,2007年3月,頁55-82
五、英文部份
Davis, L. Richard,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960-1279):Bureaucrac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n of Ming-chou,,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6.
Gong ,Wei Ai,(江偉愛)“Imperial Policy and National Fiance:The Role of
Hsiao-tsung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Southern Sung Fiance”收入《國際宋史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8年9月),頁
758-791。
Nap Yin ,Lau,The Absoluist Reign of Sung Hsaio-tsung(r.1163-1189),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