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C., Palmer J. &; Wohl A. (2000)。辦公室自動化。台北市:華泰,民89年。
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民97年2月19日)。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12)。2012圖書資訊學研討會:數位時代圖書館建築 圖書館創新服務。臺北市 :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公共圖書館建築設備(民國84年11月30日)。
日本建築學會(2007)。建築設計資料集成。香港:雷尼國際出版公司。
水祥飛(2006)。大學圖書館空間意義探討:以世新大學圖書館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王美鴻(1997)。從組織文化論大學圖書館的組織變革。大學圖書館,1(2),頁53-68。王振鵠(2005)。價值觀與品味,決定建築優劣。書香遠傳,29,頁16-19。王梅玲(1994)。從組織結構來看圖書館技術服務之發展趨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2),頁49-65。王梅玲(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採訪部門,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358/
王梅玲(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期刊部門,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955/
王梅玲(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編目組,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930/
王梅玲(1997)。大學圖書館技術服務的組織重整。大學圖書館,1(2),頁29-52。王梅玲、謝寶煖(2014)。圖書資訊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愉文、程蘊嘉(2008)。淺談數位時代的圖書館變革。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4(4),頁34-45。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系暨圖書館(2001)。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建築與空間設計趨勢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資系暨圖書館。
朱家榮(2005)。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影像系統。江慧娟(2002)。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採編外包作業影響因素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1),頁50-57。余泰魁、吳桂森(2005)。科技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指標之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頁1-28。吳可久(2003)。圖書館建築規劃研析與設計演練:大學圖書資訊大樓建築設計專題教學成果彙編。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
吳可久(2008)。智慧型公共圖書館之發展與建築特色。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6(1),頁31-43。吳可久(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圖書館空間配置,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25/
吳可久(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圖書館建築,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26/
吳可久(2014)。數位時代趨勢下公共圖書館建築轉型。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3),頁9-21。吳可久、黃世孟、莫國箴(2006)。圖書館建築典型訊息對建築師設計資訊尋求模式之影響。建築學報,57,頁101-122吳可久、圖書館建築編輯小組(2013)。第四章大學圖書館建築之特色發展。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151-238)。臺北市:五南。
吳可久、劉吉軒、柯雲娥(2009)。研究型大學讀者對數位化圖書館使用需求與空間概念。建築學報,68,頁59-80。吳可久、謝寶煖(2010)。大學圖書館員對圖書館建築規劃典型訊息之認知。大學圖書館,14(2),頁113-133。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英美、江芳俊、蘇秀娟、陳森豐(2009)。參訪港澳地區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館訊,2,頁10-13。吳翌菁(2001)。以SERVQUALModel進行員工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吳瑠璃(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技術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2496/
呂智惠(2014)。理學院學生對圖書館空間設施需求性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圖書分館空間改造整修工程為例。大學圖書館,18(2),頁119-140。李純瑩(2008)。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與滿意度研究-以大同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檢自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美(2000)。採編館員專業知能表現於技術服務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婉婉(2010)。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9(11),頁32-38。
林文睿、羅經貴(1993)。美日圖書館建築設備槪況。臺北市:行政院。
林巧敏(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圖書館空間規劃,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214/
林光美(2006)。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建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林光美、劉雅姿、劉美蘭(2013)。第一章綜論。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1-15)。臺北市:五南。
林光美編(2013)。圖書館建築。台北市:五南。
林呈潢(1996)。國立中央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2(2),頁73-92。林淑馨(2010)。質性硏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鈺雯、范豪英(民96)。從LibQUAL+探討我國大學圖書館服務品質評量。大學圖書館,11(2),頁19-44。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俞芹芳(1990)。中小型公共圖書館建築設計之硏究。台北市:漢美。
洪秀雄(1995)。大學圖書館的組織結構-由中央大學組織重整的經驗說起。檢自:http://www.lib.ncu.edu.tw/book/n14/14-1.htm
洪淑芬(2012)。圖書館空間利用之轉型:科技化資訊空間之發展趨勢與策略規劃。國家圖書館館刊,2,頁139-167。胡歐蘭、陳曉理(1999)。資訊時代圖書館的傢俱與設備。在黃世雄(主編),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築硏討會論文集(頁143-150)。臺北縣:敎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社。
苗蕙芬(1995)。公共圖書館設置區位之研究。臺北市:漢美。
范豪英(2000)。圖書館工作人員空間之探討-建築規劃中易被輕忽的空間。書苑,44,頁16-24。范豪英(2007)。新世紀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與改變中的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4),頁1-9。徐金芬(1985)。我國大學圖書館館員工作滿意程度調查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1(2),頁207-234。徐淑琳(2002)。我國大學圖書館館員工作輪調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影像系統。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2014)。業務職掌,檢自http://www.lib.nccu.edu.tw/?m=1109&;sn=113&;id=79&;mm=1101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2014)。數位典藏組職掌表,檢自http://www.lib.nccu.edu.tw/?m=1109&;sn=205&;id=239&;mm=1101
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2014)。組織編制,檢自http://www.lib.ntnu.edu.tw/about/structure.jsp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4)。組織職掌,檢自http://www.lib.ntu.edu.tw/node/1093
張鼎鍾編(1990)。圖書館建築趨勢。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瑪龍(2000)。資訊科技對圖書館讀者空間與館員空間計畫影響研究-1998年我國大學總圖書館案例之調查分析(博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張錫鈞(1998)。辦公室環境之探討。宜蘭技術學報,1,頁83-98。陳和琴(2012)。新世代圖書館技術服務淺探。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9(4),頁1-17。陳建文、陳美文(2004)。圖書館使用者認知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0,頁32-48。陳郁婷(2006)。從場所營造與賦意的觀點探討校園圖書館建築公共藝術及環境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市:捷太。
陳格理(1994)。資訊科技對圖書館內建築環境影響初探。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3,頁109-123。陳格理(1999)。試論用後評估、建築規劃和設備標準在圖書館建築發展上的關係。在黃世雄(主編),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築硏討會論文集(頁257-269)。臺北縣:敎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社。
陳格理(2011)。人性化服務的挑戰:圖書館推行無障礙環境的困境與前景。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8(3),頁23-39。陳格理(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用後評估,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081/
陳格理、吳可久、圖書館建築編輯小組(2013)。第七章總結與展望。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370-387)。臺北市:五南。
陳格理、吳可久、圖書館建築編輯小組、林光美(2013)。第七章總結與展望。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369-387)。臺北市:五南。
陳格理、吳可久、圖書館建築編輯小組、林光美(2013)。第七章總結與展望。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369-387)。臺北市:五南。
陳格理、曾俊郎(2011)。圖書館餐飲服務之研究。大學圖書館,15(2),頁62-77。陳格理、潘儷文(2006)。圖書館館員工作空間大小的初探。圖書資訊學研究,1(1),頁23-56。陳啟中,建築物理概論。台北市:詹氏,民85年。
曾淑賢、繁運豐、張秀蓮(2008)。綠建築之規劃興建與用後評估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新建工程為例。台北市:台北市立圖書館推廣課。檢自台北市立圖書館,http://www.tpml.edu.tw/public/Attachment/04817264944.pdf
黃世孟(2013)。第二章圖書館建築發展趨勢中的建築設計課題。在林光美(主編),圖書館建築(頁17-53)。臺北市:五南。
黃世雄(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築硏討會論文集。臺北縣:敎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季刊社。
楊美華(2000)。大學圖書館建築規劃的省思。書苑,44,頁1-15。葉士玄(2002)。大學圖書館設計條件書中業主與建築師專業認知差異初探(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書-工作空間,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179/
廖又生(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技術服務部門,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2494/
潘淑惠(2005)。大學圖書館使用者空間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潘淑惠(2005)。大學圖書館使用者空間需求研究。大學圖書館,9(2),頁146-167。潘儷文(2006)。大學圖書館主作人員工作空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中市。蔡玉珍(2009)。我國技職體系大學院校圖書館空間規劃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蔡佳蓉(1997)。從館員觀點談圖書館建築在規劃及設計階段的幾項問題。大學圖書館,1(4),頁52-70。蔡萬助(2008)。圖書館組織創新管理流程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66,頁53-73。賴明茂(2008)。臺灣鄉鎮圖書館建築空間規劃落實多樣化與多功能之改造模式研究(碩士論文)。檢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謝寶煖(1990)。大學圖書館內部空間配置之研究。台北市:漢美。
Aurand, M. (2011).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ollections: The Library as a Site for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Art Documentation: Bulletin of The Art Libraries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30(1), 12-20.
Barrett, A. (1998). Facilities ManagementTowards Best Practice. New York: Blackwell Science.
Carpenter, C. (2011). Transforming the Georgia Tech Architecture Library into a Social Space. Art Documentation: Bulletin Of The Art Libraries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30(1), 79-83.
Cohen A., &; Cohen Elaine(1979). Designing and space planning for libraries : a behavioral guide. New York : R. R. Bowker.
Dahlgren, A. C., Eigenbrodt, O., Latimer, K., &; Romero, S. (2012). Key Issues in Building Desig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library-buildings-and-equipment/Publications/key-issues-in-building-design-en.pdf
Enright, S.(2000).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UK library building projects: Some examples of current activity. LIBER QUARTERLY, 12, 26-45.
Evans, G. E., &; Intner, S. S., &; Weihs, J. (2011).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services. Santa Barbara, Calif. : Libraries Unlimited.
Federation of Ontario Public Libraries (2010). Ontario Public Library Guidelines. Toronto: Federation of Ontario Public Libraries.
Gerard, B. M. &; James, R. K. (2003). Planning the modern public library building.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Gisolfi, P. (2011). Library Architecture Influences Library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Library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Section, 7(2), 23-28.
Gorman, M. &; Associates (1998). Technical services today and tomorrow. Englewood,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Hawthorne, P. &; Martin, R. G. (1995). Planning additions to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s : a seamless approach.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Heather, M. E. (1990).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 planning. Metuchen N.J. : Scarecrow Press.
Kaser, David (1997).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ic Library Building. Lanham, Md.: Scarecrow.
Khan, Ayub (2009). Better by design : an introduction to planning and designing a new library building . London : Facet Publishing,
Kumar, R. (2012).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Libraries in Haryana, India. Library Philosophy &; Practice, 197-211.
Latimer, K. &; Niegaard, H. (2007). IFLA library building guidelines : developments and reflections. München, Germany : K.G. Saur.
Library Leadership &;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11). Building blocks for planning functional library space.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Little, G. (2009). Library architecture at Yal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Matthews, G. &; Walton, G. (Eds.). (2013).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space in the digital worl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Metcalf, K. D. (1965).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 New York : McGraw-Hill.
Michalak, S. C. (2012).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Transforming the Academic Library.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2(5), 411-423.
Michalak, S. C. (2012).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Transforming the Academic Library.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52(5), 411-423.
Nipps, K. (2013). Printers' Devices as Decorative Elements in Library Architecture. Library Quarterly, 83(3), 271-278.
Pearson, D. J. &; Busch, N. J. (2011). Redesigning nebraska’s libraries technical services: Creating a climate for change. 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e e-journal), 617.
Philip, D. L. &; David, C. W. (2000).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hoenix, C. R. B. (1995). Planning library interiors : the selection of furnishings for the 21st century. Ariz. : Oryx Press.
Ping, F. &; Fitzgerald, M. (201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on Staffing Models in Academic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32(3), 47-58.
Richard, J. B., Connie L. B. C. (2001). Academic libraries as high-tech gateways : a guide to design &; space decisions.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Romero, S., Latimer K., Sommer D., Scherer J., Clevström S., Edebro-Sikström I.,Eigenbrodt O. &; Bostick S.(2013). IFLA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Section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signinglibraries.org.uk/documents/IFLA%20post-occupancy%20evaluation.pdf
Roth, M. (2011). Library architecture + design. London: Thames &; Hudson.
Tauber, M. F. &; Associates (1953). Technical services in libraries : acquisitions, cataloging, classification, binding, photographic re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peration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L. (2013). Better library and learning spaces: projects, trends and ideas.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Worpole, K. (2013). Contemporary library architecture: a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