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壹、原典(含今人校釋箋釋之著作) 一、辭賦之屬 《楚辭補注》 (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 臺北市:中華書局 1966年3 月 《御定歷代賦彙》 (清)陳元龍等奉敕編 京都市:中文出版社 1974年 3月初版 二、經史子之屬 《毛詩鄭箋》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 臺北市:新興書局,1959年11月 初版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 臺北市: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文淵閣四庫叢書》本 《禮記》 (漢)鄭玄注 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北京圖書館藏南宋刻本 翻印本 《三國志》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臺北市:鼎文書局 1976年 《晉書》 (唐)房玄齡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荀子集解》 (周)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王先遷集解 臺北市:藝文印 書館 1958年 《莊子》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59年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 年1月臺1版 《論衡校釋》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2 月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 臺北市: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初版 《玉篇校釋》 (南朝梁)顧野王撰、胡吉宣校釋: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9月初版 三、類書及總集之屬 《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太平廣記》 (宋)李昉奉敕編 臺北市:新興書局 1958年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奉敕編 臺北市:新興書局 1959年初版 《文苑英華》 (宋)李昉等奉敕編 臺北市:華文出版社 1965年 《藝文類聚》 (宋)歐陽詢等奉敕編 臺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1974年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明)張溥輯 臺中市:松柏書局 1964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紀昀等奉敕編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 初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校輯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58年 12月初版 《四部備要》 高時顯、吳汝霖輯校 臺北市:中華書局 1966年3月 四、文論、詩話之屬 《陸機文賦校釋》 (晉)陸機撰、楊牧校釋 臺北市:洪範書局 1985年 《藝概》 (清)劉熙載撰 臺北市:廣文書局 1964年 《賦話》 (清)李調元撰 臺北市:世界書局 1961年 《文鏡秘府論》 遍照金剛撰 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1974年1月初版 《詩品注》 鍾嶸撰、汪中注 臺北市:正中出版社 1997年2月 《文心雕龍讀本》 (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2004年 10月初版 五、其他 《曹植集校注》 (三國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 臺北市:明文書局 1985年4 月初版 《阮籍集校注》 (三國魏)阮籍撰、陳伯君校注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7年10 月初版 《陶淵明集》 (晉)陶潛撰、郭維森、包景誠譯注 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 1997年初版 《三曹詩文全集譯注》 (三國魏)曹操、(三國魏)曹丕、(三國魏)曹植撰、 傅亞庶注釋 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7年1月初版 貳、專著 一、辭賦之屬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 郭建勛撰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賦史大要》 鈴木虎雄撰、殷石曜譯 臺北市:正中書局 1967年 《楚辭文學的特質》 吳天任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 《賦學》 張正體、張婷婷同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82年8月初版 《楚辭到漢賦的衍變》 張書文撰 臺北市:正中書局 1983年4月初版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 何沛雄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初版 《辭賦流變史》 李曰剛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87年2月二刷 《賦史》 馬積高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7月初版 《漢賦通論》 萬光志撰 成都市:巴蜀書社 1989年12月初版 《漢魏六朝辭賦》 曹道衡撰 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2年初版 《魏晉南北朝賦史》 程章燦撰 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2月初版 《歷代賦辭典》 遲文浚、許志剛、宋緖連主編 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2 年9月初版 《楚辭文心管窺-龍鳳文化研究之一》 李誠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5年9 月初版 《中國辭賦發展史》 郭維森、許結撰 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初 版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 1996 年12月 《六朝駢賦研究》 黃水雲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9年10月初版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 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 月初版 《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 鄭毓瑜撰 臺北市:里仁書局 2000年初 版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 廖國棟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 社 2000年初版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馬積高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1年4月初版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 許結撰 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初版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 李翠英撰 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年1月初版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 許東海撰 臺北市:里仁書 局 2003年初版 《中國辭賦研究》 龔克昌撰 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初版 《賦》 陳洪治編注 北京市: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 許東海撰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 公司 2004年初版 《漢賦史略新證》 朱曉海撰 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初版 《風景.夢幻.困境-辭賦書寫新視界》 許東海撰 臺北市:里仁書局 2008年 5月初版 二、經史子之屬 《魏晉南北朝史》 勞榦撰 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4年 《魏晉南北朝政治史》 張儐生撰 臺北市: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2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周一良撰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初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撰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5年初 版 《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撰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1月初版 三、類書及總集之屬 《中國文學論集》 徐復觀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74年 《漢魏六朝百家雜語》 卜國光編撰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年2月初版 《中國古典文學辭典》 廖仲安、劉國盈主編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建安七子集》 俞紹初輯校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9年7月初版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廖蔚卿撰 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997年初版 《魯迅全集》 魯迅撰 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四、文論、詩話之屬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撰 上海市: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年初版 《西洋文學批評史》衛姆塞特(William Knrtz Wimsatt)、布魯克斯(Cleauth Brooks)同撰、顏元叔譯 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1972年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柯慶明、曾永義同編 臺北市:成文出版 社 1978年 《當代文學理論》 阿特金斯(Atkins, George Douglas)、莫羅(Morrow, Laura)主編、張雙英、黃景進譯編 臺北縣新店市:合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 年 《詩歌分類學》古遠清撰 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1991年9月 《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撰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板社 1992年11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錢志熙撰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1月初版 《文學批評術語》藍催西亞(Frank Lentricchia)、麥克列林(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年 五、文學史、哲學史之屬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撰 上海市:中華書局 1962年8月 《中國中古文學史》 劉師培撰 臺北市:鼎文出版社 1977年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撰 上海市:神州國光社 1933年 《中國哲學史》(一)(二) 勞思光撰 香港:萬有經銷 1968年 《魏晉玄學史》 許抗生等撰 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羅宗強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6年10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游國恩編撰 臺北縣土城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2005年初版 六、其他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76年二版 《阮籍詠懷詩研究》 邱鎮京撰 臺北縣永和市:文津出版社 1980年 《陶詩新論》 高大鵬撰 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1981年1月 《苦悶的象徵》 廚川白村撰、林文瑞譯 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1982年3月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 蔡英俊主編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1982年初版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蔡英俊主編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1982年初版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主編 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1982年初版 《情感與形式》 蘇珊‧朗格(Langer,Susanne K)撰、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年初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蔡英俊撰 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986年初版 《心理學與文學》 (瑞士)榮格(Jung, Carl Gustav)撰、馮川、蘇克譯 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7年11月初版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呂正惠撰 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989年9月初版 《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 (瑞士)榮格(Jung, Carl Gustav)撰、鴻鈞譯 臺北市:結構群出版社 1990年9月初版 《魏晉詩人與政治》 景蜀慧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1年初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撰 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初版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 張淑香撰 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992年3月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 臺北市:里仁書局 1993年11月 《山水與古典》 林文月撰 臺北市:三民書局 1996年初版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 鄭毓瑜撰 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初版 《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 吳持哲編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 初版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 梅家玲撰 臺北市:里仁書局 1997年初 版 《原型批判與重釋》 程金誠撰 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1998年初版 《抒情與敘事》 洪順隆撰 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2 月初版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撰 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局 1999年 《阮籍詠懷詩》 葉嘉瑩撰 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 2000年 《昭明文選研究》 傅剛撰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年1月初版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 王力堅撰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2000年初版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 孫康宜撰、鍾振振譯 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 份有限公司 2001年9月初版 《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兼論中日之異同》 胡令遠撰 上海市:復旦大學出 版社,2002年9月 《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 黃明誠撰 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 館 2005年6月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鄭毓瑜撰 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2005年 初版 《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 黃偉倫撰 臺北市:學生書局 2006年初版 《香草美人文學傳統》 吳旻旻撰 臺北市:里仁書局 2006年12月初版 《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 葉嘉瑩撰 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7年1月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朱雅琪撰 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7 年3月初版 参、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 李正治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6月 《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 林麗雲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83 年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 簡明勇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85年 《建安辭賦主題意識研究》 陳燕婷撰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東晉辭賦主題研究》 鄭雅文撰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年 《庾信〈擬詠懷詩〉研究》 陳位王撰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魏晉詠懷組詩研究》 黎慧慧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論阮籍《詠懷詩》的邊緣特色》 馬洪莉撰 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5 月 《玄學與阮籍《詠懷詩》》 肖能撰 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5月 《六朝阮籍《詠懷詩》接受史》 杜風俠撰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論文 2006年5月 《論阮籍五言《詠懷詩》的文人化特徵》 呂辛福撰 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 5月 (二)博士論文 《魏晉詠物賦研究》 廖國棟撰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1985年 《阮籍研究》 張建偉撰 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5年5月 肆、期刊論文 (一)臺灣地區 〈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 王夢鷗撰 《傳統文學論衡》 臺北:時報文化 公司 1987年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顏崑陽撰 《漢代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 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個性與審美意識之覺醒-建安文學品評〉 裴斐撰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 思想學術研討會》 1993年11月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 何新文撰 《第 三屆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 章滄授撰 《第三屆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建安賦論〉 梁承德撰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第2期 1999年12月 〈阮籍「詠懷詩」的意象指涉〉 林曉琦撰 《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 第5期 2000年9月 〈試論庾信「擬詠懷」詩二十七首〉 李錫鎮撰 《臺大中文學報》 第17期 2002 年12月 〈古典辭賦的主題與技巧〉 廖國棟撰 《國文天地》 第18卷第9期 2003年2 月 〈羈留北國的孤雁--從〈擬詠懷二十七首〉淺探庾信的鄉關之思〉 周玉珠撰 《國 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 第6期 2003年3月 〈阮籍「詠懷詩」主旨顯隱探討〉 許婷撰 《東方人文學誌》 第2卷第2期 2003 年6月 〈劉勰〈詮賦〉觀點試析〉 黃端陽撰 《東方人文學誌》 第3卷第3期 2004 年9月 〈駢賦述略--魏晉六朝駢賦巡示錄〉 張永鑫撰 《六朝學刊》 第1期 2004年 12月 〈論阮籍四言詠懷詩的內容與特質〉 呂光華撰 《國文學誌》 第9期 2004年 12月 〈兩漢「士不遇」賦情感的表現及特徵〉 林小云撰 《東方人文學誌》 第4卷 第1期 2005年3月 〈阮籍「詠懷詩」隱逸思想之探析〉 簡秀娥撰 《嶺東學報》 第17期 2005年 6月 〈從阮籍「詠懷」詩論文學與意義治療〉 吳幸姬撰 《華梵人文學報》 第5期 2005年7月 〈羈旅無儔匹,俛仰懷哀傷-論阮籍五言〈詠懷詩〉中的孤獨與追尋〉 謝元雄 撰 《輔大中研所學刊》 第16期 2006年10月 (二)大陸地區 〈曹植賦略論〉 黃季耕撰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 1994 年 〈論魏晉南北朝「悲士不遇」賦〉 池萬興撰 《運城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期 1995年 〈論《楚辭》強烈抒情性及其文化淵源〉 柯倫撰 《雲夢學刊》 第2期 1995 年 〈試論阮籍詠懷詩的內在心象〉 丁寧撰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第2期 1995年 〈論阮籍《詠懷詩》的儒家思想傾向〉 馬青芳撰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 第4期 1995年 〈論庾信《擬詠懷》之愁〉 陳華錦撰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12月 〈論建安騷體文學情感指向的主要層面〉 郭建勛撰 《中國文學研究》 第2期 1996年 〈讀《中國歷代賦選‧魏晉南北朝卷》所想到的〉 龔克昌撰 《學習與探索》 第 4期 1996年 〈滿腹積怨悲歌慷慨-論悲士不遇情緒在漢賦中的種種表現〉 李彤撰 《西南民 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 1996年 〈試論建安辭賦對楚辭的繼承和發展〉 秦俊香撰 《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1卷第2期 1997年 〈悲喜怫郁,雜集于中-從《詠懷》看阮籍詩學意識〉 李耀南撰 《安徽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 1997年 〈論《詠懷詩》〉 唐輝撰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4 月 〈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 章滄授撰 《中國文化研究》 第3期 1998 年 〈論阮籍的「憂世」與「憂生」-析《詠懷詩》八十二首〉 許征撰 《廊坊師專 學報》 第3期 1998年 〈含吐性靈以情為宗-庾信賦抒情性評析〉 靳啟華撰 《泰安師專學報》 第4 期 1998年 〈論阮籍的人生悲劇及其詠懷詩的悲劇色彩〉 徐鳳玲撰 《山東電大學校學報》 第4期 1998年 〈阮籍《詠懷詩》的玄學特徵〉 江艷華撰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30卷第6 期 1998年12月 〈生命的徬徨-談魏晉文人暨阮籍《詠懷詩》中的幻滅感〉 張毅萍撰 《貴州民 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 1999年 〈賦學研究與六朝賦述論〉 龔克昌撰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1999年 〈阮旨遙深-試論阮籍《詠懷詩》的風格特徵〉 王麗梅撰 《鎮江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 第4期 1999年 〈試論《楚辭》悽惻哀婉的抒情格調及其影響〉 陳文傑撰 《遼寧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 第1期 2000年 〈曹植賦創作時期考略〉 梁惠撰 《殷都學刊》 第1期 2000年 〈20世紀辭賦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評《六朝賦述論》〉 章滄授撰 《漳州師範 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2000年 〈阮籍《詠懷詩》的意象組合〉 田彩仙撰 《社科綜橫》 第3期 2000年 〈阮籍《詠懷》的生命關懷和抒情模式〉 尚學鋒撰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第6期 2000年 〈論阮籍《詠懷詩》的悲劇意識〉 左其福撰 《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 第25卷第2期 2000年3月 〈阮籍《詠懷詩》的意象世界〉 張素芹撰 《江漢大學學報》 第17卷第5期 2000 年10月 〈阮籍及其《詠懷詩》簡說〉 鐘尚鈞撰 《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 期 2000年11月 〈《詠懷詩》所見阮籍政治情感及思想歷程〉 景蜀慧撰 《社會科學研究》 第1 期 2001年 〈中國古代賦體研究總論〉 龔克昌撰 《東方論壇》 第3期 2001年 〈阮籍《詠懷詩》窺旨〉 顏建華、潘發玉撰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第4 期 2001年 〈阮籍《詠懷詩》中的飛鳥意象與三重世界〉 秦丙坤撰 《貴州社會科學》 第 6期 2001年 〈屈賦的情感特徵及表現方式〉 王鳳霞撰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 第23卷第1期 2001年1月 〈從魏晉文人對「不遇」的態度論其主體人格的形成〉 姜明撰 《楚雄師專學報》 第16卷第1期 2001年1月 〈論阮籍思想及其與《詠懷詩》的關係〉 渠曉云撰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 2001年4月 〈孤夜難眠,我心誰知-阮籍《詠懷》(其一)和陶潛《雜詩》(其二)的比較〉 蘇燕平撰 《閱讀與欣賞》 第3期 2001年5月 〈論阮籍《詠懷詩》的生命情結〉 魯紅平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15卷第2期 2001年6月 〈論《詠懷詩》的抒情化傾向〉 閔澤平撰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3卷第4期 2001年7月 〈生命與時間的交奏-試析阮籍《詠懷詩》的意象結構〉 劉玉珺撰 《廣西右江 民族師專學報》 第14卷第3期 2001年9月 〈陶淵明辭賦新論〉 陳平撰 《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期 2001 年12月 〈魏晉風度與六朝辭賦〉 高光復撰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 期 2002年 〈論晉代辭賦創作理論的新貢獻〉 章滄授撰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 第2期 2002年 〈孤獨者的哀音-阮籍《詠懷詩》心理學解讀〉 周曉琳撰 《重慶師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2002年 〈中國古代詠懷詩的基本類型〉 孫明君撰 《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 第 19卷第1期 2002年3月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政治遠識〉 顧農撰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第4卷第5期 2002年9月 〈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陶淵明《詠貧士》七首論析〉 王艷撰 《克山師專 學報》 第2期 2003年 〈簡論漢賦在漢末的發展特徵〉 張春麗撰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22卷第4期 2003年 〈進退失據,憂生惜時-由《詠懷詩》的意象建構管窺阮籍的複雜心態〉 王巍 撰 《克山師專學報》 第4期 2003年 〈建安文人創作以賦為宗論〉 魏宏燦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6期 2003年 〈執著與反叛-阮籍《詠懷詩》生命意識探析〉 納秀艷撰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6期 2003年 〈阮籍《詠懷詩》的意象魅力〉 渠曉云撰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2期 2003年4月 〈論阮籍《詠懷詩》審美意象的多重性〉 陳碧娥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 文社科版) 第24卷第6期 2003年6月 〈憂傷之歌:阮籍《詠懷詩》的另一種詮釋〉 渠曉云撰 《南都學壇》(人文社 會科學學報) 第23卷第4期 2003年7月 〈阮籍《詠懷詩》的時代背景〉 劉榮琴撰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第 23卷第5期 2003年9月 〈阮籍五言《詠懷詩》張力的語法及篇章結構分析〉 李海燕撰 《理論學刊》 第 6期 2003年11月 〈徘徊在有限無限之間-阮籍五言《詠懷詩》的哲學解讀〉 王堯美撰 《理論學 刊》 第6期 2003年11月 〈論阮籍《詠懷詩》中的登覽描寫〉 王利鎖撰 《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7卷第6期 2003年11月 〈論魏晉詩人生命意識的追求〉 湯軍撰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第19卷第 4期 2003年12月 〈《擬鄴中集八首》的詠懷性質與謝靈運的接受心態〉 尚永亮、蘭 《中國韻文 學刊》 第1期 2004年 〈論曹丕賦〉 王春庭撰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 2004年 〈淺論阮籍《詠懷詩》及其時代意義〉 賀玉萍撰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3 期 2004年 〈魏晉南北朝抒情小賦以悲情為主調的原因〉 李新宇撰 《晉陽學刊》 第4期 2004年 〈魏晉南北朝詠懷詩的演變〉 蔡振雄撰 《廣西社會科學》 第8期 2004年 〈阮籍的生命危機意識與其《詠懷詩》〉 肖雪蓮、彭磊撰 《太原教育學院學報》 第22卷 2004年6月 〈從《詠懷詩》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滅〉 顧農撰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 第7卷第3期 2004年9月 〈阮籍《詠懷詩》與詠懷詩的產生和發展〉 段紅偉撰 《殷都學刊》 第2期 2005 年 〈阮籍《詠懷詩》其五十六、其七十九探微〉 張建偉撰 《晉陽學刊》 第2期 2005年 〈漢代辭賦的理性精神〉 王洲明撰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3期 2005年 〈從意象看阮籍《詠懷詩》中的幻滅感〉 付莉萍撰 《昌吉學院學報》 第3期 2005年 〈苦悶的象徵-論阮籍《詠懷詩》的心理體驗及敘說方式〉 劉上江撰 《齊魯學 刊》 第3期 2005年 〈大梁與首陽-阮籍五言《詠懷詩》的兩個政治密碼〉 王堯美撰 《阜陽師範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期 2005年 〈從《詠懷詩》解讀阮籍的矛盾心態和複雜人格〉 張存霞撰 《洛陽師範學院學 報》 第6期 2005年 〈論阮籍《詠懷詩》中的人物意象〉 王鵬撰 《語文學刊》(高教版) 第7期 2005年 〈生非其時苦作歌-阮籍與他的詠懷詩〉 羅旻撰 《人才開發》 2005年1月 〈阮籍五言《詠懷詩》張力的語義學分析〉 李海燕、喬東、姚秀霞撰 《河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0卷第1期 2005年1月 〈兩漢「士不遇」賦情感的表現及特徵〉 林小云撰 《東方人文學誌》 第4卷 第1期 2005年3月 〈淺談阮籍的審美人生和《詠懷詩》〉 胡中山撰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第31卷第5期 2005年9月 〈阮籍四言《詠懷詩》十三首淺議〉 孫婠撰 《龍岩學院學報》 第23卷第5期 2005年10月 〈阮籍《詠懷詩》張力生成的個體原因〉 李海燕、喬東撰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5期 2005年10月 〈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情結的歷史成因〉 劉連德、劉洛撰 《安康師專學 報》 第17卷第6期 2005年12月 〈南朝與魏晉抒情小賦抒情特色的比較〉 陳洪娟撰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 學版) 第2期 2006年 〈漢賦與文學自覺〉 張春麗撰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 期 2006年 〈論魏晉南北朝對楚辭的接受〉 郭建勛、毛錦裙撰 《求索》 第10期 2006年 〈憂思獨傷心-從《詠懷詩》看阮籍的悲哀〉 余穎撰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第 23卷第5期 2006年5月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從《詠懷詩》解讀阮籍對人生的深情〉 杜風俠撰 《文 教資料》 2006年6月 〈《詠懷詩》格調論〉 徐旭平撰 《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9卷第2 期 2006年6月 〈試論阮籍《詠懷詩》的悲情美〉 高建新、劉宏風撰 《集寧師專學報》 第28 卷第2期 2006年6月 〈一朝綜文,千年凝錦-阮籍《詠懷》憂思錄〉 李顯卿、溫新瑞撰 《西華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 2006年8月 〈論《詠懷詩》中紛繁複雜的意象世界〉 徐萍撰 《棗莊學院學報》 第23卷第 4期 2006年8月 〈論阮籍的五言《詠懷詩》的詩史意義-兼論正始詩歌與建安詩歌的異同〉 王 洪撰 《天中學刊》 第21卷第4期 2006年8月 〈論顏延之在阮籍《詠懷詩》接受史上的貢獻〉 杜風俠撰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5期 2006年10月 〈《詠懷詩》:一個自覺的旁觀者〉 潘潤嬌撰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7卷第10期 2006年10月 〈《詠懷詩‧其三》的曲折用典與阮籍的心志〉 程怡撰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8卷第6期 2006年11月 〈人生失路,行將何之-阮籍《詠懷詩》八十與屈原《悲回風》之比較〉 史國 強撰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第22卷第4期 2006年12月 〈論漢魏六朝士人的生命意識〉 王春庭撰 《龍巖學院學報》 第5期 2007年 〈論阮籍《詠懷詩》-組詩創作性質及其主題的邏輯展開〉 錢志熙撰 《東方叢 刊》 2008年1月 〈試論阮籍《詠懷詩》玄遠意蘊的象徵主義〉 王永青撰 《瓊州學院學報》 第 15卷第1期 2008年2月 〈阮籍五言《詠懷詩》之感傷情懷〉 馬黎麗撰 《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學報》 第1期 2008年3月 〈從《詠懷詩》看阮籍思想的轉變〉 王平撰 《科教文化》 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