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仇德哉,1983,《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方永德 等譯,1993,《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方豪,1972,<台南之郊>,《大陸雜誌》44(4):1-23。
4.方豪,1972,<台灣行郊研究導言與台北之「郊」>,《東方雜誌》復刊5(12)36-50。台北市:東方雜誌社。5.王明珂,1993,<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6.王昭,1979,<急水溪畔的古鎮──鹽水>,《戶外生活雜誌》,3:28-38
7.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洪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古宜靈、辛晚教,1996,<社區、文化、設施>,《社區發展季刊》73:p85-98。9.交通部觀光局,1992, 《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開發計畫》,交通部觀光局。
10.伊藤鎮三,1935,<鹽水街の沿革並と將來發展就而く>,《中國方志叢
1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pp 116-154
12.何培夫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北分館,1994年5月),頁53、179、210。
13.佚名,1936,《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街勢一覽表》。
14.吳美惠,1985,<鹽水鎮民俗蜂炮之研究>,《南瀛文獻》,30:118-126,台南:台南縣政府。15.吳新榮,1953,<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下)>,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3,4):63-67。16.吳新榮,1953,<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上)>, 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1(2):27-30。17.吳新榮,1954,<南縣地名沿革總論>,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南瀛文獻》,3(1,2):37-43。18.吳新榮,1960,<聚落>,台南縣文獻委員會,《台南縣沿稿卷─自然誌上》。
19.李心聖,1992, 《從節慶參與到電視景觀─電視元宵節的文化形式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李豐楙 ,1994,《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1.李豐楙,1992, <廟宇、廟會休閒習俗─兼即道教廟、道士的信仰習俗>,《中國休閒生活論文集》,pp 62-96
22.李豐楙,1994, 《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行政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3.辛晚教主持,1997,《文化活動與設施(空間)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執行。
24.依勢田劣,1936,《鹽水港鄉土誌》,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267 ,(2)號。
25.卓克華,1990,《清代台灣商戰集團》。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26.林政逸,1998,《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祖師廟的個案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7.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28.林美容,1988,<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史論文集(三)》,pp.95-125,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29.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
30.林美容,2000,《鄉村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原出版社
31.林智隆,1983,<鹽水今昔:台灣鄉村都市研究之三>,《高雄海專學報》,2:271-356。
32.林瑋嬪,1991,《火樹銀花耀通宵─鹽水蜂炮儀式分析》,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3.侯怡泓,1989,《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34.南方朔,1994,《文化啟示錄》,三民書局,第一版。
35.施振明,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6
36.洪建隸,1988,<從台灣民間信仰勃興的現象分析宗教人的心態>,《台灣神學論刊》10:53-104。
37.胡台麗,1979,<南屯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變遷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p55-78。
38.胡幼慧,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出版。
39.夏鑄九,1989,<一個休閒空間的理論架構>,《戶外遊憩研究》,2(1):19-30。40.宮崎清,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收錄於《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8-25。
書台灣地區267號》,新營邵特輯號:22-25
41.高麗珍,1996,<松柏嶺受天宮進香的時空律動>,《思與言》34(2):p235-253。42.涂順從、林漢泉編,《鹽水武廟廟誌歷史典故記要》,台灣省台南縣:武廟管理委員會,1995年6月,,頁17-19。
43.張珣,1995,<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整合>,《思與言》34(4):p83-105。44.許雅惠,1994《在鄉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傳統宗教的角色與功能》,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5.許麗玲,1995,<台灣民間廟會中神豬競祭的幾個現象與分析---北部幾個客家鄉鎮的實例>,收錄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p171-188。
46.郭銀漢,1986,《台南縣鹽水鎮民間宗教信仰之研究---一個城鎮的民族學研究田野調查分析》,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47.郭瀛宗,1983,<鹽水鎮的滄桑史>,《輿地纂要》,頁264-282。台灣省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48.陳其南、陳瑞樺,1997 <台灣社區總體營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49.陳鴻獻,2001,《台灣光復前鹽水的開發與社會發展》,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0.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研究>,《台銀季刊》7(3):85-10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霧峰: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52.黃典權編,1990,《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3.黃章展、林育良、林靜宜,2001,<鹿港鎮文化觀光吸引力之評估---以龍山寺、天后宮、文祠為例>,《2001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pp1-16,台中。
54.黃勝雄,1992,《民俗宗教建築及活動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55.劉昭吟,1994,《從祭典到觀光:頭城搶孤中的社區菁英、民俗信仰與觀光規劃》,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成相研究所碩士論文。56.劉還月,1997,《台灣產業誌》,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57.蔡相煇,1995b,<移民集團的宗教活動和演劇文化—以新加坡興化人為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冊》:p413-432
58.蔡清海,1985,<月港護庇宮媽祖廟沿革與媽祖溯源>,《南瀛文獻》30:200-204。台灣省台南縣:台南縣政府。59.蔡維倫,1995,《從廟會節慶到觀光發展:鹽水蜂炮中地方動員與大眾動員機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60.鄭志明,1995,<台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展的危機與轉機>,收錄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p20-40。
61.戴寶村,1988,《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代》,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62.薛舜日,1992,《假日遊客之遊憩活動參與分析─以十八處旅遊據點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3.謝正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
64.魏淑貞,1994,《台灣廟宇文化大系─關帝聖君》,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Bakhtin, Mikhail M., 1984, Rabelais and His World, H. Iswolskytrans.,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Getz, D., 1989, “Special events: Defining the product.” Tourism Management (June 1989): 125-137.
3.Jago, L.K. & Shaw, R.N., 1998. “Special events: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5): 21-32.
台南縣鹽水鎮公所網站:http://yanshuei.tnhg.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