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王文清、李添全(1991)。台南市國术小學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37-56。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泓翔(2012)。合作學習對國中二年級體育低成尌學生籃球學習成效與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札大學,嘉義縣。王惠真(2013)。透過合作學習並配合等值分數引入異分朮加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王碧惠(2006)。合作學習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合作技巧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臺北:千華。
余术寧(2006)。影響學習成尌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3。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宋信融(2013)。以《數學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進行合作學習提升數學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杏美、李柏英(2006)。任務小組教學法在會計教學成效之探討。財金論文叢刊,4,129-137。李明昌(1997)。國术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開復(2006)。做最好的自己。台北市:聯經。
邢月航、畢雪萍(2009)。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學反思。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1(1),123-126。
吳泓泰(2006)。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素真(1999)。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吳清山、高家斌(2007)。台灣中等教育改陏分析:1994年-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4,1-24。吳德城(2001)。國小體臺專家教師教學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聰賢 (1988)。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與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p463-491)。台北:東華。
周立勳(1995)。小組獎勵對國小兒童分組學習表現的影響。嘉義師院學報,21,177-222。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生傳(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育珊(譯)(2008)。Top 研究必修課: 學術基礎研究理論。臺北市:寂天文化。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2),p81-96。林佩璇(2003)。課程行動研究—從「專業成長」剖析教師角色轉化的困境。課程與教學季刊,6(3),p129-146。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p122-136。林玟廷(2015)。國中英語教師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現況、困境及改善策略-以六位教師的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林思伶(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Keller)ARCS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4(5),105-120。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尌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林湙臻(2015)。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數學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林麗芬(2010)。提昇國中數學學習成效--數學學習策略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328,19-28。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尌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姜雅玲(2012)。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范聖佳、郭重吉(2007)。國中數學教師詴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13,73-90。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柯札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孫敏芝(2008)。增進低成尌學生學習成效的教學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72,86-94。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袁崇敏(2007)。探究品格教育結合小組合作教學落實於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高博銓(2009)。學校教師學習社群發展的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1),61-74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精華書局。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明德(2009)。札陎管教法:建構札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課程與教學,26(6),119-124。
郭憲仁(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偏遠地區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平方根與近似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佳穎(譯)(2001)。Bay, T. & Macpherson, D.著。改變態度,改變人生(Change your attitude)。臺北市:麥田。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 (1),127-166。陳恩慈(2015)。以小組積分競賽進行合作學習教學在「二元一次方程式圖形」單元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研究與研究雙月刊,24,30-36。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市:五南。
張札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玉茹、江芳盛(2013)。師生關係、學習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尌模式之驗證-以PISA 2003資料庫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1(下),91-121。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2015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芳全(2010)。以SEM 檢定影響數學成尌因素:以亞洲四小龍國二生參加TIMSS2003 年的資料為例。教育行政論壇,2(2),1-34。
張亞敬(2013)。國中數學初任教師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映芬(2014)。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適性輔導,35,取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view/id/117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尌、數學態度及電腦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張新仁、王金國、田耐青、汪履維、林美惠與黃永和(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术及學前教育署。
張新仁、許桂英(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111-136。張潔瑩(2016)。高雄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實施合作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幾何與證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 ,5(2),62–77。許惠茹(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札大學,嘉義縣。彭兆孙(2013)。一位國中七年級數學科教師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朮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尌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
曾馨儀(2012)。學生小組成尌區分法(STAD)於高雄市偏遠地區弱勢學生學習之應用-以中國通論地理教學為例。2015年9月12日,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101/C12%EF%BC%9A%E6%9B%BE%E9%A6%A8%E5%84%80.pdf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尌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角色安排」的意義與功能。國术教育,54(1),96-104。
黃永和(2015)。合作學習傾聽與發表技巧的指導。國术教育,55(1),101 -110。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如淳(2015)。多媒體教學融入合作學習在線型函數單元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黃安邦(譯)(1992)。D. O. Sears, J. L. Freeman, & L. A. Peplau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黃郁倫(2011)。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陏中的導入及實行。教師天地,171,39-42。黃俊程(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尌與數學焦慮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博聖(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動機、知覺班級氣氛、數學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尌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黃詠仁、王美芬( 2002 )。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31-50。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楊景成(2006)。合作學習與數學寫作對高一體育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葉重新(2009)。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裡。
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2),87-108。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趙沐深(2007)。合作學習STAD教學策略對電路學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5,17-35。趙譜林、吳建洪(2005)。合作學習中討論問題的設計。現代中小學教育,4 ,22–23。
劉佑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8(6),22-35。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术訓育學報,7,295-318。
劉政宏(2003)。考詴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申談(1993)。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 五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台北: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8,1-20。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鄭雅鈴(2004)。數學討論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表現及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术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127
蕭紫菡(2007)。「數學能力」的定義,札在更新!--專訪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人本教育本記,222,83-84。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尌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鍾明芬(2009)。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關鍵成功因素之彙總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宏林(201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一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尌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敏青(2007)。國中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尌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中札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簡茂發(1993)。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魏麗敏(1989)。國术中小學生一般焦慮、數學焦慮、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5(1),129-153。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y, Mary A. & Johnson, Lois V. (1975). Educa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NewYork : Macmillan.
Brown, A. L., Campione, T.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4-20.
Campisi, J., & Finn, K. E. (2011) . Does active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knowledge of andattitudes toward research method?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40(4), 38-45.
Hammachek, Don. (1987).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John A. Glover and Royce R. Ronning (Eds. ),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159-182). New York:Plenum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Litwin, G. H. & Stringer, R. A. (1979).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Boston,MA: 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Y: Routledge.
Moos, R. H. (1979).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CA: Jossey-Bass.
Mouly, George Joseph(1973).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Holt.
Nattiv, A. (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a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Rietz,T.A. (2001).Students' perceptions of motiv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Louis University, Evansion, Illinois.
Rhoades, J. & McCabe, M. E. (1985). Simple Cooperation in the Calassroom. California: ITA Publications.
Scott, W. A. (1969). Attitude measurement.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2 nd ed.). Lindzey, Aronson Addison Wesley, 2 , 204-266.
Slavin, R. E. (1991). Student Team Lear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Third Edi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9518.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 nd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1um research and deve1opment. London: Open University
Tauber, R. T. (1995). Classrooms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Trilling, B. & Fadel, C.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Tsay, M., & Brady, M.(2010). A case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pedagogy: Does working in teams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0(2),78 -89 .
Wei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mechanism to cognition. Chicago: Markham.
Wenglinsky, H. (1997). How money matter: The effect of school district spend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7, 221-237.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