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尤碧珠(2010)。《論語》中「因材施教」理念在國小實施之探究—以安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王秀玲、林新發、梁玟燁、蔡麗華、康瀚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第1663-1687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保進(2006)。英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王英珠(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兒童國小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王意蘭(2012)。12年國教—談臺北市國中適性輔導機制。教師天地,177,50-54。王慧芳(2011)。國小高年級教師生涯發展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田秀蘭(2012)。十二年國民教育與青少年之生涯發展。教師天地,177,10-16。江明曄(2006)。中等以下學校校長創造性領導、學校創造性組織氣氛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朱文華(2004)。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網路化適性教學系統的發展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朱琇慧(2003)。創意、分析與實用的目標要求對大學生視覺設計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秀芳(2008)。低年級看圖作文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何秀珠(2012)。適性發展、築夢未來-談國中適性輔導工作的落實。教育部學生
輔導電子報,10。2012年10月8日,取自http://guidepaper.edu.tw/?
menu=1&subject sn=429。
何福田(2003a)。從「因材施教」到「三適教育」。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簡訊月刊,
7,1。
李素珍(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GreaTeach教師創意教學方案實施歷程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詠吟 (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 臺北市: 心理。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
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東華。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嘉義市:濤石。
吳宗立(1992)。國民教育實踐因材施教的努力方向。國教園地,42,13-16。吳武典(1993)。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數位科技。
吳若芬(2010)。影響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吳清山(2012)。適性輔導與人才培育。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電子報,29(6),1-4。
吳清基(1991)。中學適性教育之實施。教師天地,54,15-18。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
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佳樺(2012)。國中詩圖文寫作創意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怡慧(2008)。國中教師自我生涯認知、對生涯發展教育課程之信念與生涯發展教育課
程融入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欣曉(2010)。同儕學習輔導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邦傑(1991)。因材評量之理論與實際。教師天地,54,19-20。林佳玫(2011)。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宥榕(2009)。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臺北市。
林清江(1998)。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中等教育,50(1),10-11。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學習動機、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06)。學校創意守門人對創意教學及創造力培育態度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教育學刊,27,69-92。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
究雙月刊,100,53-74。
林淑棻(2011)。教師運用鼓勵方案對國小兒童自尊及教師態度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婷婷(2011)。創意教學法融入體育課之學習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4(1),141-170。
林瓊珠(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邱珍琬(2002)。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實際。初等教育學刊,12,247-272。
周瑞雲(2009)。永樂國小適性教育規畫─總有一片天空任孩子翱翔。教師天地,159。61-64。
洪淑娥(2009)。生涯輔導課程對資優學童生涯成熟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徐久雅(2008)。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昊杲、鍾怡慧(2012)。適性職群試探,展望人生未來。學生輔導電子報。2012
年12月15日,取自 http://guidepaper.edu.tw/?menu=1&subject_sn=429。
高博銓(2010)。從腦科學的觀點來看創造力的發展。課程與教學期刊,27(5),
67-74。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12年9月5日,取自http://12basic.
edu.tw/about_016.php
教育部(2012)。國中適性輔導 助學生選擇適合的路。教育部電子報,522。2012年9月15日 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522&
topical_sn=709&page=0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2013年1月16日,取自http://12basic.
edu.tw/Detail.php?LevelNo=44。
許國書(2004)。國中學生生涯發展教育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春興(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鈿富、林素鈺 (2006)。十二年國民教育之定義與詮釋。 研習資訊,23(1),5-11。
張國保(2009)。從first mile到last mile談大學適性教育。高教技職簡訊,
34,2009.10.10.
張國保(2013)。十二年國教適性輔導的策略。輯入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
頁11-48。教育新議題叢書2。臺北市:五南。
張碧冬(2010)。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生涯輔導資源網站建置之研究-以中美生涯輔
導資源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明德(2009)。創造力理論模式之探討及其在學校創新教學上的啟示。課程與
教學期刊,26(2),65-74。
郭佩華(2012)。面對12年國教,輔導教師如何落實適性輔導?新北市教育電子
報,39。2012年12月15日,取自http://epaper.ntpc.edu.tw/index/
EpaSubShow.aspx?CDE=EPS20120222110157N9X&e=EPA201105191344423PR
郭素芳(2000)。非營利組織之知識管理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之華(2010)。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 臺
北市:天下雜誌。
陳木金(1998)。追尋生命的彩虹-談生涯教育。2012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2.nl.ks.edu.tw/career/live08.doc
陳玉樹、胡夢鯨(2008)。任務動機與組織創新氣候對成人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
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2),179-198。
陳秀芸(2002)。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創意教學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嘉義縣。
陳秀芸(2010)。國民中小學創意教學之推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5。2012
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陳宜平(2012)。國小五年級實施多元智能生涯發展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彥甫(2010)。生涯發展教育結合Big6教學模式融入國小六年級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奕廷(2010)。大專校院資源教室輔導人員生涯輔導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淑琦(1999)。大學理工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興趣與職業選
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隆進(1992)。因材施教的理論及其在國民教育之實施。國教天地,91,69-72。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梁吉成(2006)。國小融入式生涯發展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莊錦智(2012)。推動適性輔導工作, 提供國中生升學進路之參考。金門電子
報,輔導諮商中心專欄,11。2012年12月15日,取自http://kmiag.tw/
jour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301:2012-08
-07-06-45-11&catid=126:2012-03-22-07-45-28&Itemid=112
曾端真(1997)。國小學童生活型態及其手足因素之研究。臺北:揚智。
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
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第179-212頁),臺北
市:師大師苑。
葉玉珠譯(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Handbook of Creativity)。原著者R.J.Sternberg(1999).NY:Cambridge.。臺北市:心理。
Sternberg.R.J.(1999).Handbook of Creativity.NY:Cambridge.
連廷嘉(2012)。生涯價值觀內涵建構與適性輔導。教師天地,177,17-23。馮觀富(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4-15。黃光明(1992)。談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現代教育,7(2),43-50。黃秀治(2009)。國小資優班實施生涯發展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政傑、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22。彭森明(2006)。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表分析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曾兆興(2012)。國小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海闊天空V:美的學習。臺北市:天下雜誌。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刊,100,117-124。楊絮涵(2011)。高三學生的自我效能、興趣、結果預期對目標選擇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廖吉郎(1991)。因材施教與因材評量。教師天地,21-25。潘怡君(2010)。國中學生輔導需求調查研究--以雲林縣三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家瑜(2009)。國小教師原生家庭類型、教學風格與其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複合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鄭英耀(2001)。科學創意教學實驗與教材發展—以國小自然科為例。行政院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0-2511-S-110-005。
賴協志(2012)。特色招生、特色課程、創新教學意涵與關聯性之探討。教育人力
與專業發展雙月刊-電子報,29(6),101-106。
賴盈君(2000)。從多元智慧看國民教育之因材施教。教師天地,41(1),15-19。
賴淑娟(2010)。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鮑順聰(2012)。何以應無窮-從高職生涯規畫的課程設計談適性輔導。教師天地,177,42-45。
簡茂發(1998)。適性教育的心理觀。教育資料集刊,23,13-24。謝念儒(2007)。新世紀的生涯輔導~綜合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轉化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羅倫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創新教學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惠慈(2007)。高中輔導教師生涯輔導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New York: HarperCollins.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
唐子俊、唐慧芳、孫肇玢、陳聿潔、黃詩殷(譯)(2006)。阿德勒諮商。原著者:Sweeney,T.S. 臺北:五南。(原書出版於1998)。
西文文獻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uffalo, NY: Springer
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Colorado, CO: Westview Press.
Brown, C. A., & Cooney, T. J. (1982).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5(4), 13-18.
Cheng, M.Y.V. (2001). Creativity in teaching: Conceptualization,assessment and
resour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ong Baptist University.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siks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Buffalo, NY: Harper Collins
Holland,J .L.(1973).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career. Englewood Cliffs.
Lent, R. W., & Hackett, G. (1994). Soci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personal agency in career development.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pp.77-102). Palo Alto, CA: CPP.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449-460. NY: Cambridge.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ovina, S. (2006). About the learning pyramid.Retrieved March 14, 2009, from
http://homepages.gold.ac.uk/polovina/learnpyramid/about.htm
Pryor, D.B., & Tollerud, T. R. (1999). Applications of Aderian priniciples in school setting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4),299-304.
Sternberg, R. J. (1985). Human intelligence: The model is the message, Science, 230(4730), pp.1111-1118.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Buffalo, NY: Simon & Schuster.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120 (4), 675-681.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ious delight. Englewood Cliffs, NJ: LEA.
Swartz, R. J. (2003). Infusing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instruction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D. Fasko, Jr.(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207-252.
Sterberg, R. J., & Lubart, T. L.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77-688.
Thorpe, C. (1987). Growing teacher: How to become the teacher your’ve always wanted to be. Individual Psychology, 43(2), 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