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9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26 19:3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謝雅琪
研究生(外文):
Hsieh,Ya-Chi
論文名稱:
漢代左道考
論文名稱(外文):
The Analysis of Zuo Dao in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劉增貴
指導教授(外文):
Liu Tseng-kuei
口試委員:
邢義田
、
李訓詳
口試委員(外文):
I-tien Hsing
、
LI,HSUN-HSIANG
口試日期:
2013-04-22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左道
、
鬼神之道
、
婦人之道
、
不正之道
、
歷數
、
世俗信仰
、
法律令中的左道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546
評分:
下載:63
書目收藏:0
旁門左道一詞在傳統文獻和社會中是耳熟能詳的慣用語,經常用來比喻不遵循正規的途徑、法門之事,不過究竟所指為何似乎範圍廣泛,很難立刻說明清楚。從傳統典籍《禮記.王制》來看,似乎左道意指的是有關破壞政治秩序之事,東漢鄭玄注本句時則將之理解為巫蠱一類鬼神莫測之事。而在唐、清二代人的詮釋中,左道又有別於漢代鄭玄,顯見左道一詞在解釋上相當複雜,因此欲瞭解左道所指範圍便仍須從史例中進行分析。
透過研究史書提及的漢代十四個左道例子中,漢人對左道的論述、形容、貶損和運用,可以觀察出存在於漢代知識份子心目中理想秩序之「道」中的幾個小面向,即鬼神之道、臣子之道和婦人之道的行為準則,而這些行為很少單獨出現,在一個案例中往往同時存在有兩種以上的道的面向。因此在嘗試理解漢代左道時便不能僅以單一面向來解釋相關事件的前因後果,否則容易流於只見左道的單一義解釋,而未能全面的理解左道一詞中所彰顯出的「道」的概念。故本論文希望透過全面的排比分析漢代被冠上左道一語的事件,來理解何謂「左道」,同時藉此研究在漢人的認知中是如何運用左道、被稱為左道者將面對的下場又是如何,並藉由漢代其他無左道之名,但是是祝詛、巫蠱、媚道、俗禁和淫祀等等相關事件的參照,更加全面和廣泛的研究「漢代的左道」。
The word of Zuo Dao 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society are well-down, often compare to all sorts of back doors, but what its meaning is difficult explanation immediately. From The Book of Rites(禮記), it seems that the meaning is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heretical political order of things, but the scribes of confucianism in Eastern Han Dynasty, Zheng Xuan(鄭玄), will be understood as a kind of Witchcraft spirits and unpredictable things. And the scribes of confucianism's annotation in the Tang and Qing dynasty, the meaning of Zuo Dao also different from Zheng Xuan. It's showing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Zuo Dao quite complex, so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we have to analyze historical examples.
By studying the 14 historical examples in the Han historical record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Han how to discussion, describe, and use of derogatory, we can observe the values in the minds of intellectuals that are view of religion, female virtues and the virtues of minister. These values rarely occur alone, in one case often exist in two or more. Therefore, for trying to understand Zuo Dao in Han dynasty, we can't use single value to explained some related events, or we will not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Zuo Dao and the 3 values.
I hope this paper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hrase and related events that not be called Zuo Dao in Ha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while the Han how to use the phrase, and the law and punishment how to order some people are considered to commit Zuo Dao.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5
第三節 史料運用與選擇 ……………………………………………………13
第二章 左道釋義 …………………………………………………………………19
第一節 左道之「左」 ………………………………………………………19
第二節 左道之「道」的三個層面 …………………………………………22
第三章 左道內容與實例 …………………………………………………………34
第一節 祝詛、巫蠱與媚道 …………………………………………………34
第二節 俗信 …………………………………………………………………46
第三節 歷數 …………………………………………………………………59
第四節 不正之道 ……………………………………………………………67
第五節 餘論 …………………………………………………………………71
第四章 法律令中的左道─從刑、罰角度出發的觀察 …………………………75
第一節 祝詛、巫蠱、媚道及不正之道的刑罰……………………………75
第二節 左道淫祀的禁絕與接受 ……………………………………………84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書目 ……………………………………………………………………………99
史料
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第十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曹勝高、安娜譯注,《六韜.鬼谷子》(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焦循撰,《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劉珍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
許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訂,《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蘇興撰,《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照圓著,《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
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充著,黃暉點校,《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徐幹著,《中論》,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9)。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
曹植撰,《辨道論》,收入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洪适撰,《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編著,《黃帝內經靈樞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劉俊文撰,《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附錄王元亮重編唐律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期刊
王子今,〈晚年漢武帝與「巫蠱之禍」〉,《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5(寧夏,1998.5),頁10-14。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2(北京,1999.02),頁37-48。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律令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3(台北,1992.9),頁1-36。
王健文,〈學術與政治之間:試論秦皇漢武思想政策的歷史意義〉,《清華學報》,30:3(新竹:2000.9),頁253-296。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成大歷史學報》,39(台南,2010.12),頁1-40。
方詩銘,〈西漢武帝晚期的「巫蠱之禍」及其前後──兼論玉門漢簡《漢武帝遺詔》〉,《上海博物館集刊》,4(上海,1987),頁357-369。
甘懷真著,〈中國古代郊祀禮的再思索:西漢成帝時的郊祀禮〉,收入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編,《法制與禮俗》,(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頁205-242。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1,2000.03,頁17-42。
李卉,〈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台北,1960),頁271-282。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台北,1996.12),頁1-32。
杜正勝,〈古代刑獄雜考〉,收入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新論─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5),頁21-45。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新史學》,6:1(台北,1995),頁113-153。
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附錄:論漢代遷徙刑的運用與不復肉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台北,1986),頁321-349。
林劍鳴,〈《日書》與秦漢時代的吏治〉,《新史學》,2:2(台北,1991.6),頁31-51。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台北,1998.6),頁205-243。
張忠煒,(漢代特權群體因罪自殺問題再研究——從唐《獄官令》的一條令文談起),《文史》第3輯(總第88輯),2009,頁59-79。
張藹堂,〈談尊左、尊右產生先後及其內涵差異〉,《文史知識》,4(北京,1992.4)期,頁124-127。
張應峰,〈「周人尚左」與「右手的優越」─中國古代分類體系的人類學解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5:6(總第233期)(山東,2010),頁125-129。
陳乃華,〈秦漢「不道」罪考述〉,《中國史研究》,2(北京,1991.2),1991年,頁99-103。
陳登武,〈論唐代的特殊謀殺罪〉,《興大歷史學報》,14(台中,2003.6),頁13-34。
勞榦,〈對於[蒲慕州著]〈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的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台北,1986.9),頁539-552。
黃慶源,〈唐律上造畜蠱毒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14:1(台北,1970.2),頁41-58。
賀科偉,〈淫祀之禁與漢代地方社會〉,《社會科學論壇》,8(河北:2009.08),頁145-148。
楊琳,〈左右尊卑文化現象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總第12期)(北京,1996),頁32-38。
蒲慕州,〈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台北,1986.9),頁511-537。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台北,1993.4),頁623-675。
蒲慕州,〈漢代知識分子與民間信仰〉,收入臧振華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561-603。
蒲慕州著,〈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收入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13-64。
蔡幸娟,〈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1999.12,頁39-65。
劉詠聰撰,〈漢代之婦人災異論〉,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1-34。
劉增貴,〈法與俗──秦漢法律中的民俗事象與習慣法〉,《中國史學》,19(東京,2009.10),頁53-68。
劉增貴,〈歷數與漢代政治〉,中研院史語所101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2012,3月19日(未刊稿)。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5,1999.03,頁1-30。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7期,1999,頁56-75。
樓勁,〈西漢時期「革命論」之退化與政治思想之轉折變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7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頁137-161。
專書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5)。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兆麟,《巫與巫教》(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徐復觀,《漢代思想史》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馬曉宏,《天.神.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造神運動》(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台北:台大,1997)。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廖伯源,〈說新─兼論年號之起源〉,《秦漢史論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瞿同祖,〈巫術與宗教〉,《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2004)。
[日]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日]工藤元男著,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碩博士論文
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網路資源
《漢語大字典》網路版:file:///D:/%E8%A1%8C%E5%8B%95%E5%9C%96%E6%9B%B8%E9%A4%A8/%E6%96%B0%E8%B3%87%E6%96%99%E5%A4%BE%20(2)/%E6%BC%A2%E8%AA%9E%E5%A4%A7%E8%A9%9E%E5%85%B8/index.htm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
2.
漢代地方官與祭祀活動
1.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律令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3(台北,1992.9),頁1-36。
2.
王健文,〈學術與政治之間:試論秦皇漢武思想政策的歷史意義〉,《清華學報》,30:3(新竹:2000.9),頁253-296。
3.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成大歷史學報》,39(台南,2010.12),頁1-40。
4.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1,2000.03,頁17-42。
5.
李卉,〈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台北,1960),頁271-282。
6.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台北,1996.12),頁1-32。
7.
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附錄:論漢代遷徙刑的運用與不復肉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台北,1986),頁321-349。
8.
林劍鳴,〈《日書》與秦漢時代的吏治〉,《新史學》,2:2(台北,1991.6),頁31-51。
9.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台北,1998.6),頁205-243。
10.
陳登武,〈論唐代的特殊謀殺罪〉,《興大歷史學報》,14(台中,2003.6),頁13-34。
11.
勞榦,〈對於[蒲慕州著]〈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的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台北,1986.9),頁539-552。
12.
黃慶源,〈唐律上造畜蠱毒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14:1(台北,1970.2),頁41-58。
13.
蒲慕州,〈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台北,1986.9),頁511-537。
14.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台北,1993.4),頁623-675。
15.
蔡幸娟,〈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5,1999.12,頁39-65。
1.
漢代的聖人意象
2.
士與漢代文化摶成研究—儒學、吏事與方術的揉合與實踐
3.
先秦至漢初災異禳除禮俗及救治措施研究
4.
漢代喪葬簡牘-禮俗與生活
5.
唐代贖刑制度研究
6.
漢代的狩獵文化
7.
從勞動力運用角度看秦漢刑徒管理制度的發展
8.
漢代的衣冠禮俗
9.
漢代流行服飾與社會發展
10.
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
11.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考──先秦到西漢文獻詮釋的考察
12.
禮法與人情──唐代的父女關係
13.
運用 GA-SVR 方法結合技術與市場情緒指標於臺灣上市電子股股價預測
14.
金融海嘯前後人身保險業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壽險公司為例
15.
三至七世紀江南地區厲鬼崇拜背後的文化詮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