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維聰、王建喬(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46-51。
王嬿茵(2008)。設計與發展正方體展開圖之三維數位遊戲式學習教材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百川(2004)。台北縣資訊教育推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坤龍(2002)。大學物理系學生的電腦技能對學習電腦化電子學實驗之學習成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池青玫(2006)。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何茂松(1984)。國民中學女生的動機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7,22-31。吳尚汾(2008)。資訊(電腦)教學編序化之研究─以儲存檔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銘弘(2008)。線上遊戲之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 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7,235-253。
呂孟育、黃財蔚(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3,43-61。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佳蓉(1996)。電腦益智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電腦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偉旭(1999)。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雅(2003)。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李復孝、馬維銘、趙善中(2009)。以架構導向改善軟體測試管理模型之研究。資訊管理展望,11(1),75-76。李開偉(2003)。新竹科學園區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系統傷害症狀分佈調查。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季刊,6(4),21-34。
李鴻傑(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宣光(2004)。中小企業採用自由軟體發展資訊系統之探索性研究。大葉學報,13(2),9-18。
周傳傑(2010)。整合獎勵機制融入線上競賽式遊戲式學習系統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2-12。
林于勝、許瓊予(2003)。2003年我國線上遊戲發展現況分析。產業透析:電子商務透析,92(6),7-16。
林美娟,莊志洋(1993)。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6),46-51。
林哲宇(2010)。ARCS融入體驗式學習之學習活動中目標導向與教學策略對國小生電腦技能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曉君(2006)。不同的地震防災教學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邵俊德(1995)。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侯蓉蘭(2002)。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范家敏(2005)。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使用行為與電腦態度、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定業(2003)。線上遊戲族群之消費者決策型態與忠誠度行為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春望(1998)。1997童話幻想曲:合作式電腦遊戲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7,2-9。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海連胥(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初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高全寬(2003)。國小低年級動作技能評量與差異分析-以羅東國小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宜敏(2001)。合作競爭式的網路分享建構學習環境。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仁至(2005)。國小學童家長網路遊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國恩(2001)。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智超、虞孝成(2001)。連線遊戲e軍突起。臺北聯經文化。
張隆慶(2008)。教學網站輔助資訊課程學習對國小學童電腦態度與電腦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躍鐘(2002)。探討合作、互動式STS網際網路教學對國小學童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教育學刊,14,155-192。梁朝雲、鄭時雨、楊郁芬(2006)。電子遊戲玩性因素與數位學習參與性和持續性之關聯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6,20-41。莊世偉(2003)。線上數學遊戲的合作與競爭模式設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諺(2003)。在電子郵件技能學習之預測效應。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許乃文(2007)。網頁資訊搜尋能力輔助評量與分析系統之研製。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許進富(2009)。多媒體單元教材設計準則之探討--以臺北市多媒體教材資源中心國小組特優作品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郭士豪(2011)。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同儕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設計之影響(未公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郭淑惠(2010)。互動式網站輔助資訊課程學習平台對高中職學生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文豪(2011)。運用AHP層級分析法於大型線上遊戲之研究。玄奘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志偉(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陳奇鈺(2008)。學齡前兒童動作技能及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
陳怡安(2002)。線上遊戲之魅力-以重度使用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靜、計惠卿(1997)。育樂式課程軟體之遊戲式學習情境。視聽教育雙月刊,39(1),24-33。陳冠中(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華(2004)。電腦自我效能、金錢態度、認知風險與人口統計變數對於網路購物意願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智先(2008)。線上遊戲社交性研究:玩家社交活動與第三場域的觀點。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軼辰(2003)。線上遊戲參與行為─消費者性別角色認同之探討。長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慶峰(2001)。從心流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錦儒(2010)。引導式的遊戲式學習用於數學應用問題解題與錯誤類型分析-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與數位學習組碩士論文。傅鏡暉(2003)。線上遊戲產業Happy書:帶領你深入瞭解On-Line Game產業。台北:遠流。
曾雄豪(200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與創造力之影響。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巧億(2004)。遊戲產業的無限商機-線上遊戲創造出強大的社群力量。電工資訊,158,34-37。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傑(2005)。線上遊戲心流經驗與沉迷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黃柔婷(2009)。線上遊戲與網頁遊戲玩家之使用行為研究。台南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展浩(2011)。用霍夫曼編碼改善多鍵鍵盤輔具之輸入速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鈴、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2-5。
溫仙賢(2013)。設計手寫註記系統支援國小數學課堂同步解題活動(未公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楊正宏(2007)。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20。楊職賓(2008)。中文打字績效與身心疲勞的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使用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明德(1998)。漫談中文輸入法。http://input.foruto.com/introduce/introduce_article026.htm(2013.02.01)。
廖顯能(2003)。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仕偉、徐新逸(2003)。動機策略在國小多媒體課程發展之設計準則。ICCAI第十一屆研討會。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照庭(2002)。目標導向對電腦技能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建洲(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國中生使用線上遊戲行為、休閒滿意度與線上遊戲成癮之相關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文賓(2001)。遊戲式電腦輔助學習中的競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健孟(2008)。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自由軟體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備應用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鄭朝誠(2004)。線上遊戲玩家的遊戲行為與意義。世新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盧立翔(2008)。利用自由軟體建置一符合中小學生使用之線上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蕭伯諺(2011)。青少年線上遊戲使用動機、網路社會支持與線上遊戲成癮傾向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弘文高級中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賴正偉(2009)。以Google Earth為基礎的高中地理數位學習之研究。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賴柏偉(2002)。虛擬社群: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形成—以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網路創世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淑鈴(2008)。練習式與遊戲式英文打字軟體對英文打字速度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戴建耘(1995)。電腦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2-17。薛念祖(1998)。電子娛樂風潮下的線上遊戲市場。Internet Pioneer光碟月刊,46,74-80。
謝宗翔(2011)。中文打字速度對國中生參與網路合作學習 態度、成效與互動型態之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闕瑋娟(2008)。宜蘭縣國民中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膺修(2012)。雲端上的科學專題導向學習 -運用雲端運算服務於國小科學之專題導向學習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政泓(2006)。以社群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東吳大學商學院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蘇恩平(2007)。利用粒子群演算法最佳化多重符號鍵盤配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英文部份
Alessi, M.S. &; Trollip, R. S. (1991). Instructional games.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2nd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raaows &; Tamblyn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Springer series on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Springer.
Chen, Y., Chen, P. S., Song, R., Korba, L. (2004). Online Gaming Crime and Security. Issue - C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aiwan ,In PST131-136.
Chou, T. J., &; Ting, C. C. (2003). The role of flow experience in cyber-game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 663-675.
Compeau, D., &; Higgins, C. A. (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189-211.
Cunningham, H. (1994). Gender and computer games. Media Education Journal, 17, 13-15.
E.Admas &; A.Rollings (2006). Fundamentals of Game Design. Prentice Hall.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reud, A. (1968).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child analysis.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3, 37-46.
Gao, Y.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Trust in Online Games.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3(5), 533-538.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E.(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doi:10.1177/1046878102238607.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 Is There Truth in Jest? Retrieved June 1, 2013 from http://users.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
Graham, G., Holt/Hole, S. A., &; Parker, M. (2004). Children Moving: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5th Edition). IL, Dubuque:Mc GrawHill.
Griffiths, M., Davies, M., &; Chappell, D. (2003). Breaking the stereotype: the case of online gam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1), 81-91.
Griffiths, M., Davies, M., &; Chappell, D. (2004).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laying variables in online computer gam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4), 479-487.
Griffiths, M.D.(1998). Internet addic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SanDiego:Academic Press.
Heijden, H.V.D. (2004). User Aceptance of Hedonic Information Syatems. MIS Quarterly, 28(4), 695-704.
Hill, K. H. J. (1985). Adult Computer Liter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4378.
Hogle, J.G. (1996). 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Hsu, C.L., &; Lu, H.P. (2004).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7), 853-868.
Jacobs, J.W., &; Dempsey, J.V. (2006). Emerg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The Near Future. In Reiser, R.A. &; Dempsey, J.V.(Eds.).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2nd ed., 323-334).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Jaipal, K., &; Figg, C. (2009). Using video games in science instruction: Pedagogical, social, and concept-related aspects.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es and Tecchnology Education, 9(2),117-134. doi:10.1080/14926150903047780.
Jan Eggers, Dominique Feillet, Steffen Kehl, Marc Oliver Wagner, Bernard Yannou (2003).Optimization of the keyboard arrangement problem using an Ant Colony algorith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48, 672–686.
Jianxin Jeff Yan &; Hyun-Jin Choi (2002). Security Issues in Online Games. Retrieved May 10, 2013 from http://homepages.cs.ncl.ac.uk/jeff.yan/TEL.pdf
JISC (2007). Game-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May 10, 2013 From http://www.jisc.ac.uk/media/documents/publications/gamingreportbp.pdf
Jonassen, D.H. (2000). Computer as mindtools for school: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aroulis, A., &; Demetriadis, S. (2005). The motivational factor in educational games. Retrieved May 10, 2013 from http://athanasis.karoulis.gr/Data/Science/Kaleidoscope/2-MotivFactorEduGames.pdf
Keller, J.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ation. In C. 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NJ:Erlbaum.
Keller, J.M., &; Kopp, T.W. (1987).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n. In C.M.Reigeluth(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 289-32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im, J., Isokawa, M., Ledent, C., &; Alger, B.E. (2002). Activation of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enhances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cannabinoids in the hipocampus. J Neurosci, 22, 10182-10191.
Lloyd, P. &; Rieber.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 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4, 43-58.
Lo, S.K., Wang, C.C., &; Fang, W.C. (2005). Physic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Online Game Player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1), 15-20.
Ma, Y., Williams, D., Prejean, L., &; Richard, C. (2007). A research agenda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513-518.
McGrenere, J. (1996). Design: Educational electronic multi-player games A literature review. Unpublished. Technical Report 12-96.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Norman, D.A. (1993). Thing that Make Us Smart: Defending Human Attributes in the Age of the Machine.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iaget, J. (1962). Play,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Mcgraw-Hill.
Rie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 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4(2), 43-58.
Rook, P. (1986). Controlling Software Projects. Software Engineering Journal, 1(1), 7-16.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V., &; Correa, M.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71-94.
Sharp, C.E., &; M. Rowe (2006). Online Games and Ebusiness:Architecture for Integra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Services into Online Games. IBM System Journal, 45(1), 161-179.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hite, S. C. (1990).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self-assessment of memory ability, and study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cours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9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