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2015a)。態度改變理論 (Theories Of Attitude Change)。2015年10月9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
MBA智庫百科(2015b)。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2015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Image:%E9%A9%AC%E6%96%AF%E6%B4%9B%E4%BA%BA%E7%B1%BB%E9%9C%80%E6%B1%82%E4%BA%94%E5%B1%82%E6%AC%A1%E7%90%86%E8%AE%BA1.jpg
MBA智庫百科(2015c)。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4%BA%BA%E9%99%85%E5%85%B3%E7%B3%BB
丁惠櫻(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學習滿意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大紀元文化網(2015)。人生感悟。2015年10月18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3/28/n3552242.htm%E5%90%8D%E5%8F%A5%E4%BA%BA%E7%94%9F-%E7%A6%8D%E5%85%AE%E7%A6%8F%E4%B9%8B%E6%89%80%E5%80%9A--%E7%A6%8F%E5%85%AE%E7%A6%8D%E4%B9%8B%E6%89%80%E4%BC%8F.html
中國華文教育網(2015)。「五福」的說法。2015年10月18日取自http://big5.hwjyw.com/
井敏珠(1981)。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井敏珠(1991)。從青少年心理談中學生社團活動。師友月刊,284,8-9。王佳禾(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台南縣。王柏森(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院大學,台北市。王德愉 (2008)。台北地區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台北市。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任凱(譯)(2005)。(原著者: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原著出版年:2003)。 團體動力:理論與技巧。台北市:學富。
向翠瑛(2011)。臺北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 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 249-262 )。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國民幸福指數統計。2015年8月31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036&ctNode=4854&mp=6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台北:心理。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何進財(2000)。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訓育研究,39 (1),1-3。
吳百碌(2001)。從美國學生之課後活動談高雄市課後照顧學生之措施。公教資訊 季刊,5 (4),6。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吳秉穎(2008)。國小學童社團參與因素、類型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吳英璋、溫明晶(2005)。從整體學業自我效能感談青少年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之形成。日新,5,34-44。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TSSCI)呂秋慧,洪國峰(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 41(1),34-39。
呂慧玲(2014)。家長教養模式與學童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李明瑾(2013)。參與社團高中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李家蓉(2008)。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珮菁(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運動社團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等(譯)(2006)。組織行為學。(原著者:Robbins, S. P. 原著出版年: 2005 )台北市:華泰。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杜繐芬(2010)。台灣南部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周雨虹(2012)。國中生之生活事件、希望感及主觀安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邢占軍(2005)。生活質量研究的重要領域:主觀幸福感研究。2015年11月11日取自 http://e-sociology.cass.cn/pub/shxw/shxlx/P020050411296167347068.pdf
明報 ( 2011 )。蓋洛普2010幸福感調查報告:台灣人不滿意生活現狀,中國比伊拉克更慘。2015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08668
林至善 ( 2000 )。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經營與運作。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市。
林妍均(2014)。國中生知覺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宜潔(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休閒參與態度與正向情緒之研究---以五股區公立國小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新北市。林昀萱(2007)。國民小學音樂性社團經營與展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昀蓁(2011)。台南市國民小學合唱團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六位指導教師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芝怡(200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慧茹(2012)。高中音樂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初探。柯大宜電子報, 33。台灣柯大宜音樂教育學會。2015年9月28日取自 http://www.kodaly.org.tw/enews/1210/enews_04.php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台北縣。
邱家樁(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函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
究,35,37-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市:五南。
邱雯瑛 (2015)。工作壓力與教師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情緒勞務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 ( 原著者 : John Deway)。台北市:五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原作者:M. Argyle,原著出版年:1987)。臺北市:巨流。
洪升呈(2008)。龍華科技大學社團學生參與社團態度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
26。2015年9月21日取自
https://www.lhu.edu.tw/m/oaa/synthetic/publish/publish/26/10.%20%E6%B4%AA%E5%8D%87%E5%91%88-%E9%BE%8D%E8%8F%AF%E7%A7%91%E6%8A%80%E5%A4%A7%E5%AD%B8%E7%A4%BE%E5%9C%98%E5%AD%B8%E7%94%9F%E5%8F%83%E8%88%87%E7%A4%BE%E5%9C%98%E6%85%8B%E5%BA%A6%E7%A0%94%E7%A9%B6.pdf
洪正倫(2006)。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身體健康狀況與運動參與阻礙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洪正倫、蔡俊傑(2007)。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態度之影響。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20,297-332。
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洪溱蔆(2015)。高中生社團參與、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對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北市。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E.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胡心怡(2001)。大學社團帶動國小社團發展之實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台北市。胡瑋珊(譯)(2002)。12道快樂工作雞湯。( 原著者: Glenn Van Ekeren )。台北市:正中。
徐佩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佩瑜(2009)。社團活動參與經驗對科技大學畢業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徐明珠(2002)。國教要向下扎根向上提升。2015年9月24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B-091-034.htm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 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翁月仙(2010)。國中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生活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翁永進、張惠如(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態度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1),32-52。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18。
國語日報 ( 2015 ) 。近六成青少年 靠分數決定未來。2015年7月24日。第一版。
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 ─以組織承諾為 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4-5。張沂浴(2005)。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186,58-62。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 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菁文(2006)。高雄縣某國中學生休閒滿意度、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楓明(2011)。學業層面之參與、抱負、自我效能及緊張因素對初次偏差行為影 響之縱貫性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 (3),39-81張瓊瑩(1986)。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案辦公室(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 2015年9月24日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
教育部(2003a)。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5 年9月21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 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國民中學校別資料。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基本資料。2015年7月19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17284&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國際文化。
教育廳(1996)。倡導正當休閒活動充實國民生活內涵。台中縣:省教育廳。
梁忠軒(200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梁琬晴(2009)。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要素。高中教育,10,15-20。莊富源(2013)。建構與釋義:大學生公民素養內涵探析 教育研究月刊 227, 75-88。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許龍君(2002)。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彰化縣。郭俊賢(1994)。大學生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心潔(2011)。澎湖縣國小學童社團活動的參與態度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江松(1994)。台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193 ,152-180。
陳志銘(2005)。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自我導向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坤厚(2012)。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陳玫伸(2007)。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信宏(譯)(2007)。幸福的歷史。(原作者:Darrin M. McMahon,原著出版年:2005)。台北市:究竟。
陳美現(2004)。北區大專校院體育性社團運作現況與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陳柏齡(2002)。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韋霖(2013)。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歸仁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市。陳素幸(譯)(2004)。不斷幸福論。( 原著者: Stefan Klein,原著出版年: 2002)。台北市:大塊。
陳國鑫(2007)。大專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意義與功能。大專體育,91,1-7陳皎眉、李睿杰(2013)。永遠幸福美滿-由正向心理學看幸福感。 T&D 飛訊,160,10。
陳慧蓮(2012)。基隆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陳麗君(2009)。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陸士毅(2009)。臺北巿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劃成果報告。NSC-85-2413-H037-002。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彭馨瑩(2005)。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 (4),417-441。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訓育研究,39(1),47-60。游光照(2004)。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游宗益(2008)。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課餘社團活動動機、阻礙因素及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馮俊科(2011)。西方幸福論-從梭倫到費爾巴哈。北京市:中華書局。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黃尹柔(2014)。參與社團者之正向情緒、人際關係、就業能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新北市。黃玉(1993)。國民中學團體活動實施現況與展望。台灣師範大學訓育學報,3, 201-215。
黃任閔、趙元楷(2010)。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之探討。 2010 年第三屆 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6-297。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資惠(2001)。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黃慬韻(2015)。大學生生涯探索、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麗憬(2015)。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嘉 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譯校(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原作者:J. P. Robinson, P. R. Shaver, & L. S. Wrightsman 主編)。台北市:遠流。
楊思偉(2006)。 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楊啟昌(2007)。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參與組訓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楊朝鈞(2009)。幼稚園教師的角色壓力、幸福感與離職意向之關係: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 (3),2-6。廖文偉(2009)。台北縣國小學童對民俗體育舞龍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廖榮運(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維基百科(2015) 心流理論 (Flow Theory)。2015年11月20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5%BF%83%E6%B5%81%E7%90%86%E8%AB%96
蔡玉芬(2014)。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與自我肯定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蔡銀展(2014)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後甲國中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北巿。
蔡瑋亭(2014)。澎湖縣高中職學生社團參與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鄧崇淡(2008)。臺北地區獨立學院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巿。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 國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 ( 4), 703-732。鄭欣怡(2006)。正負向情緒與基模對創造認知歷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鄭雅靜 (2011)。屏東縣國民中學社團活動課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 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蕭雅瑛(2012)。國小學童社團活動涉入程度、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蕭瑞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賴瑩真(2008)。國小家長對子女參與校內社團活動的教育期望之研究─以桃園縣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戴惠美(2004)。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薛照平(2014)。國中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社團活動與網路遊戲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謝明宏(2010)。新北市國中教師人際關係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謝東波(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譚家瑜(譯)(2008)。更快樂 :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原作者:Ben-Shahar,Tal.原著出版年:2007)。台北市:天下。
蘇靜如(2009)。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 In C. Mu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ss: Clard University Press.
Altshuler, S. J., & Poertner, J. (2000). The child health and illness profile-adolescent edition: Assessing well-being in group homes or institution. Child Welfare, 81, 495-513.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utledge.
Baron, R. A., & Byrne, D. (2000). Social psychology (9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az, S., Sarah, T., & Hilary, T. ( 2008).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school, so they matter?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0, 418-426.
Carruthers, C. & Hood, C.D (2004). 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and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8(2), 225-245.
Coats, E. J. & Feldman, R. S. (1996). Class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in social psychology .N. J. : Prentice-Hall.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5, 99-102.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4), 668-678.
Crosnoe, R. (2002).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Research and data needs. Contemporary Sociology,31, 539-540.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Vellis R. F. (2003).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Smith, H., & Fujita, F. (1995).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30-141.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iener,E., Gohm,C., Oishi, S.,Suh,E., (2000). Similarit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31 (4) , 419-436
Feldmana, A. F., & Matjasko, J. L. ( 2007 ). Profiles and portfolios of adolescent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0, 313-332.
Gable ,S.,Gross,E., Juvonen,J. (2002) Th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58, 70- 90.
Gilman, R., Meyera, J., & Perez, L. ( 2004 ). Structur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mong adolescen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 Psychology in Schools, 41(1), 31-41.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ead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31-739.
Jackson, E.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Lemon, B. W., Bengtson, V. L., & Peterson, J. A. (1972). An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 Activity typ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in-movers to a retirement communit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7(4), 511-523.
Lu, L. & Shih, J. B. (1997).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249-256.
Lu, L., Gilmour, R., Kao, S. F., Wong, T. H., Hu, C. H., Chern, J. G., Huang, S. W., & Shih, J. B. ( 2001 ).Two ways to achieve happiness: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1161-1174.
Lyubomirsky, S. (2001). Why are some people happier than others?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process in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39-249.
Rubin, R. S., Bommer, W. H., & Baldwin, T. T. (2002). Us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as an indicator of interpersonal skill: Prudent evaluation or recruiting malpracti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1 (4), 441-454.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Shek, D. T. L. ( 1997 ). The relation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to adolescent psychology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5, 277-290.
Sheldon, K. M., & Bettencourt, B. A. (2002). 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in social group.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25-49.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UNESCO( 2005 )。Length and starting 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school years 1998/1999 to 2004/2005. Retrieved September24, 2015, from http://www.uis.unesco.org/TEMPLATE/html/Exceltables/education/compulsory.xls
Vee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Veenhoven, R. (1989). Is happiness relative? In Forgas, J. P. & Innes, J. M. (Eds.). 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orth Holland: Elsevier.
Wilson,W.(1967).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 29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