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因工程建設之故,不得不於民國七十九年開始展開一連串之 搶救發掘工作,其間共出土墓葬中人骨兩百九十一具。本研究則選了其中三十二具成 年男女之人骨--男性17具,女性15具,以測量及觀察的方法針對其形態學及病理學 特徵怍初步分析,並配合統計學的方法作族群關係之研究。本研究主題包括以下四點 : 1.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骨骼形態學特徵。 2.運用第1.點的研究結果,嘗試探討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親緣問題;並以其頭 骨測量項目的資料,配合對頭骨上各項指數及統計學方法的分析,探討其與其他臺灣 南島語族間之關係。 3.根據因慣性壓力所造成之骨骼上標記(skeletal marker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嘗試重建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在其生前,可能保有的若干職業性或習慣性 的行為。 4.嘗試由病理現象之分析,瞭解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在其生前之健康狀況。而本研 究所得到結果如下: (一)十三行遺址居民之形態學特徵及其親緣關係 1.十三行遺址男性居民之頭骨形狀長、高而狹、尢其顫高相當高,明顯與其他臺灣 南島語族不同。 2.在與其他四個族群之頭骨測量變項的單變項與多變項分析結果顯示,十三行遺址 居民與平埔族中之巴則海族較近而與貓霧拺族較遠,但與高山族中之布農放及泰雅族 則距離更遠,尤其是後者,顯示高山族與平埔族在體質特徵上有明顯差異,北部平埔 族與中部平埔族亦有所不同。 3.十三行遺址居民之體骨有如下特徵:肋鎖溝、蹲踞小平面有高發生率,股骨頭凶 絕大部份皆為卯圓形,普遍之彎曲狀股骨及脛骨;再加上其有出現搖椅狀下顎及部份 搖椅狀下顎,上顎有百分之百之箕形門齒特徵及牙周病現象和微乎其微的齲齡發生率 等,顯示出其與大洋洲之玻里尼西亞人有相當程度之相似性。 (二)十三行遺址居民某些職業性或習慣性的行為之分析研究 筆者根據十三行遺址居民之牙齒及體骨的非測量性特徵與病理學上的特徵,推測其有 以下行為: 1.十三行遺址居民除了正常的飲食行為之外,可能有嚼食檳榔或煙草之類物質的習 慣,致其左右兩側牙齒(尤其是臼齒)的耗損率不同;且此行為更使得牙齒常被染上 一些色澤,耗損率高的一側其染上顏色之頻率亦高,而此二項特徵之一致性則顯示其 可能較慣於以左側咀嚼。 2.十三行遺址居民除了上述之口腔行為外,可能慣於將牙齒當作工具使用尤其是門 、尤齒及前臼齒,致其牙齒上常有一些凶槽狀或傾斜狀之不正常耗損痕跡。推測此可 能因在編織、裁縫、甚至製作魚網的過程中用牙齒去拉線或繩所致。 3.十三行遺址居民相當慣於保持長期蹲踞之姿勢,與現生之臺灣南島語族並無二致 ,且男性似較女性更常保持。 4.十三行遺址居民經常操作一類似划槳之動作,可能真的是在划樂,或是使用掘棒 ;而男性之操作頻率是女性之兩倍,且以右側佔優勢。 5.十三行遺址居民可能有明顯之兩性分工行為,其中男性以上肢或上半身之行為居 多,右手之活動率較一左手高;女性則常有背柱之屈曲、伸展等動作但下半身卻固定 不動,且背上常負重物。 (三)十三行遺址居民的健康狀況 根據病理學現象之分析,十三行遺址居民的健康狀況大致如下: 1.在牙齒病理學方面,他們得到齲齒及膿腫的比例非常低,可能因遺址及位於海邊 之故。但琺瑯質發育不全之罹病率相當高,顯示其在成長發育之過程中,可能有相當 普遍之營養失調現象。牙結石、捲邊與齒槽吸收的發生率亦很高,但在程度上並不嚴 重,可能與其過度使用口腔有關,也有可能是牙周病的病癥,但牙周病的罹病率並不 是很高。 2.退化性關節炎是十三行遺址居民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整體而言其發生率並不很高 ,程度上亦不嚴重。其中附屬骨骼關節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順序與一般情形有異,男 女亦有別,背椎骨之罹病率則是女性較男性高,推測此現象可能與其有明顯之兩性分 工行為有關,致其發病部位有異。 3.十三行遺址居民發生骨折、外傷或骨骼被細菌等感染的機率非常低,都是以個例 出現。 4.十三行遺址居民有少數曾患缺鐵之貧血症,但多能渡過貧血時期而存活下來;僅 CM5 一例於死亡時仍有非常嚴重之貧血症狀,致其無論在身高、骨架之長度及粗狀程 度方面皆較其他女性矮、短而纖細。 5.十三行遺址居民的骨骸上極少發現致死之病因,骨骼病理學例子其實並不多;故 推測其致死病因可能屬較短期或急性之病症,致其骨骼在尚未受到感染破壞之前病人 即已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