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正雯(2005)。角色扮演於電腦教學遊戲之研究-以五上社會科台灣的自然環境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王千倖(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31-56。王全世(2000)。對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王全世(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23-31。
王珀芬(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俊卿(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科分數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王筱涵(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王曉璿(1998)。建構主義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的應用。菁莪季刊,8(4),13-19。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15-18。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教育信念與網路融入教學間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臺北市。
尹玫君(2003)。我國師範院校學生資訊倫理的認知與行為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7(1),1-18。
朱永照(2007)。參與英語研習公務人員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吳子超(2001)。中小學網頁設計績優教師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文中(2002)。班班電腦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班班有電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天助(2008)。高職學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吳芷婷(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吳炎冠(2012)。PISA2009亞洲國家地區學生ICT與數學素養表現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金聰(2013)。PPT融入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面積公式」單元教學為例。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7,34-65。吳重言、周保男(2013,5月)。新興科技導入國小數學教學之研究:以互動式視覺軟體為例。教育高階論壇國際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輝遠(2001)。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曉君(2009)。「數位教材」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解題閱讀與擬題寫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吳鐵雄(2009)。我國資訊教育發展。臺北市:心理。
李宜臻、吳明果(2009,12月)。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昌爸數學網站為例。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美誼(2004)。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宬風(2011)。多元表徵的結構化數位幾何課程設計對國民中學學生在學習認知、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李敏郎(2013)。網路線上活動實施的模式及成效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琴娟(2002)。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李筱伶(2002)。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源順(2012)。生活中的數學。教師天地,176,16-22。李慧玲(2013)。新北巿國小教師數學電子教科書使用滿意度、教學效能與資訊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李豐展(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何榮桂(2001)。資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資訊與教育,85,1-4。
何榮桂、顏勇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略初探。臺灣師範大學地方教育輔導叢書,26,197-215。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余姿瑩(2013)。使用GeoGebra動態幾何軟體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教師TPACK之影響:以二次函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AS。臺北市:五南。
周子敬(2014)。多變量課程整理。2014年4月20日取自http://moodle.mcu.edu.tw/
周江賜(2009)。網路合作學習應用於數位教學平台之研究-以高職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周春美、沈健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臺北市。
林士智(1999)。知識管理理論模式初探-組織取向與資訊科技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姿岑(2010)。IRS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林佳靖(2003)。數位化學習滿意度關鍵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長賦(2003)。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國中技藝班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怡君(2005)。運用同儕戲劇教育課程於國中生預防新興藥物濫用教育介入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怡菁(2003)。臺灣量販店成長策略、競爭策略與行銷組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偉銘(2010)。以線上家教模式探討偏鄉地區學童數學學習成效、數學態度與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霈岑(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中巿。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LISREL/SIMPLIS的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雙葉。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15.htm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凃孝樸(2005)。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翊平(2013)。互動式虛擬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胡凱華(2001)。動態幾何環境中圓形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胡舒惠(2011)。國中生數學的課後補習情況與學習態度、學習成就關聯性研究-以臺北縣某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姜禮能(2002)。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徐式寬(2003)。反省與回顧臺灣政府近年來在電腦融入教學上的投資與努力。教學科技與媒體,66,60-71。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64。徐新逸、王培卉(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
郭文金(1999)。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永順(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3-11。郭逸民(2013)。運用Windows Live雲端網路合作學習對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中一年級數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郭閔然(2002)。中等學校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慧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英語環境使用情形極學習滿意度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莊一凡(2004)。基於模糊理論及傳統統計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實行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之情形與困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以南投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平東(1989)。國小數學教材教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張君強(1998)。專業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俊欽(2008)。數位學習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張家宜(2000)。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6,1-27。張庭榮(2004)。知識管理、資訊科技運用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高雄地區三大造船廠之實證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張國恩(2000)。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7-25。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
張雅芳(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41-49。張雅芳、宋鎮宇(2009)。國小資訊種子學校與非資訊種子學校在科技融入教學之比較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9,105-136。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3)。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OkOhBv/login?jstimes=1&loadingjs=1&userid=guest&o=dwebmge&ssoauth=1&cache=138191515964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更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2006)。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otecs.ntnu.edu.tw/ntnutecs/tw/pageContent.php?id=175
陳玉明(2009)。數學史融入教學實作之分析-以「魔數橋」為例。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8,18-31。
陳玉萍(2013)。透過個人化數位學習強化國中生自主學習能力以提升學習者學習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怡君(2013)。合作學習法輔以群組觸控式電腦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矩賢(2005)。花蓮縣不同背景之國小學童對資訊科技融入學習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理論及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彥君(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數學領域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振榮(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淑玲(2007)。學校本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章勇(2011)。以故事、合作、對話、反省融入國中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陳惠玲(2011)。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生學童氣質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嘉皇(2009)。影響學童不同數學表徵樣式一般化表現因素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1,59-82。陳鴻仁(2008)。臺中市公私立高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21-129。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計畫書。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11)。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jBZoWwU2IjYJ:
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137/97.08%25E6%2595%2599%25E8%2582%25B2%25E9%2583%25A8%25E4%25B8%25AD%25E5%25B0%258F%25E5%25AD%25B8%25E8%25B3%2587%25E8%25A8%258A%25E6%2595%2599%25E8%2582%25B2%25E7%2599%25BD%25E7%259A%25AE%25E6%259B%25B8.pdf+&cd=2&hl=zh-TW&ct=clnk&gl=tw
梁峻皙、連怡斌、劉恬妏(2009)。以教師觀點分析資訊融入數學教學之資源的需求與適用性。科教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彰化市。
曹健仲、張世聰、陳文成(2007)。中原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5,322-333。黃世奇(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五刷)。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2)。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英忠、吳淑鈴、林昭秀、黃毓華、吳三江(2002)。學習資源品質、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回饋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85-100。黃冠達(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黃春滿(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淑靜(2002)。高中職商科教師實施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智榆(2013)。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中學數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黃聖順(2008)。國中推動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曾煥琦(2004)。南部地區國中學生對生涯發展教育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游美慧(201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使用平板電腦及融入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楊宗偉(2013)。智能電腦教學學習系統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宗偉、蔡銘修(2012)。智能電腦教學學習系統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舒熏(2013)。探討國小數學概念回推策略對數位學伴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溫家榮、李春雄(2003)。教師資訊能力認證策略之探討。ITAOI2003研討會,152-157。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臺北市:松崗。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董興國(2003)。從學習理論探討影響網路學習績效因素之研究-以銘傳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廖志書(2003)。新竹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及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廖常珍(2010)。國小學童應用數位學習之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壽大衛(2001)。資訊網路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臺北市教育局(2012)。臺北市政府施政報告。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lp.asp?ctNode=51419&CtUnit=18056&BaseDSD=7&mp=104001
臺北市教育局(2013)。臺北市政府施政報告。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lp.asp?ctNode=63942&CtUnit=18056&BaseDSD=7&mp=104001
臺北市教育局(2013)。臺北市教育統計資料查詢系統(101學年度)。2013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43366341&ctNode=
33658&mp=104001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3)。臺灣PISA2009結果報告。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taiwan_tw_03.htm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創意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71,3-9。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劉世雄(2011)。臺灣不同城鄉地區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4(3),47-76。劉世雄(2013)。劉世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究室。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researcher.nsc.gov.tw/mp.asp?mp=1680
劉意文(2011)。國中生自我調節效能、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元琨(201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英特爾創新思考教育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鄭瑞洲、洪振芳、黃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340,2-10。
鄭麗玉(200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鄭麗君(2012)。國中數學教師人格特質、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頭份鎮建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賴奕佐(2006)。資訊科技融入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英娟(2010)。教師支持、數學自我效能及數學興趣對職業意向的影響。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27。盧俊安(2011)。影響高中職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盧博偉(2013)。大臺北地區國中數學教師科技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信念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cdp.sinica.edu.tw/project/01/
謝靜儀(2001)。合作學習理論:「藝」「數」方程式。2013年12月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a/thrmail.skaes.tc.edu.tw/ebag/-yi-shu-fang-cheng-shi-fang-an-jiao-xue-mo-shi-jian-jie/he-zuo-xue-xi-li-lun
戴嘉亨(2001)。使用網際網路動態媒體對提昇高中物理學習興趣之探討-以幾何光學單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順壕(2003)。高中職社區化網路開課對選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蕭嘉偉、洪碧霞(2010)。試算表融入的數學教學與評量設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3),1-18。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原著者:M. D. Roblyer)。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妙純(2003)。談九年一貫資訊課程設計與實施。菁莪季刊,15(3),2-8。羅成婷(2011)。運用GSP軟體融入國小幾何面積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希哲(2009)。STEM整合式教學法在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4,42-66。
鐘樹椽、程璟滋(2006)。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科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2),249-266。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嚴文廷(2008)。中學數學教師運用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新化國中數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二、西文部分
Alavi, M., & Leidner, D. E. (1998).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 107-136.
Brickner, D. (1995). The effects of first and second 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on the degree and nature of computer usage of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Butt, B. Z., & Rehman, K. U. (2010). A study examining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 5446-5452. doi:10.1016/j.sbspro.2010.03.888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uang, W. H., Huang, W. Y., & Tschopp, J. (2010). Sustaining iterative game playing processes in DGB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al processing and outcome process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789-797. doi:10.1016/j.compedu.2010.03.011
Kim, S. K., & Sohn, S, Y. (2009). Expert system to evaluate 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in Korean universiti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6, 11626-11632. doi:10.1016/j.eswa.2009.03.026
Meece, J. L., Anderman, E. M., & Anderman, L. H., (2006). Classroom goad structure, stud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487-503. doi: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258
Morton, T. E. (1996). Selecting jobs for a heavily loaded shop with lateness penaltie’s.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3(2), 131-140.
Moseley, D., & Higgins, S. (1999). Ways forward with ICT: Effective Pedagogy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for Literacy and Numeracy in Primary Schools.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3, from http://www.ncl.ac.uk/edls/research/project_ttaict/TTA_ICT.pdf
Sarica, G. N., & Cavus, N. (2009). New trend in 21st century english learning.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 439-445
Slavin. E. R.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sai, S. (2009). Courseware development for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to instruction. Computer & Education, 52, 834-847
Villeneuve, S., & Karsenti, T. (2005). What ar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ccessful use of ICTs by student-teachers at the elementary-school level?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 Telecommunications-ED-MEDIA, Montréal, Québec.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3, from http://www.thierrykarsenti.ca/pdf/scholar/ACT-karsenti-25-2005.pdf
Wu, J. H., Tennyson, R. D., & Hsia, T. L. (2010). 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5, 155-164. doi:10.1016/j.compedu. 2009.12.012
Zhao Y. & Cziko G. A. (2001). Teacher Adoption of Technology: A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9(1), 5-30. Retrieved December 8, 2013, from http://faculty.education.illinois.edu/g-cziko/
pdfpublic/zhao_y_cziko_g_a_2001_teacher.pdf
Zimmerman, B. J., & Tsikalas, K. E. (2005). Can computer-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BLEs) be used as self-regulatory tools to enhanc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4), 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