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頊(2000)。基層員警工作適應與質因應策略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王銘傑(2004)。內部行銷、工作壓力、工作士氣、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省各縣市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方明海(2010)。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李貴花(1990)。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力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臺北市。李明書(1994)。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探討。勞工行政,74,22-28。李枝樺(2009)。臺中縣市國小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季刊,4(1),13-25。
李守翊(2009)。探討工作壓力對觀光領隊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以及休閒阻礙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李志凌(2010)。屏北地區青少年從事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屏東縣。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臺北市。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林錦坤(2001)。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對警察人員自殺傾向之影響-以臺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為研究對象。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2(1),94-95。林禹良(2003)。基層警察人員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宜蔓(2004)。游泳參與者其持續性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林祐鋐(2005)。臺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啟發(2011)。休閒活動對警察工作壓力改善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店分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新北市。林慶珍(2012)。休閒參與與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警察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旅運管理研究所,嘉義。紀成進(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臺中市。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吳學燕(1995)。警察的壓力與管理。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25(4),3-21。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邱朋潭(2008)。臺南市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臺東。洪春昇(2011)。警察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嘉義縣警察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研究所,臺中市。周勝方(2002)。影響警察工作疏離和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臺中市警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施天保(2004)。臺北縣國小校長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馬振華(1981)。我國都市行政警察公共服務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臺北市。馬文煉(2008)。彰化縣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梁文嘉(1996)。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臺中市。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姚秀瑛(1999)。家庭教育專任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調查研究-以台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教肯服務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的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67-78。高俊雄(1999)。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臺北市:桂魯書局。
高俊雄、許建民(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懿楷(2004)。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高樹藩(1999)。正中形意義綜合大字典。臺北市:正中書局。
高仲銘(2012)。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生態旅遊所,台南市。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張老師出版社。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翁翠芳(2001)。警察人員之次文化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翁萃芳(2002)。臺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2(5),33-66。陳明傳(1993)。論警察之工作壓力。警察叢刊,24(2),3-16。
陳振貴(1996)。大學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代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3),21-34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7)。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麗娟(2002)。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葦諭(2003)。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陳石定(1993)。警察心理壓力與危機調適之探討。警專學報,6,23-49。
陳世瑜(2004)。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服務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陳亞雅(2004)。宗教志願工作者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陳肇華(2009)。城鄉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曹爾忠(1983)。臺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臺北市。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臺北市。楊登雅(2003)。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and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楊建夫、許秉翔、顏瑞美、黃慧琦、李遇欣、王文誠、魏映雪、李嘉英、張煜權、林如森、陳正利、古宜靈、莊淑姿、劉建麟、郭勝豐(2007)。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華都文化。
梅可望(2001)。警察學原理。臺北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趙傑夫(1988)。我國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因應方式、工作滿足關係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許朝治、陳恆正、蔡政賢、歐俊男(1994)。警察人使用違禁藥物之研究。警察學專題研究,1,145-161。
許峰睿(2006)。臺中市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許豐祺(2009)。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個人生活幸福感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上)。中國論壇,15(9),47-5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錦麗(1998)。影響基層員警適應與求助因素的探討。警專學報,2(4),61-84。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張孝銘(2001):休閒參與形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張禕芸(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臺東縣。黃俊彥(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27-138。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黃翠紋(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99-124。黃啟明(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期望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2,215-228。黃意文(2003)。臺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黃麗津(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之行為意向-以雲林縣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203-226。賴美娟(1997b)。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制-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顏銘寬(2006)。警察人員參與戶外休閒活動之決定因素探討—以臺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屏東縣。鄭美玲(2011)。基隆市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臺北市。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葉重新(1995)。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初任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葉兆祺(199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劉衡江(1994)。我國警察人員工作生活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政大體育,6,57-99。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掌握新興經濟體觀光旅遊消費商機。臺北:同作者。
內政部警政署(2002)。警政白皮書。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2006)。臺灣地區員警傷亡人數狀況分析。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教育組(2010)。員警健康心理管理。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
聯合新聞網(2014)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62790.shtml,2014,08,11。
二、英文部分:
Ajzen,I.(1991).Benefits of leisure: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In B.L Driver,P.J Brown,&G.L Perterson(Eds.),Benefits of leisure(pp411-418).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
Ajzen,I.(1991b).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179-211.
Arai,S.M.,& Pedlar,A.M.(1997).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167-183.
Beehr,T.A.& Newman,J.E.(1978).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facet analysis, model,and literature review.Personnel Psychology,46(4),877-891.
Beehr,T.A. & Newman,J.E.(1978b),Job stress,employee health,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Personnel Psychology,31,665-699.
Boothby,J.,Tungatt,M.F. & Townsend,A.R.(1981).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3,1-14.
Caplan,R.D.,Cobb,S.,French,J.P.R.,Van,H.R.& Pinneau,S.R.(1975).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main effects and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Wasington: US da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
Chubb,M.& Chubb,H.(1981).One-third of our time.New York,NY:John wiley & Sons.
Crawford,D.W. & Godbey,G.(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9),119-127.
Charles R.S.et al.(1988).Police Administration-Structures, Processes,and behavior,Macmillan,New York
Crawford,D.W,Jackson,E. & Godbey,G.(1991).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13,309-320.
Cooper,C.L,Sloan,S.J.,& Williams,S(1988).Occuptional Stress Indicatior Management Guide.Windeser:NFER-Nelson
Driver,B.L.,Brown,P.J.,& Peterson,G.L.(1991).Benfit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
Driver,B.L(1997).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Parks & Recreation, 32(12),38-41
Ellis,G.D. & Rademacher,C.(1987).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t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Larson,and Csikszentmihalyi.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4),284-292.
French,J.R.(1975).A Comparative Look at Stress and Strain in Policeman,edited by Kroes,W.H.& Hurrell,J.J.,60-72.
Godbey.G.(1994).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P.A.Heiman,M.F.(1977)
”Suicide among police”.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rty,134(11),1286-1290
Greenberg,G. & Baron,R.(1997).Behavior in Organization.(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Hellriegel,D.,Slocum,J.W.Jr.& Woodman,R.W.(1986).Work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ed,519.
Henderson,K.A.,Stalnaker,D.& Taylor,G.(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1),69-80.
Henderson,K.A.(1991).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3(4),363-377.
Hull,T.H.(1990).Recent trends in sex ration at birth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6(1),63-83
Ivancevich,J. & Mattenson,M.(1980).Stress and work:A Managerial Perspective,Scott foresman,New York.
Ivancevich,J. & Mattenson,M.(1980b).Controlling Work Stress,San -
Francisco:Jossey Boss,1978,27
Iso-Ahola,S.E.(1989).otivation for Ieisure.In Jackson E.L & Burton T.L(Eds),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Iso-Ahola,S.E. & Weissinger,E.(1990).Perceptions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2,1-17.
Kirkham,G.L & Wollan,L.A.(1974).From professor to patrol.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Administration,2(2),127-129
Kirkham,G.L.& Wollan,L.A.(1980),Introduction to Law Enforcement, Harper,New York.
Kroes,W.H. & Margolis,B.(1974).Job stress in police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2),381-397
Kroes,W.H.(1976).Society’s victim-the police:An Analysis of Job Stress in Poolicing.Springfield:Charles,C.Thomas.
Katz,D.& Kahn,R.L.(197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Kelly,J.R.(1993).Leisure-familyresearch:Oldandnew issues.WorldLeisureand Recreation, 35,5-9.Kelly,J.R.(1996).Leisure.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Jackson,E.L.(1988).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Leisure
Sciences,10,203-215.
Jackson,E.L.& Scott,D.(1999).Constraints to leisure.In E.L.Jackson & T.L.Burton(Eds.),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299-321.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Margolis,B.K. & Kroes,W.H.(Eds.).(1974).Occupational stress springfield. Illinois:Thomas.
McGrath,J.E(1976),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In M.D.Dunnette(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
ManNeil,D.H.(1981).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In J.W.Jones(Ed.),The burnout syndrome.Park Ridge,IL:Lon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oracco,J.C.& McFadden,H.(1982).Counselor’s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5),549-552.
McGuire,F.A.(1984).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leisure Constraint in advance adulthood.Leisure Sciences,6(4),313-326.
Mannel,R.C.,& Stynes,D.J(1991)A Retrospective:the Benefits of leisure.In Driver,B.L.,Brown,P.J.and Peterson,G.L.(Eds),Benefits of leisure(pp.461-473).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Metzelaars ,G.J.(1995).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atisfac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dult college studen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Nash,J.(1953).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Dubuque,IA:William C.Brown.
Parker,D.F.& DeCotiis,T.A.(1983).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2-21.
Ragheb,M.G.& Griffith,C.A.(1982).“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4),295-306
Raymore,L.,Godbey,G.,Crawford,D.,& Von Eye,A.(1993).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test.Leisure Sciences,15,99-113.
Selye,H.(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tratton,J.G.(1980).Psychological Service for Police.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8,31-39.
Searle,M.S.,& Jackson,E.L.(1985).Socioeconomic variations in perceived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would-be participants.Leisure Sciences,7,227-249.
Stearns,S.C.&J.Bernardo(1992),Roff,the Evolution of Life Histories,Systematic biology,43(1),139.
Tinsley,H.E.A&Tinsley,D.J.(1986).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benefits and cause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8),1-15
Weber,A.L原著,孫丕琳譯(1994)。心理學導論,臺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