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昭惠(1995)。國中訓導人員執行學生常規管理之研究: 一個國中訓導處之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王碩禧(2008)。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未出版,台南市。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原著者:Earl Babbie )。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惠宗(2007)。行政法要義。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李震山(2003)。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出版。
但昭偉(1983)。我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錦龍(2005)。淺談生涯輔導與犯罪青少年矯正教育。明陽中學學報,1 ,63-67。
吳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原著者:Michael Quinn Patton)。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法(原著者:Strauss A. & Corbin J.)。嘉義:濤石文化。
呂宜芬(2005)。我國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以緩起訴處分之酒醉駕車者為探討對象。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何文馨(2010)。校園規範演變及其對校園文化影響之研究,東海教育評論,2,5,66-94。
林俊仁(2005)。環境刑罰與修復式正義之探討。犯罪學期刊,8(1),頁155-182。林明鏘(2001)。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 89 年訴字第 1833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77,169-169。
林佳範(2004)。校園民主的深化?淺談「校園公投」的法律觀點,師友,441,1-3。
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訂與運作。94 年友善校園示範學校第一階段研討會活動手冊,53-61。
林俊仁(2005)。環境刑罰與修復式正義之探討。犯罪學期刊,8(1)。155-182。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未出版,台北市。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瑞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愫嫻(2000)。犯罪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志宏(1997)。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8,147-210。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柯志堂(2006)。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城仲模(主編)(2004)。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三民書局。
胡建國(主編)(2004)。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181-1230。
翁岳生(1997)。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元照。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95-132,高雄:麗文。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洪麗雯(2009)。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范慧瑩(2009)。修復式正義處理國中校園欺凌事件之成效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夏化祥(2005)。具修復式正義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郭元宏(2004)。從修復式正義探討調解委員會刑案調解之效能—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新民(1992)。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律師通訊,154,21-38。陳新民(2001)。法治國家論。學林文化出版。
陳宜中、張世雄、古允文、許漢、呂建德(2004)。社會正義與全球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金貴(1996),變遷中的大學生心態與學生事務工作,訓育研究,35(1),23-30。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祖輝(2003b)。本土性的復歸式正義“和解”經驗建構:探索性的文本分析研究。犯罪學期刊,6(2),251-298。陳祖輝(2003a)。談應報式正義的轉向-復歸式正義的復出與實踐。法令月刊,54 (2), 30-37。陳祖輝(2005)。少年司法新典範的轉移:論復歸式正義觀點的轉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10,414-425。陳瑞娥(2003)。大學生學生獎懲方案設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361-375。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淑遙(2003)。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化解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清怡(2002)。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的再定位—以修復性司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泰華(2008)。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臺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許育典(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教育法制的根本問題及其檢討 — 一個憲法與文化的反思。政大法學評論,63 ,129 - 163。許育典(2004)。在學關係與學生申訴。教育學刊,23,37-58。許春金(2001)。刑事司法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2002a)。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參與式司法。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4: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31-90。
許春金(2002b)。修復式正義理論。2002年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2-6。
許春金(2003a)。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7-66。許春金(2003b)。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陳玉書、柯雨瑞、游伊君、呂宜芬(2006)。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提升緩起訴功能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許春金、陳玉書等(2007)。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 ,1-54。
許春金(2009)。人本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2010)。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陳玉書、柯雨瑞、游伊君、呂宜芬、胡軒懷(2006)。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起訴受處分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第三屆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193-226。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許籐繼(2001)。民主化浪潮下的新校園倫理。臺灣教育,612,28-36。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雙月刊,73,94-103。唐大宇(2002)。「罪與罰的反動」非刑罰化思想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8)。修復式正義與被害人復原過程座會。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 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詹鎮榮 (1992)。大學生學習自由之研究-中德法制之比較。載於董保城(主編),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176-216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著者: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嘉義:濤石。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蘭媖(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保護意識與家庭因素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7,45-71。
黃蘭媖、許春金(2005)。警察機關在修復式正義理論中角色扮演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6 ,93-126。黃翠紋(2006)。修復式正義理念在婚姻暴力案件調解上的應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9,35-60。
黃進生(2004)。無限的少年與有限的法律-協商式審理模式之探討及實務問題。法官協會雜誌,6(2),139-153。黃政達(2006)。修復式正義與我國現行刑案調解本質之異同。台北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韶青(2007)。原著民社區修復式正義實施機制之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楊希震(1972)。訓育原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趙賡颺、劉真(1998)。師道。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鄭敦宇(2003)。台灣、德國及日本犯罪被害補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廖福特(2005)。人權教育的推動。人本教育札記,196(10),51-52。
鄒積超(2004)。論「恢復性司法」應該緩行。華東政法學院學報,6,39-44。
趙寧、李飛(2004)。在我國引入少年恢復性司法模式評析。青少年犯罪問題, 4,45-49。
彭海青(2004)。論恢復性司法。中國刑事法雜誌, 3, 83-91。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原著者:Chava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鄧鑫華(2006)。協商制度在我國實施成效之評估-以竊盜罪及詐欺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1)。犯罪學(修訂版)。台北:五南。
蔡宏昇(2003)。威權轉型後的我國小學校園民主發展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孟翰 (2007)。國中生獎懲措施公平性認知與校園暴行再犯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蔡坤湖(2008)。人本修復性司法:一個少年法官的反思。律師雜誌,342 ,12-19。謅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楊冀華(2005)。緩起訴制度與修復式正義理論之實踐。司法官訓練所結業論文。
謝如媛(2005)。修復式司法的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118 ,41-51。臺灣公立台中中學校要覽(1997)。臺灣公立台中中學要覽,台中。
謝孟勳(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西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 (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Washington, DC: author.
Bartollas, C. (2003). Juvenile delinquency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an, P. (1981). Punishment: A philosophical and criminological inquiry. Oxford, England: Martin Robertson.
Braithwaite, J. (1989). 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 Melbourne, Austral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ithwaite, J., & Parker, C. (1999). Restorative justice is republican justice. Restorative juvenile justice: repairing the harm of crime juvenil. Monsey,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
Braithwaite, J. (2002).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sponsive regu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oks, Z. (2000). Looking back, reaching forward: reflections on 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of South Africa.
Bowie, N. E.(1985). Making ethical decisions. NY: McGraw-Hill.
Bosworth, K. (1995). Caring for Others and Being Cared For: Students Talk Caring in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76(9), 686-93.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CA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7th ed.). Washingtn , DC: Author.
Dowding, K. (1995).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 43 (1),136-158.
Eglash, A. (1977). Beyond restitution: Creative restitution. In J. Hudson & B. Galaway (Eds.), Restitution in criminal justice (91-129). Lexington, MA: D.C. Heath.
Evans, N. J., &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rgreaves, D. H.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udson, J., & Galaway, B. (1975). Considering the victim: Readings in restitution and victim compensation.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Hoy, W. K., & Miskel, C. G. (2000).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rd ed.). N. Y.: Random House.
Karp, D. R., & Clear, T. R. (2002). What is community justice?: Case studies of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community supervision.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Kohlberg, L. (1984).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Row.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cCord, J. (1990). Crime in moral and social context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1989 Presidential address. Criminology, 28(1), 1-26.
Michalowski, R. J. (1985). Order, law, and crime: 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Stuart, B. (1996). Circle sentencing: Turning swords into plough shares. Restorative jus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onsey,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 193-206.
Sullivan, D., & Tifft, L. (2001). Restorative justice: Healing the foundations of our everyday lives. NY: Willow Tree Press.
Van Ness, D., Morris, A., & Maxwell, G. (2001). Introducing restorative justice. Restorative Justice for Juveniles: Conferencing, Mediation, and Circles, 1-16.
Van Ness, D. W., & Strong, K. H. (2010). Restoring justice: An introduction to restorative justice. Anderson: Elsevier Science Ltd.
Weitekamp, E. G. M. (2000). Research on victim-offender mediation: Findings and needs for the future. In Morse, A., Maxwell, G., & Maxwell, G. M. (Eds.) Victim-offender mediation in Europe: Making restorative justice work. Leuven: University of Leuven Press.
Zehr, H. (1995). Changing lenses: 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 Scottdale , PA: Heral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