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34.201.1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桂岑
研究生(外文):Kuei-Tsen Liou
論文名稱:四格漫畫與我:一個國小輔導教師的心路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Comic Strips and I-A Story of a Counseling Teacher At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劉玉玲劉玉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Yu-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0
中文關鍵詞:社交技巧藝術輔導親師生終身學習
外文關鍵詞:art therapylifelong learning of parents and teacherssocial skil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四格漫畫與我
一個國小輔導教師的心路歷程
中文摘要
研究生:劉桂岑 指導教授:劉玉玲 博士
本論文採自我敘說、文件分析、深度訪談、內容分析、反省與對話、等研究
方法,探究一個國小輔導教師心路歷程。
本研究旨在深究:在教育的本質、輔導的基本立論下,有效的指導廿一世紀
學生學習應有的基本生活能力。本研究活動採戴明迴圈(PDCA Cycle)管理模式進行:經由規劃Plan-執行Do-評估Check-省思Act後,舊科層體制下的輔導室
可以正面受到親、師、生的肯定並發揮原有的功能;並且透過文獻追尋、教學
現場、對話、反思與回饋,了解未來學校、教師輔導與教學的方向。
本研究分由:研究者背景追溯、學術資料陳述分析、教學輔導實務、內容
分析、探討;回饋、省思、導入,等面向切入剖析,進而深度探究、整理,交互
對照、聯結,而得多項相關具體研究結論,臚列於后:
一、小叮噹信箱輔導策略(四格漫畫)確能提升學童人際知覺。
二、以小叮噹信箱輔導策略(四格漫畫)為媒介,孩子能夠感受到親、師的
關懷與家庭的溫暖;並能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導之以正、防範未然。
三、將生活課題融入小叮噹信箱(四格漫畫),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適用於
生活與社會中。
四、在小叮噹信箱(四格漫畫)活動後,學童改變了對輔導室的負面認知。
五、透過小叮噹信箱輔導策略(四格漫畫)活動,成功結合社區家長資源,
達到親、師、生互動的目的。
依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檢視現有師資結構、師資培育規劃、教育機構資源,相對於目前教育、時勢潮流,針對國小輔導教師、學校行政單位、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與後續研究,分別提出相關之建議。

關鍵詞:社交技巧、藝術輔導、親師生終身學習
 Comic Strips and I-
A Story of a Counseling Teacher A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Kuei-Tsen Liu Advisor:Dr. Yu-Ling Liu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self narratives, text analysis, interview, content analysis,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to explore a story of a counseling teacher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appropriate methods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basic theories of counseling to instruct stud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to acquire fundamental life capabilities. Adopting PDCA Cycle as a way to find out the answer, through planning, doing, checking, and a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alogue/reflection/feedback from teaching fiel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nseling room can function well because of the recognition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tudying theories on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 content analysis, feedback, reflection, associatio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etc,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ounseling strategy like Doraemon letter box (comic strips) can raise the interperson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2. Through counseling strategy like Doraemon letter box (comic strips), students can feel the love and care from parents and teachers who can identify students’ problems in early stage for adequate intervention.
3. Through incorporating Doraemon letter box (comic strips) into life subjects, it is effective for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learned in their daily lives.
4. Through Doraemon letter box (comic strips), the negative impression held by students towards Counseling Division has been changed.
5. Through counseling strategy like Doraemon letter box (comic strips), the purpose of incorporating parent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to foster parent-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successfully fulfilled.

Based on conclusions abov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urrent teacher structure, plann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 of educating institution.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towards counseling teacher at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ongoing studies.

Key words: social skills, art therapy, lifelong learning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目 錄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授權書
謝 誌…………………………………………………………………………………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VIII


第一章 緒 論:踏入桃花源 1
第一節 點滴回首來時路---我的研究序論篇 1
第二節 循徑踏入桃花源---說明研究的背景 4
第三節 盡覽山重和水覆---陳述研究的動機 6
第四節 止於至善的渡口---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五節 表明暗戀桃花源---說明研究重要性 16
第六節 緣溪行探尋桃林---敘明研究的範圍 21
第七節 落英繽紛處處有---相關的名詞釋義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行到水窮處 23
第一節 學生面向的剖析---談社交技巧理論 24
第二節 師長面向的剖析---談輔導教學理論 39
第三節 情意面向的剖析---談藝術治療理論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坐看雲起時 58
第一節 一個信念---研究取向與方法的分析 58
第二節 一個構想---研究流程暨活動架構圖 62
第三節 一起合作---研究的對象教材與工具 67
第四節 一段歷程---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71
第五節 一份用心---研究風采的描述與說明 75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討論:偶然值童叟 78
第一節 走進研究樣本世界---讓背景看得見 79
第二節 搭起親師生溝通橋---讓心聲看得見 87
第三節 檢閱研究歷程足跡---讓改變看得見 172
第四節 回首研究的來時路---讓希望看得見 1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談笑無還期 186
第一節 愛的連結---我在輔導活動後的結論 186
第二節 愛的對白---我對輔導研究後再詮釋 194
第三節 愛的悸動---本研究限制與價值對話 198
第四節 愛的結晶---研究者的反思與成長論 205
參考文獻 214
附 錄 2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人民日報網(2002)。www.people.com.tw。
天下雜誌(1996)。1996年度特刊。(89.9.30)。
天下雜誌(1998)。1998教育特刊。
天下雜誌(2000)。2000「跨世紀希望工程師、海闊天空Ⅱ」教育專刊。
天下雙週刊350。(20060705)全球品格。
天下(2001) 。美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台北:天下雜誌。
方成(1992)。期刊漫畫學。臺北市:亞太。
方朝蕙(2002)。社交技巧訓練與自我監控對增進國小外向行為問題兒童社會能力
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德隆(1998)。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發表於1999.3.12.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
學程中心主辦「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3-57。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200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编辑。2005年02期。
王大延(1992)。教行為偏異兒童的社會溝通技能。國小特殊教育,13,35 – 41
王紅宇譯(1999)。William E.Doll,Jr著。後現代的課程觀。台北:桂冠。
王櫻芬(1997)。社交技巧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攻擊行為、社交技巧與自我
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幼獅。
王萬清(1999) 。讀書治療。臺北: 心理出版社。
王理書(2002)。隱喻故事治療團體- 結合敘事傾向與Ericksonian隱喻治療的
嘗試( 上)。諮商與輔導, 200 期, 33-38 頁。
王理書(2002)。隱喻故事治療團體- 結合敘事傾向與Ericksonian隱喻治療的
嘗試( 下)。諮商與輔導, 201 期, 35-38 頁。
皮玉鳳(1990)。生氣控制訓練對國小高攻擊性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Exploring Child Development 2/E兒童發展。Fabes/Martin著。雙葉書廊
自由時報李筱峰政論專欄。2006/11/19。
李闡(2000)。漫畫美學,頁115 http://www.comicart.com.tw/main/3/01.htm
台北市立圖書館漫畫館 。
李闡(1978)。中國漫畫史。台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
朱精明(1994)。教育統計學。五南。
江學瀅譯(2004)兒童藝術治療 E. Kramer/著,心理出版。
江素卿(20051207)。看圖造句的評量與實作。國語日報。
江書良(1998)。面對中途離校學生學校應有的省思。學生輔導雙月刊,55,50-57。台北:教育部。
杜拉克風範(2005)。30雜誌,2005年10月18日。
呂素貞(2006)。青少年藝術治療B.L. Moon著;呂素貞審閱;許家綾譯。台北:
心理。
李家琦(2007)。焦點解決治療法。原文作者:Bill O’Connell。台北:基礎文化。
林文蘭(1999)。美國多元智慧學校 (Key School)遊記。教育研究月刊 ,69期,
頁28。
林逢祺 & 崔光宙(2000)。教育美學,台北:五南。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出版社。
林萬億(200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曼麗(1997)。國小美勞科課程改革研究發展計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
林燕玲(2000)。直接教學模式對青春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
林瓊玉(2003)。再現、主體建構與自我敘事:台北市內湖區國中生漫畫創作內涵
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逢祺(1998)。美育與人生,台北:五南。
林政華(1995)。 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藝術學報,56。
洪德麟(1991)。《臺灣漫畫四十年初探》。台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漫畫館
http://www.comicart.com.tw/main/3/01.htm
http://contest.taivs.tp.edu.tw/game/56%5F9191/index-2.htm
洪德麟(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臺北:雄獅美術
洪德麟(2003)。台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
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全國法令規章。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11號令公布。
吳明烈等(2003)。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Learning School。組織學習
與學習型學校。高等教育
吳瑪俐(1993)。國小學生如何欣賞現代藝術。載於袁汝儀主編,視覺藝術教育
專刊二,P1~P3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
吳昭容(1992)。畫人測驗之實施與解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未出版)。
吳國淳(1989)。教導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臺北市。
吳秋燕(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94)。輔導原理。心理出版社。
吳芝儀等譯(2005)。Michele L.Crossley 原著。敘事心理與研究。
嘉義:濤石文化。
邱連煌(1998,6月)。多元智能學校的組織、課程與教學。論文發表
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部主辦之「師範教育之課程與教學改革」
學術研討會,台北。
周新富(1999)促進群性發展的教學法,教育資料文摘,252期,頁151-169。

胡幼慧(1996)。質的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
公司。
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教育期刊(2005)。第45期。
康軒e週刊(2000)。
姜錢珠(1993)。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雅齡(20070610)。從虛你腳色扮演遊戲學習生活應用能力。國語日報教育13版。
范瓊芳(1995)。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心理。
范瓊芳(2001)。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
范瓊芳(1998)。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的比較。美育,96期 。
范瓊芳(199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五南。
修德園地(20050610)。台北:修德國小。
特教園丁2000年12月第16卷第二期(2000)。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熏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Joseph A. Maxwell著,
台北市:心理。
商業周刊971。(20060703)10年後孩子,誰來教。
商業周刊918期(2005)。菁英部落。台北:天下雜誌。(20050627)
商業周刊,2005,918期,24。
教育研究月刊111(200307)。教育行政領導與效能。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1998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1998. 5. 29. 行政院台87教字第26698號
核定。
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tw/minister/action87/actions87.htm。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c)。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教育部網站:
http://www.moe.gov.tw/minister/tch9plc /9yc.htm。
教育部(1998d)。師資培育配合九年國教一貫課程實施之配套措施。
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tw/minister/tch9plc/tch. htm 。
教育部(1999)。「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
方案」申請試辦手冊。教育部88年9月6日台(88)訓(三)字第88105267號
函頒。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
教育部(2002)。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十七期。中華民國91年3月1日出版
教育部(2000)。教育部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253/talk.html。
國語日報。20060726新聞特報。
國語日報(20020921)。第6版漫畫新人王。
國語日報(2006,07月14日)。親師共識品德教育 須從生活落實,社論。
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005)。www.ncc.tw。
陳�睎M(1992)。社會技巧訓練影響犯罪少年、社會焦慮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
台北:南宏。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陳靜音(2002)。班親會在一所國小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乾 (1999)。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
陳淑敏 (1999)。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
陳學添(2002)。現代教育論壇-- 藝術治療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藝術
治療對國小低學業成就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55-76。
孫得雄、齊力、李美玲主編(1997),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中華民國人口學會。
翁世盟(2003)。從激辯中開始,在收穫中看見彼此~記一段藝術家與學校教師合作
的歷程。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翁世盟等(2004)。從「創意生活產業」規劃的台北市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地圖。
臺北市:溪山國小。
翁世盟等(2007)。從後現代課程觀思考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發展。臺北市:溪山
國小。
許敏蓉(20051129)。部落格畫時代,網路超人氣。自由時報。
許玉君(2004.01.29)養兒不防老,家庭新趨勢,聯合報C1版。
許錟輝主編(1992)。活用漫畫成語。好兄弟出版社。(63)
郭進隆譯(1990) 。彼得•聖吉著,楊碩英審訂。第五項修煉。天下文化。
郭國楨(1983)。會心團體經驗對人格適應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股份
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平、胡夢鯨 (1977)。 行動研究。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
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必隱、彭聃齡(2000)。認知心理學。. 臺北:東華。
張忠勛(2002)。Milition Erickson 的心理治療模式。諮商與輔導,196期,
25-31頁。
張松建(2004)。重繪現代主義的文化地圖-史書美《摩登的誘惑》評介;《當代》
3月號,總第199期。
陸雅青(1991)。藝術治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應用。美育,13期,
陸雅青(1993)。 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
陸雅青(1998b)。兒童畫中用有概念發展之研究。台北:中華色顏出版。
陸雅青(1999),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出版。
陸雅青(2000),兒童藝術治療。台北:五南。
陸雅青(2000)。《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五南。
陸雅青(2001a)。《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發表於九十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承辦單位: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發表
地點: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館前樓。
陸雅青(2001b)。(What do Taiwanese children need in today’s art class?-Art
Education Therapy revisited.台灣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美勞課?-從藝術
教育治療再談起)。《2001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國際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
集》,頁197-205。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
陸雅青(2002)。現代教育論壇-- 藝術治療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藝術治療
教育於現今國民教育課程的運用,5-14。
黃哲(2003)。質的教育研究-教育趨勢報導,第三期。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左岸文化。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臺北:五南。
黃月霞(1998)。兒童輔導與諮商:班級經營、專業諮商、輔導課程。臺北:桂冠。
黃月霞(1996)。兒童輔導與諮商。
黃珮怡(1999)。桃園縣國中「高危険群青少年辨識與社會技巧彈性課程方案」
實施之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有志(1997),考出一片天,高雄:高竿傳播公司。
黃政傑(1999)。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379:4-9。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文蔚(1996)。社會能力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學生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薇蓉(1999)。情緒教育方案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孆瑾(2004),由家庭結構與功能變遷之影響論老年社區照顧問題,社區發展
季刊,106,150∼158。
齊力(2002)。質性研究方法概論。
秦麗花(2000)。從主題探索邁向專題研究:談如何指導兒童專題研究。高雄:
復文。
詹志禹(1998)。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22:23-25。
楊思偉(1995) 。日本中小學課程中的「鄉土教材」。比較教育通訊,37:57-66。
楊國樞(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第25章。東華書局。
楊慧文、歐用生 (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379:10-15。
楊明磊(2002)。內在小孩治療法。諮商與輔導。201期。第28-34頁
楊惠芳(20051130)。去年漫畫書最紅,圖像閱讀領風潮。國語日報。
楊明暐(20051129)。友誼e線牽,孩子們人脈跨全球。中國時報。
鄭惠英(1997)。國小六年級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學童社會技能訓練之成效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69-290。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
藝術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伶(2001)。「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玉(1993)。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運用。台北: 五南。
鄭崇趁(1998)。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55,16-23。台北:
教育部。
諮商與輔導, 第100 期, 22- 27 頁。
廖鳳池(1998)。兒童輔導原理。心理出版社。
蔡文婷(2005)。光華畫報雜誌社文。11月期刊
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
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小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1998)。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策略。教師之友,39(4):1-9。
蔡宜青(2002)。藝術治療在低年級班級管理上的運用。2002年11月6日。
蔡德輝、吳芝儀(1998)。中輟學生輔導策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編印):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
賴澤涵、陳寬政(1980),我國家庭形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中國社會學刊,5,
25∼40。
賴念華(1999)。台灣青少年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初探。輔導季刊,35-1 ,55-62。
賴念華譯(2002) 。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
賴念華(1996)。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7卷,4期
賴保禎、簡仁育(1984)。兒童美術與成長。台北:世界文物。
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2002 年5 月27 日,網址: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7/17 12.htm
劉桂岑(2003)。徜徉教育夢田,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劉桂岑(2002)。GreaTeach 2002創意教學方案發表會,教育部、國科會。
劉桂岑(2004)。台北市第二屆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創新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
天母國小。
劉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
劉焜輝(1994b)。Erickson 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下)。諮商與輔導,
第101 期, 21- 26 頁。(63)
劉焜輝(1994a)。Erickson 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 上)。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玉玲(2003)。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
劉玉玲(2003 ) 。藝術輔導教育實施於綜合活動領域(輔導課程)—課程意識初探。
“掌握學術新趨勢、接軌國際化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P259-284。
蕭德蘭譯(2000)。Erickson, M.H & Rosen ,Sidney,催眠之聲伴隨你。
甑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力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院。
謝素菡(2004)。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碩士論文。
台北:未出版。
魏麗敏(2004)。從「友善校園」方案談性別平等教育的設計與實施。教育
研究2004.07期。
豐子愷(1987)。豐子愷漫畫文選集,11月。台北市立圖書館漫畫館。
簡茂發(1993)。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心理。
蘇金蟬等合譯(2003)。策略取向家庭治療Problem-Solving Therapy。五南。
蘇育琪(1998)。與敵人共舞。天下雜誌。
嚴文華(2004)。圖畫心理學解密-心理畫外音。香港:三聯。


英文部分
Bandler, R. & Grinder, J.( 1975). Patterns of The Hypnot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 M.D. California: Grinder &Associates.
Bandura, A.(1973).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Brems, C. 1993,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hild Psychotherapy, Boston,
MA:Allyn & Bacon.
Combs,M.L.,&Slaby,D.A.(1977).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In
B.B.Lahey & A.E.Kazdin(Eds.),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V1. New York:Plenum Press.
Conger,J.C.,& Conger,A.J.(1986) .Assessment of social skills. In
K.S.Calhoun & H.E.Adams(Eds.),Handbook of behavioral
assessment(p526-560).New York: John Wiley & Soms.
Clyde,P.D.,& Scott,A.D.(1988).A review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In M. Hersen,R. M.Eisler,& P.M.Miller(Eds.).
Progres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pp.131-164).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 Inc .
Caldarella,P.,&Merrell,K.(1997).Common dimensions of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taxonomyof positive behaviour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6,264 -278.
Cartledge,G.,& Milburn,J.F.(1995).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and
youth :Innovative approach(3rd ed).Boston:Allyn & Bacon.
Doll, W. E. (1989).Foundations For a Post-Modern 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1(3), p.250.
Joseph A. Maxwell(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
Englewood Cliff s ,N.J.:Prentice-Hall.
Efland,A; Freeman,K & Stuhr,P (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abes/Martin(2006)Exploring Child Development 2/E譯者白玉玲、王雅貞
雙葉書廊。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Books.
Gallagher,P.A.(1988).Teaching students with behavior disorders.Ilenver,
Co:Love Publishing Company.
Gresham, F.M .,&MacMillan,D.L.(1997).Social competenc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 Research,67,377-415.
Gresham,F.M.(1982).Misguided mainstreaming:The case f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andicapped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48,422-435.
Gresham,F.M.(1985). Utility of cognitive-behavior procedures f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Acritical revir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3,411-423.
Henri F. Ellenberger(2003).The Discovery of the Unconscious.台北:
遠流。
Herber,M.(1986)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IC. R.Hol l i n &
P.Trower(Eds.) ,Handbook of socialSkills training (pp .11- 32 ) .
London:Pergama Press.
Hoffman,M. L.(1991).Empathy, cognition, and social action. InW.M.Kurtines
& J. L. Gewirtz( Eds.),Handbook of mo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ol.1,pp275-303) .
Kelly,J.A.(1982).Social-skills training: A practice guide for
interventions.NY: Springer Public Company.
Ladd,G.W.,& Mize,J.(1983).A cognitive-social Learning Learning model of
social skill training.PsychologicalReview,90,127-157.
Maccoby, E.E.(1980).Moral development I:Moral thought. Soci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chapter 8,pp.295-328.)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ischel ,W.(1979).On t h e interface o f cognition andPersonality: Beyond
the person – situation debate.American Psychologist,34,740-754
Pepler,D.J .,King,G.,& Byrd, W. (1991 ) .A based social skill straining
program for aggressive children. InD.J.Pepler & K.H.Rubin(Eds.),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ggression(361-379).
Putallaz,M.P.(1983).Predicting children''s sociometric status from their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54,1417-1426.
Philip Priestley(1994)Social Skills and 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羅竹茜 譯社工輔導技巧 台北:遠流出版
Sternberg,R.J.(1995).In search of the human mind. Fort Worth,TX: Hart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Walker,H.,& McConnell,S.,Holmes,D.Todis.B., Walker,J.& Golden,N. (1983 ).
The Walker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The accepts program. Austin.
TX:Pro-ed
.
Walker, H., & McConnell, S.(1995).Walker-McConnell scale of social
competence and school adjustment. San Diego :Singular.
Zeig,J.,& Lankton,S.(Eds.)(1998).Developing Ericksonian Therapy State
of the Art.New York:Brunner/Maze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