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美華(2005)。國小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美華、吳和堂(2007)。國小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6,125-164。
王秀惠(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滿馨(2004)。高工專業學科教師與技術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文化。
方吉正(198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 ,36-44。
方正一(2004)。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朱苑瑜(2001)。國中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朱苑瑜、葉玉珠(2001)。實習教師信念改變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學報,48(1),41-66。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何琪瑜(2003a)。家長與老師品格教育大調查: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
287,42-47。
何琪瑜(2003b)。學生品格教育大調查:超過半數國中生 作弊沒關係。天下雜
誌,287,48-53。
何郁玟(2001)。芭蕾舞教師教學信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3)。德性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李琪明(2008a)。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李琪明(2008b)。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53(3),153-178。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李麗君(2005)。師資培育課程暨授課教師因素與師資生教學信念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8,1-26。
李麗娟(2005)。南部地區國校教師防災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天然災害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香月(2009)。國小教師鄉土教學信念與鄉土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瑜霏(2004)。國民小學教師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數學科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沈慶珩(2010)。品德教育的意涵、實施原則與現況。教育文化論壇,2(6),
70-75。
吳宗立(1997)。進步教育的省思─杜威名著《經驗與教育》閱讀心得。書評雙月
刊,26,72-75。
吳培源、黃錫培、徐明和(2007)。國小二年級品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47-82。
吳培源、徐明和、黃娟娟(2010)。幼稚園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教育科學期刊,
9(1),197-219。
吳正成(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大學,台東市。
吳紀廷(2011)。屏東地區華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明隆(2000a)。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0b)。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
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6)。結構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量化研究論文寫作必備工具書。台北市:
五南。
吳品玫(2000)。高中補習班數學教師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貴蘭(2008)。教師信念運用在學生道德發展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含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吳威廷(2003)。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
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俊毅(2007)。補教業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171-193。台北市: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凱玲(2011)。台北市高職英文科教師文法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市:五南。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4-40。
邱錦堂(2002)。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市:五南。
邱婉婷(2007)。從課程取向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使用英語教科書教學信念與
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 。台北國立編譯館獎助教科書研究博碩士論文發表會,
179-198。
品德(2007)。載於教育部從邊國語詞典修訂本。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B%7E%AE%E en=56&pieceL0&fld=1&cat=&ukey=-1924218834&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市:五南。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3月20日)。高雄市各級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促進
方案」計畫。品德教育電子報 。取自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95-4/pol-1.htm
孫台鼎、王金國(2005)。由「校園十大不當行為票選活動」看品格教育在校園
的推展。教育部品格教育資源網。取自http://ce.near.edu.tw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 -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 109-140。
徐乃義(2008,3月14日)。桃縣品格教育白皮書全國首創。大紀元電子報。
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8/3/14/79572.htm
徐乃義(2009,3月4日)。以品格實踐學校為核心桃園縣推動品格教育。大紀
元電子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au/b5/9/3/4/n2450661.htm
徐乃義(2009,10月1日)。桃園品格教育50有成品格百分百。大紀元電子報。
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1/n2675035.htm
徐毓謙(2011)。國小教師海洋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欣妍(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桃園縣政府(2008)。桃園縣品格教育白皮書。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教育局(2011)。100學年度教育局內通訊錄。桃園縣:作者。
桃園縣政府(2011)。《桃園縣好品格故事集》學習的好榜樣。桃園縣政府e-news
教育電子報。取自http://163.30.192.132/adm_category_select.asp?e_categoryid=2&e_number=51&e_paperid=2561
紹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11月)。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
範概況。品德教育資源網。取自http://ce.naer.edu.tw/upload/research_book/50_1288841560.pdf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
0930168331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6)。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
09501651151號函修訂。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
09501651155號函修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教育部委辦「品德教育資源網」計畫。教育部品格
教育資源網。取自http://ce.naer.edu.tw/plans.html
莊婷媜(2007)。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蕙蘭(2008)。一位國小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張羽良(2006,8月26日)。民調:政治與媒體亂象 致品格沈淪。大紀元時報,A1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3)。青少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示:東華。
張俊紳(2000)。國民小學數學科專家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1(下),53-90。
張雅筑(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政傑(2008)。新品格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德祥(2003,10月)。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
發表之論文,嘉義大學。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良惠(1995)。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慶芳(2006)。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楊惠芳、陳康宜、陳玉珊(2006,8月26日)。品德教育納入國中小校務評鑑。國
語日報。取自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46305
楊慧雯(2011)。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相關研究-以大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淑婷(2003,11月30日)。教育的另一個隱憂 沒禮貌的草莓族。台灣立報。
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7289
鄭一青(2004)。國際經驗五:台北美國學校強調四大核心價值。載於何琦瑜、
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86-91。台北市:天下雜誌。
賴足免(2008)。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
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高雄市。
簡鈺蓁(2008)。台中縣市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效能、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相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簡成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
謝秉宏(2009)。教師信念量表之編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順乾(2010)。國中數理資優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Rogers 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
務的連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蘇素慧、詹勳國(2005)。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行為之研究。師大學報,50(1),27-51。
蘇素慧(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及相關
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蘇品樺(2008)。學前教師運用坊間教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and Responsibility, 2 (2), 3-4.
Bennett, N. (1976) . Teaching style and pupil progr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Character counts (1992).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from
http://charactercounts.org/sixpillars.html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3). Eleven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Scholastic Choices, 18(8), 5.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366992.pdf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Delta Kappan, 78, 429-439.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 (1), 1-3.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Y:Bantam Book.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8). Finding common grou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Ontario schools, K-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gov.on.ca/eng/document/reports/literacy/booklet2008.pdf
Pearson, Q. M. & Nicholson, J. I.(2000).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and counselors.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seling, Education&Development, 38 (4), 243-251.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617561)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se, C. M. & Sharon, W. W. (1999).Classroom idea-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Tabachnick, B. R., & Zeichner , K. M.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guction Service No. ED
266 099)
Vessels ,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80 (579) , 55 .
Wehling, L. J., & Charters, W. W. (1969). Dimens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