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Ⅰ.中文書目
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台北:群學,2006年。
Griselda Pollock,陳香君譯,〈女性作為符號:精神分析解讀〉,《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美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2005年。
Liz Well著,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讀》,台北:韋伯文化,2005年。
Pam Meechan,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最新現代藝術批評》,台北:韋伯文化,2006年再版。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年。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攝影與藝術學術論文集》, 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3。
巴克(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
王志弘,〈理論的鏡子〉,《減速慢行》,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台北雙年展:慾望場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年。
何孟娟,《我是白雪公主──我好快樂》,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2年。
吳瓊華,《台灣、女性、寫真:吳瓊華檳榔西施》,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吳麗玫,《當代西方女攝影師作品中女性意象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沈惠菁,《台灣前輩畫家作品中女性形象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欣怡,《造物弄人-林欣怡創作自述》,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所碩士論文,2003年。侯宜人、簡扶育,《女性創作的力量》,台北:探索,1995年。
姚瑞中, 《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台北:遠流,2003年。
姚瑞中, 《台灣裝置藝術》 ,台北:木馬,2002年10月。
孫康宜,1998,〈莎孚的情詩與女性「主體性」〉,《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頁184。
孫瑞穗, 〈從女人的身體出發〉,收錄在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年。
容震華譯,費爾巴哈著,《基督教真髓》,北京:商務出版社,1984年。
高千惠,〈台灣女性的另類春秋〉,《藝種不原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年。
張元茜總策劃,《盆邊主人---自在自為》,臺北縣新莊市:新莊市公所,1998年。
張杏玉,《膚賦—尋找一種幸福的造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張美陵,〈不見了的女性:攝影再現的女性形象〉,《近代中國》,2001年。陳文菁,《我-創作自述》,台南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立民,〈畫意派攝影與台灣的沙龍攝影表現形式之比較〉,《攝影與藝術》,1997年。
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組碩士論文,2005年。陸蓉之,〈我們一路顛簸走來〉,收錄於林珮淳《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章光和, 《攝影不是藝術》 ,台北:田園城市,2005年。
曾敏雲,《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黃默,《主體型構, 能動性與政治抵抗--以國內塑身論戰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楊雅慧,《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教化與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廖炳蕙,《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劉瑞琪, 《陰性顯影》 ,台北:遠流,2004年。
謝鴻均,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2003年。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簡扶育,《庶民、女史:66個台灣女人的照片故事》台北:玉山社,2004年。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生態政治藝術〉,《女/藝/論》,台北:女書系列, 1998。
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臺灣攝影季刊,1995年。
蘇俞安,《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攝影影像---一個初步的探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Ⅱ.西文書目
Ann Doane, Mary, ‘Film and the Masquerade: Theorizing the Female Spectator’ , in The Sexual Subject: A Screen Reader in Sexuality, ed. John Caughie, Annette, Merck, and Barbara Creed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 1992.
Barrett, Terry,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An Introduction to Understanding Image ,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Benjamin, Jessica, The Bonds of Love: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the Problem of Domination. London: Virago. 1990.
Berger, John, Ways of seeing,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 and penguin, 1972.
Brigh, Deborah, The Passionate Camera: Photography and bodies of desi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Bult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ooperm, Emmanuel, Fully Exposed: The Male Nude in Photography, London: Unwin Hyman, 1990.
Grosz, Elizabeth, Inscriptions and body maps-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rporeal, in McDowell, Linda and Joanne P. Sharp eds., Space, Gender, Knowledge: Feminist Readings, New York: Arnold, 1977.
Henning, Michelle, The Subject as Object: Photography and the Human Body,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in third edition of L. Wells ed.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Rouledge, 2004.
Irigarary, Luce, The Sex Which is Not One, Trans Catherina Porter and Carolyn Bruk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Kipnis, Laura,(male)Desire and (female)Disgust:Reading Hustler, Ecstasy Unlimited: On Sex, Capital, Gender and Aesthetics.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93.
Kowaleski-Wallace, Elizabeth ed., Encyclopedia of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7.
Kristeva, Julia, Women’s Tim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Blackwell Ltd, 1986.
Lacon, Jaques, Ecrits. A Selection, tr., Alan Sheridan, London: Tavisotck Publications, 1977.
Lacon, Jaques, Some Refelections on the Ego, in The Seminar. Book Ⅰ. 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1953-54, tr., with notes by John Forrester, New York: Norton.
Laura Mulvey,‘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 16(3), autumn1975.
Modleski, Tania. Feminism without Women: Culture and Criticism in a Postfeminist Ag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Riviere, Joan Womanliness as Masquerade, in Formations of Fantasy, ed. Victor Burgin, James Donald, and Cora Kaplan , London: Methuen & Co., 1986.
Schechner, Richard, Between Theater And Anthropolog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5.
Tagg, John, The Currency of Photography, In Representation and Photography: A Screen Education Reader, edited by Edward Buscombe and Richard Collins Manuel Alvarado, New York: PALGRAVE, 2001.
Ⅲ.中文期刊
李玉瑛,〈裝扮新娘─ 當代台灣婚紗業的興起與發展歷史〉,《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期,2004年5月。李明明,〈藝術理想國的幻滅-當代藝術的危機與轉機〉,聯合文學,台北。李松燕,〈身體與流體經濟〉,中外文學,2002年。
林志明,〈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台北,2002年。高榮禧,〈凝視下的女性身體-從Freud到Foucault〉,當代, 2001年6月。
張正霖,〈性別政治-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反思〉,台灣美術,1997年。
張惠娟,〈從女性烏托邦到女性電腦叛客〉,《中外文學》,第28卷,1999年,。
曹筱玥,〈讓觀看發聲-觀看理論運用於美術展場設計與規劃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台北,2005年。梁一萍,〈我的外婆、我的女兒-媽媽不見了〉,《誠品閱讀》,No.24。
郭菉猗,〈壞女孩-九○年代的前衛女性藝術家〉,台北:藝術家,2000年5月。陳香君,〈吳瑪俐: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園〉,今藝術雜誌,2002年8月。
陳香君,〈侯淑姿:到哪裡都搞破壞〉,《今藝術雜誌》,2003年12月。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儀式化裝置與觀念藝術的趨向〉,《典藏今藝術》,2002。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創作風格分析〉,《藝術家》,274期。
傅嘉琿,〈自我與身體的辨證過程--論侯淑姿女性主義之攝影作品〉,《山藝術》,第90 期,1997年8月。
黃心雅,〈創傷、記憶與美洲歷史之再現〉,《中外文學》第33卷第8期。
黃宗慧,〈性、笑話、潛意識:從精神分析的觀點看淫穢笑話的逾越/愉悅性〉,《中外文學》,第39卷,2001年。黃寶萍,〈有關香蕉的詩尚未寫出來-看侯淑姿的「窺」個展〉,《藝術家》,265期,1997年6月。劉昌漢,〈女性情慾煉獄的牆裡牆外〉,台北:藝術家,2001年6月。
劉美芳,〈日治時期台灣東洋化中女性圖像的研究〉,《台灣人文》,1998年。
簡扶育,〈從觀景窗看女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98年。
Ⅳ.西文期刊
Craft-Fairchild, Catherine, “Masquerade and Gender: Disguise and Female Ident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Fictions by Women”, US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ipton, Eunice, “The Laundres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ulture, Ideology and Edgar Degas”, Art History , 3 September 1980.
Tudor, Andrew. “Cultur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agenc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95.
Ⅴ.報紙、電子資源
大同高中研習課程網站,〈解放前衛-台灣當代藝術影像收藏〉,http://www.ttsh.tp.edu.tw/~t450/epaper/21/2105.htm,瀏覽日期:2007/4/16。
王嘉驥,〈自由的幻象〉,http://www.tfam.gov.tw/51venice/default.htm,瀏覽日期:2007/4/14。
吳文成,〈試談拉岡鏡像階段〉,http://www.atlas-zone.com/think/talk/part_1/literae1800.htm,瀏覽日期:2007/4/24。
臥室座談,http://lab.etat.com/2003av/4bed/bedroom02.htm,閱讀日期:2007/5/26。
破報,2006年,第422期。
郭力昕,〈女性裸體、男性淫欲、與(哪兒的)「解放」---閱讀兩份女體攝影創作〉,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4.13。
華報,民國五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作者不詳。
黃莉貞,〈談侯淑姿個展「窺」,你拿什麼眼光看人體〉,《自立早報》,1997/04/22,第29版。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1997年。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4/07.html。瀏覽日期2006/6/18。張嘉寶談攝影,〈視丘文選十之六:報導攝影在台灣〉,http://old.photosharp.com.tw/discussion/Wu/wu-6.htm,瀏覽日期:2007/4/7。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http://www.ylib.com/search/qus_show.asp?BookNo=L2005,參閱日期2007/5/20。
熊宜敬,〈影像震撼,顛覆視覺〉,《經濟日報》,1997/04/20,第14版。
趙錫彥,〈記憶同志,莫望歷史-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台灣電影筆記網站,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233,瀏覽日期:2007/4/14。
鄭乃銘,〈誰窺誰?評侯淑姿個展〉,《自由時報》,1997/04/21,第3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