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欣怡(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補救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
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
王亭筌(2012)。字母拼讀法對提升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識字量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詩涵(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懷憲(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英語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方鳳吟(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對學習困難學生之成效
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朱惠美(2001)。發音教學評量。載於施玉惠、葉錫南、朱惠美、陳純音、周中
天、陳淑嬌主編,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及評量指引,95-136。臺北:
教育部。
李聿茹(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與學習滿
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育謙(2011)。運用合作學習於字母拼讀法教學對國民小學學生英語音素覺識、
認字與拼字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
中市。
李姿儀(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思韻(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英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
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李淑芳(2007)。不同聲韻處理能力的國中閱讀障礙學生在中、英文識字能力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何華國(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臺北市:五南。
余威杰(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
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余蕙芬(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於提升國小學生課堂投入行為與英語學
習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文偉(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小學生英語句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永涵(2013)。英語字母拼讀法與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教學應用在國小英語補
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家慧、黃秀霜、陳惠萍、侯靖紋(2009)。國中學生英文認字錯誤組型分析之
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2),223-250。
林涵茵(2011)。多媒體教學結合字母拼讀法對高職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字
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素娥、謝靜惠(2008)。英語拼讀小高手。臺北:小語言。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圖書。
林鶴原(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東西圖書編輯部(2002)。英文工廠第4期:有趣的字母拼讀Phonics Fun。臺北
市:東西圖書。
柯香如(2012)。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英語詞彙學
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侯美妃(2012)。資訊科技溶入國小五年級英語音韻覺識與字母拼讀法補救教學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智瑩(2006)。運用多媒體遊戲提升兒童英語認字、拼字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
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市。
翁子媛(2010)。字母拼讀法對增進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文拼讀字能力之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文哲(譯)(2013)。教育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E. Slavin)。臺北市:
學富文化。
張佳燕(2012)。字母拼讀法結合記憶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文字彙學習之
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寶娟(2007)。字母拼讀教學法對增進國中英語學習困難學生英文讀寫字學習
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郭惠玲(2002)。自然發音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惠珠(2012)。學習風格與互動式電子白板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英語
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9)。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臺北:五南。
許榮盛(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e-book之教學成效探討-以國小五年級英
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金盛、郭媁婷、陳政宇(2011)。Patterns of American Speech 「KK音標」
「自然發音」「拼讀型態」三合一寶典。新竹縣:安得森文教。
陳佩琪(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式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結果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惠邦(2006)。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
論壇,臺北市。
陳惠邦(2007)。以互動白板實踐互動教學理想的可能性:教師社群與專業發展
觀點。2007.5.19.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主辦「Interactive Classroom」研
討會。
陳靜萍(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麗媛(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2014年10月5
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梁芯佩、吳韋陵、翁嘉隆(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在特殊教育運用之介紹。雲
嘉特教,11,61-70。
梁坤明、黃儒傑、謝傳崇、賴文堅、林曜聖、李永烈(譯)(2011)。教育研究
法-分析與應用(原作者:Lorrie R. Gay, Geoffrey E. Mills, Peter W.
Airasian)。臺北市:華騰文化。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美卿(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課程對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動機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柏華、洪儷瑜(2007)。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39-62。
黃翔怡(2013)。運用字母拼讀法於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教學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婷婷(2013)。KK音標or自然發音?!國中七年級英語發音教學之省思。臺
灣教育月刊,2(5),22-24。
傅秀媚(2000)。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楊雪蕙(2009)。字母拼讀法和多媒體圖像記憶法對國中資源班學生英語字彙學
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滿春(2011)。節首輔音韻腳字母拼讀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英語字彙之學習
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溫美幸(2009)。英語創意寫作整合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對五年級學生的英文寫
作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嘉穎科技(2014)。互動式電子白板。2014年10月15
日取自http://www.carwin.com.tw/products_sub01.php?pr_id=P1100046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怡伶(2009)。淺談字母拼讀法的教學及應用。線上論壇。2014年10
月22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Default_tw.aspx
網奕資訊(2014)。互動式電子白板。2014年10月15
日取自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Default.aspx
蕭英勵(2007)。教學新寵兒-互動式電子白板。師友月刊,477,56-59。蕭英勵(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效益。師友月刊,548,62-66。謝欽舜(2003)。七天學會自然發音。臺北市:知遠文化。
謝欽舜、楊淑如(2005)。自然發音王。臺北市:我識出版社。
蘇宜姍(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合作學習法於提升中年級學生英語聽
說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龔雅屏(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中生學習英語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M. (1990).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Anderson, R. C., Hiebert, E. H., Scott, J. A. & Wilkinson, I. A. G. (1985).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Washington,
DC: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ck, I. L. & Juel, C. (1995). The role of decoding in learning to read. American
Educator, 19(2), 8-42.
Bhat, P., Griffin, C. C. &Sindelar, P. T. (2003).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stru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6, 73-87.
Blevins, W. (2007). Phonics from A to Z: A practical guide. ( ed.). New York:
Scholastic.
Calhoon, J. A. (2001).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ading of rimes in words and nonwords
in beginning readers with cognitive disabilities and typically developing readers:
Explorations in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word recognition cue us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1, 491-505.
Charmaz, K. (2006).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Cunningham, P. M. (2009). Phonics they use: Word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Edwards, K. (2008).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honics intervention on secondary
students’ reading improvement.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16(4), 545-555.
Ehri, L. C. (1998). Grapheme-phoneme knowledge is essnewtial for learning to read
words in English. In J. L Metsala & L. C. Ehri (Eds). Word recognition in
beginning reading, 289-31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lover, D., Miller, D., Averis, D. & Door, V. (2005).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
literature survey.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4(2), 155-170.
Joseph, L. M. & McCachran, M.(2003). Comparison of a Word Study Phonics Tech-
nique between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nd Strug-
gling Readers without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
sabilities, 38(2), 192 -199.
Kennewell, S. & Beauchamp, G. (2007). The feature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2(3), 227-241.
Lodico, M. G. , Spaulding, D. T. & Voegtle, K. H. (2010).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ovett, M. W., Lacerenza, L., Borden, S., Frijter, J. C., Stienvach, K. A. &
De Palma, M. (2000).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remediation for developmental
reading disability: Combining phonological and 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 to
improve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92, 263-283.
Stahl, S. A. (2001). Teaching phonics and phonemic awareness. Handbook of Early
Literacy Research, 333-347.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Vadasy, P. F., Jenkins, J. R. & Pool, K. (2000). Effects of tutoring in phonological and
early reading skills on students at risk for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3(6), 579-590.
Winter, R. (1995). Learning from eaperien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ctionresearch. London: Fal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