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52.91.54.20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3: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彥祺
研究生(外文):Chiu Yan-Chi
論文名稱:《水滸傳》與明清之際續書三種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Shui-Hu-Zhuan” and Three Sequels of “Shui-Hu-Zhu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指導教授:馮永敏馮永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2
中文關鍵詞:水滸傳續書水滸後傳後水滸傳蕩寇志明清小說
外文關鍵詞:Shui Hu ZhuansequelAfter Shui Hu ZhuanAfte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Dan Kou ZhiMing-Qing nove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6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水滸傳》被列為「明代四大奇書」與「六才子書」之一,長久以來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與喜愛,深入人心,並且與中國傳統文化交替影響,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印記。而由於它的流傳廣布,上自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對其耳熟能詳,也引起了許多文人學者的熱烈討論。不過關於《水滸傳》的本身卻充滿了爭議性,首先它敘述的是一群盜匪行俠仗義的故事,再者它的作者成謎,它的流傳與版本也非常複雜,繁簡本與回數之爭更使《水滸傳》令人眼花撩亂,尤其在明清之際盛行的小說評點風潮影響之下,使得它的主題趨向多元化,歷代以來「誨盜」、「忠義」、「弭盜」的主題之爭不斷的互相衝突,支持者給予它「忠義」的美名,反對者要將它「禁毀」,希望它消失於世上,使得《水滸傳》成為了一部令人又愛又恨的作品。
不過在水滸研究中,有個部份一直受到忽略,未能引起探討《水滸傳》的文人學者重視,那就是對於水滸續書的研究。「續書」在文學創作中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光是在通俗小說中小說續書就佔了所有小說的十分之一,而且若是以廣義的續書定義,則大部份的小說都可以視為小說續書,尤其是《水滸傳》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小說續寫的過程,所以探討小說續衍的現象應是《水滸傳》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自古以來對於小說續書的探討卻不甚熱烈,對於《水滸傳》續書研究的資料甚少,甚至有人給予其「狗尾續貂」的評價,是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而本論文寫作的目的即在分析在這個奇怪現象背後的原因。
本論文的探討對象集中在產生在明清之際的三本《水滸傳》續書-分別是陳忱的《水滸後傳》、青蓮室主人的《後水滸傳》、俞萬春的《蕩寇志》,由於這三本續書與《水滸傳》不論在創作背景、內容情節、結構主題都有相當密切而深遠的關係,並且因為續書作者同時身兼讀者、評論者、作者三種身份,所以本論文嘗試由「讀者反應理論」以及「接受美學」的角度,從「文本-讀者-作者」三者之間的交替關係來探討《水滸傳》以及其續書的成因以及內容,接著從盛行於明清的小說評點理論出發,分析李贄、金聖歎等人的小說評點態度及理論對於《水滸傳》續書產生的多樣化影響,再以此為根據,分析比較《水滸傳》與各本續書之間結構情節、意識主題的異同與衝突,來歸納《水滸傳》續書創作的優缺與得失,最後得出《水滸傳》續書的文學價值與歷史定位,以待來者可以創作出更優秀,評價更高的《水滸傳》續書作品。
“Shui Hu Zhuan” is a very famous novel from the “The Four Legend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from “The Six Brilliant Books”. It has been a long-time favorite for everyone and has also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emarks among Chinese cultures which influenced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The story also has raised high discussions among scholars. There are many debatable manners raised upon this novel. First of all, this novel is a story about heroic thieves. Its legend and versions were very intricate. The conflicts between heroes and thieves were the major debates. Those who favors the idea believes they are heroic while those who opposes them, wants to destroy them. It is therefore both a love and hate masterpiece. But in the novel “Shui Hu Zhuan”, there is part that has been neglected by many scholars and that is the sequel.
Sequels are very comm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One –tenth of all popular novels are sequel-related. If one defines sequels in a broad sense, then all novels can be categorized as sequels. Shui Hu Zhuan itself is a sequel too.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research the sequel topic concerning the story “Shui Hu Zhuan”. Most scholars often neglect and do not discuss much about sequels and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is uncommon factor.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three sequels of “Shui Hu Zhua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y are “After Shui Hu Zhuan” writtened by Chen Zhen, “After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writtened by “The Master of Chinglienshi”, “Dan Kou Zhi ” writtened by Yu Wan-Chuen. These three books are related to “Shui Hu Zhuan” in regarding its creative background,content,plot,frame and theme. The author itself has three identities including reader, writer, and commenter. Because of this identity, this thesis is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 and “Reader Response” . From this, we can discuss the cause and content of text-reader-writer’s point of view. And from the novel commenter theor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 can analyse Li Zhi and Jin Sheng-Tan’s influence on the novel “Shui Hu Zhuan” and it’s sequels. From the above , we can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novel Shuihuzhuan and its sequels and thus know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onclusion, we can know the literature value and its history importance of the sequels of “Shui Hu Zhuan”. Hopefully because of this thesis, there will be a better woks and a higher comment of the sequels of “Shiu Hu Zhuan in the near future.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之範圍和方法、主題
  一、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主題

第二章 明清評點理論影響下的《水滸傳》與水滸續書評論

 第一節 李贄對於《水滸傳》的評點及影響
  一、李贄的生平與文學思想
  二、一百回與一百二十回的爭議-容本與袁本
  三、李贄評點《水滸傳》的主要內容
   (一)發憤之作
   (二)忠義之書
 第二節 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理論及其對《水滸傳》的影響
  一、「怪才」金聖歎
  二、金聖歎對於《水滸傳》的評點
   (一)「怨毒著書,心閒弄筆」
   (二)「因文生事,事為文料」
   (三)「亂自上作,官逼民反」
  三、金聖歎「腰斬」《水滸傳》的內容與影響
 第三節 明清評點理論影響下的《水滸傳》主題辨析
  一、誨盜說
  二、忠義說
  三、弭盜說
 第四節 《水滸傳》續書相關批評及影響
  一、金聖歎對續書創作的批評
  二、劉廷璣的續書優劣論
  三、陳忱的續書創作理論
  四、蔡元放的續書評點理論
  五、俞萬春的續書創作使命觀
  六、毛澤東觀點影響下的《水滸傳》研究趨勢

第三章 《水滸傳》續書之概說

 第一節 續書之成因與類型
  一、續書的淵源
  二、續書的成因
  三、續書的定義
  四、續書的類型
   (一)就狹義定義下的續書分類
   (二)就廣義定義下的續書分類
   (三)介於廣狹之間的續書分類
 第二節 明清之際《水滸傳》續書的作者與版本
  一、《水滸後傳》
   (一)作者
   (二)版本
  二、《後水滸傳》
   (一)作者
   (二)版本
  三、《蕩寇志》
   (一)作者
   (二)版本

第四章 《水滸傳》與水滸續書故事源流

 第一節 《水滸傳》之源流
  一、正史裡的宋江記載
  二、宋金忠義軍的水滸傳說
  三、《宋江三十六人贊》
  四、宋元話本與《宣和遺事》裡的水滸故事
  五、宋金元明的水滸雜劇
  六、《水滸傳》的成書與版本
  七、水滸故事的成因與演化趨勢分析
 第二節 《水滸傳》演化影響下的水滸續書構成內容
  一、史料記載中的水滸續書
   (一)《蕩寇志》
   (二)《水滸後傳》
   (三)《後水滸傳》
  二、民間水滸傳說與地方戲曲中的水滸續書內容
   (一)《水滸後傳》
   (二)《蕩寇志》

第五章 《水滸傳》及其續書結構模式分析

 第一節 水滸系列小說的敘事特徵
  一、虛實相半,真假難分
   (一)《水滸後傳》的抗金殘局與海外烏托邦
   (二)《後水滸傳》與史實裡的楊么
   (三)用同樣虛實手法顛覆《水滸傳》的《蕩寇志》
  二、各自成篇,環環相扣
   (一)《水滸後傳》對於《水滸傳》的結構調整
   (二)以楊么為敘述主線的《後水滸傳》
   (三)著重戰爭場景的《蕩寇志》
 第二節 水滸系列小說的情節特徵
  一、曲折驚險,引人入勝
   (一)顛沛動盪在抗金行動中的《水滸後傳》
   (二)在聚義過程中冒險犯難的《後水滸傳》
   (三)精心謀畫於蕩寇事業的《蕩寇志》
  二、綰合模擬,呼應《前傳》
   (一)要「為《前傳》滿意」的《水滸後傳》
   (二)強調天道循環、因果報應的《後水滸傳》
   (三)《蕩寇志》對於《水滸傳》的忠義盜賊之辨
   (四)各種「題目」的模擬與運用

第六章 《水滸傳》與水滸續書之主題辨析

 第一節 官逼民反,逼上梁山
  一、《水滸傳》的官逼民反?
  二、被迫再入江湖,重操舊業的《水滸後傳》
  三、「盜是忠良,官是奸邪」的《後水滸傳》
  四、強調「官逼」不必「民反」的《蕩寇志》
 第二節 忠奸對立,邪不勝正
  一、《水滸傳》-壓抑在權奸之下的忠義
  二、在叛國賊臣與水滸英雄之間的《水滸後傳》
  三、與「廟堂大奸大詐」對抗的《後水滸傳》
  四、消滅「假忠假義」的《蕩寇志》
 第三節 忠義雙全,替天行道
  一、「忠義雙全」與「替天行道」的原始由來
  二、「忠國」-強調「愛國精神」的《水滸後傳》
  三、「忠民」-為人民幸福奮鬥的《後水滸傳》
  四、「忠君」-執著於「君臣大義」的《蕩寇志》

第七章 《水滸傳》與水滸續書之意識境界

 第一節 血性中的叛逆因子-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間的衝突與調和
  一、「惡性掀騰不自由」-水滸的叛逆性格
  二、孤臣孽子的自我放逐-《水滸後傳》
  三、堅持反對,絕不妥協的《後水滸傳》
  四、《蕩寇志》的「水滸氣」
 第二節 孤臣無力可回天-無法扭轉的現實裡蘊含的深沈悲劇意識
  一、傳統悲劇精神影響下的水滸悲劇
  二、亡國遺民的悲痛泣訴-《水滸後傳》
  三、英雄終究末路-《後水滸傳》
  四、知識份子的自我放逐-《蕩寇志》

第八章 《水滸傳》續書的劣勢缺失與貢獻影響

 第一節 《水滸傳》續書創作的劣勢與缺失
  一、融合獨創,基礎不同
  二、既定印象,難以突破
  三、理念矛盾,意識衝突
  四、按譜填辭,高下不得
  五、模擬仿造,形似神非
 第二節 《水滸傳》續書的貢獻與影響
  一、以虛構的故事來記述歷史事件,反映政治情感與社會真實
  二、為《水滸傳》創造新的結局,激盪新的水滸思維
  三、帶動清末民初水滸續書創作的風潮

第九章 結語-《水滸傳》續書的文學評價與歷史定位

 一、究竟是「狗尾續貂」還是「錦上添花」?
 二、徘徊在意識形態與文學價值之間

附錄 其他水滸續書概述

 一、《征四寇》
 二、《新水滸》
 三、《新水滸》
 四、《續水滸傳》
 五、《古本水滸傳》
 六、《水滸別傳》
 七、《殘水滸》
 八、《水滸中傳》
 九、《水滸拾遺》
 十、《新水滸》
 十一、《水滸新傳》
 十二、《戲續水滸新傳》
 十三、《水滸外傳》

參考書目

後記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小說文本(依成書年代排列,先古後今)
《水滸全傳校注第一、二、三冊》,(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2版。
《水滸傳上、下冊》,(明)施耐庵集撰,(明)羅貫中纂修,臺北,聯經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初版8刷。
《水滸傳上、下冊》,(明)施耐庵撰,(明)羅貫中著,冀勤校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版。
《水滸傳上、下冊》,(明)施耐庵撰,(明)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校注,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2版2刷。
《金聖歎批評本水滸傳》,(明)施耐庵著,(清)金聖歎批評,羅德榮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1版。
《水滸後傳》,(明)陳忱,臺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初版。
《水滸後傳》,(明)陳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版。
《水滸後傳》,(清)陳忱,李忠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版。
《後水滸傳》,青蓮室主人著,沈伯俊校點,(《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4》,侯忠義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1版。
《後水滸傳》,青蓮室主人輯,鄭公盾校點,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年1版。
《蕩寇志》,(清)俞萬春著,吳蒙、嘯烈標點,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1版。
《結水滸全傳上、下冊》,(清)俞萬春,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版。
《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明)王實甫撰,(清)金聖歎評點,(《金聖歎評點才子全集第貳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年。
《說岳全傳》,錢彩編次,金豐增訂,平慧善校注,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初版
《楊家將演義》,紀振倫撰,楊子堅校注,葉經柱校閱,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新版。
《揚州評話王派水滸.武松上、下冊》,王麗堂,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

※(以下11條為《水滸系列小說集成》)
《水滸全傳上、下冊》,(明)施耐庵,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上、下冊》,(清)金聖嘆評,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水滸後傳》,(清)陳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後水滸傳》,(清)青蓮室主人,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結水滸傳上、下冊》,(清)俞萬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古本水滸傳》,梅寄鶴,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水滸新傳》,張恨水,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戲續水滸新傳》,嘉魚,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續水滸傳》,冷佛,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新水滸、新水滸、水滸別傳》,張恨水、西泠冬青、陸士諤,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水滸外傳、水滸中傳、殘水滸》,劉盛亞、姜鴻飛、程善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

二、古籍資料(依著者年代排列,先古後今)
《莊子》,(戰國)莊周著,(晉)郭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初版5刷。
《藝文類聚》,(唐)歐陽修,(文津閣四庫全書88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晉)葛洪撰,陳飛龍註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西湖遊覽志餘》,(明)田汝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一版。
《陽明先生道學鈔》,(明)王守仁撰,(明)李贄編,(《續修四庫全書》9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明)王守仁著,陳榮捷撰,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珂雪齋前集》,(明)袁中道,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帝京景物略》,(明)劉侗、于奕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樗齋漫錄》,(明)許自昌,(《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5》),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戲瑕》,(明)錢希言撰,(《百部叢書集成787‧借月山房彙鈔16》),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百川書志》,(明)高儒,(《書目類編2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晚香堂小品》,(明)陳繼儒,(《中國古代小品精選9》),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年。
《筆塵》,(明)莫是龍,(《百部叢書集成512.奇晉齋叢書2》),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昨非庵日纂》,(明)鄭瑄,(《續修四庫全書11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小窗自紀》,(明)吳從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52》),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處實堂集.續集》,(明)張鳳翼,(《續修四庫全書13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七修類稿》,(明)郎瑛,(《續修四庫全書11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醉翁談錄》,(宋)羅燁,(《續修四庫全書12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金陀粹編.續編》,(宋)岳珂,(《文津閣四庫全書44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桯史》,(宋)岳珂,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
《癸辛雜識》,(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版3刷。
《明夷待訪錄》,(明)黃宗羲,(《續修四庫全書9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萬曆野獲編》,(明)沈德符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版4刷。
《焚書、續焚書》,(明)李贄,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泊宅編》,(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3刷。
《明詩紀事》,(清)陳田輯,(《續修四庫全書17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傳家寶-中國古代生活百科全書》,(清)石成金,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版。
《書影》,(清)周亮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3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李笠翁曲話》,(清)李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歸莊集》,(清)歸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金聖歎文集》,(清)金聖歎,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唱經堂彙稿》,(清)金聖歎,臺北,老古出版社,1978年。
《廖燕全集》,(清)廖燕著,《廖燕全集》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蟲鳴漫錄》,(清)採蘅子,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柳南隨筆、續筆》,(清)王應奎,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嗇菴隨筆》,(清)陸文衡,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詩紀事初編》,鄧之誠撰,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嘯亭雜錄》,(清)昭槤,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
《慾海回狂集》,(清)周思仁,(《明清筆記史料叢刊》94),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五石瓠》,(清)劉鑾,(《筆記小說大觀》31-10),臺北,新興書局,1980年。
《茶香室叢鈔》,(清)俞樾,(《續修四庫全書11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在園雜志》,(清)劉廷璣,張守謙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
《快談四書》,陳文新評註,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三、工具書(依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孫楷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大塚秀高,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朱一玄、寧稼雨、陳桂聲編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版。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1版。
《中國傳統小說書目》,宋隆發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張兵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版。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王利器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水滸書錄》,馬蹄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版。
《水滸資料彙編》,馬蹄疾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版。
《水滸傳資料匯編》,朱一玄、劉毓忱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版。
《水滸博覽大典》,孔景全、杜鳳銀,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年1版。
《四大名著人物神怪通覽》,桂曉元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
《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下》,朱一玄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1版。
《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柳存仁,北京,書目文獻社,1982年初版。
四、歷史及人物資料與論著
(一)古籍史料(依著作年代排列,先古後今)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書》,(漢)班固,(《文津閣四庫全書244》),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隋書》,(唐)魏徵等撰,(《文津閣四庫全書25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史通》,(唐)劉知幾,(《文津閣四庫全書68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李心傳,(《文津閣四庫全書321~324),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東都事略》,(宋)王偁,(《文津閣四庫全書37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夷堅志》,(宋)洪邁,(《續修四庫全書12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朝北盟會編》,(宋)徐夢莘,(《文津閣四庫全書347~34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宋史》,(元)托克托等撰,(《文津閣四庫全書275~282》),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江蘇省金陵瑣事》,(明)周暉,(《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440》),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南詔野史》,(明)楊慎,(《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82),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修,(《文津閣四庫全書291~298》),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內閣大庫史料》,前東北圖書館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清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
《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華文書局輯,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續修四庫全書343~34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哭廟記略》,不記撰人,(《中國野史集成39》),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江蘇省震澤縣志》,(清)沈彤、倪師孟纂修,(《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20》),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浙江省湖州府志》,(清)宗源瀚等修,周學濬等纂,(《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4》),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光緒烏程縣志》,(清)郭式昌修,汪曰楨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26》),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南潯鎮志》,(清)汪曰楨,(《續修四庫全書7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歷史論著(依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大歷史不會萎縮》,黃仁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初版。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初版48刷。
《中國通史綱要》,白壽彝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5刷。
《中國通史》,王壽南主編,臺北,五南書局,2005年初版2刷。
《天地會文獻錄》,羅爾綱,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何冠彪,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初版2刷。
《宋代政治史》,林瑞翰,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初版。
《宋史》,陳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宋朝十講-崇文貶武的王朝悲歌》,鄭岩編著,臺北,驛站文化,2007年1版。
《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黃寬重,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版。
《明史》,南炳文、湯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明史散論》,李焯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再版。
《明史講義》,孟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明亡清興六十年》,閻崇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初版2刷。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謝國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明朝十講-庸碌帝王充斥的王朝》,洪釗編著,臺北,驛站文化,2007年1版。
《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謝明陽,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版。
《李贄思想演變史》,許建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
《李贄》,敏澤,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林其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李贄之文論》,陳錦釗,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4年。
《金聖歎》,陳飛,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初版。
《鬼才金聖歎》,楊子忱,臺北,實學社出版社,2003年初版6刷。
《兩宋史研究彙編》,劉子健,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初版。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黃寬重,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版。
《南宋時期抗金的義軍》,黃寬重,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南明史1644-1662》,(美)司徒琳(Lynn Struve),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版。
《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十年砍柴,南寧,廣西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
《清史大綱》,蕭一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
《清史講義》,孟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清代七百名人傳》,蔡冠洛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623》)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朝十講-眾說紛紜的懸疑歷史》,周華文著,臺北,驛站文化,2007年1版。
《國史大綱修訂本上、下冊》,錢穆,臺北,臺商務印書館,2006年修訂3版。
《簡明二十五史-宋太祖》,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87年。
《簡明二十五史-宋理宗》,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88年。
《簡明二十五史-宋高宗》,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88年。
《簡明二十五史-宋徽宗》,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88年。
《簡明二十五史-金太祖》,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91年。
《簡明二十五史-元世祖》,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91年。
《簡明二十五史-大明》,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91年。
《簡明二十五史-大清》,李唐,臺北,國家出版社,1992年。
《萬曆十五年》,黃仁宇,臺北,臺灣食貨出版社,2004年2版46刷。
五、小說史、小說理論與文化論述(依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一)小說史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黃霖主編,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1版。
《中國小說史上、下冊》,孟瑤,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2年新版。
《中國小說史》,李悔吾,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初版。
《中國小說史》,顧青、韓秋白,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中國小說史》,王雲五、傅緯平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版。
《中國小說史》,徐君慧,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版。
《中國小說簡史-古代部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中國小說理論史》,王汝梅、張羽,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版。
《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陳謙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版。
《中國小說研究史》,黃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1版。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齊裕焜主編,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3版。
《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李盾,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楊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版2刷。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夏志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版2刷。
《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陳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1版2刷。
《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陳穎,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
《宋元小說史》,蕭相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明代小說史》,齊裕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明代小說史》,陳大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1版。
《明清小說史》,譚邦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
《明清小說簡史》,孫一珍,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
《清代小說史》,張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晚清小說史》,歐陽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俠義公案小說史》,曹亦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版。
《俠義小說史話》,曹亦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

(二)小說論述
《小說見聞錄》,戴不凡,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小說考信編》,徐朔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小說面面觀》,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新版。
《小說例話》,周振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2版2刷。
《小說結構美學》,金健人,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初版。
《小說結構》,方祖燊,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小說藝術論》,馬振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版3刷。
《才子文心-金聖歎小說理論探源》,白嵐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版。
《中西小說理論要義》,張健、謝綉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初版。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陳平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版3刷。
《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譚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版。
《中國小說源流論》,石昌渝,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1版2刷。
《中國小說美學》,葉朗,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初版3刷。
《中國小說美學》,葉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版2刷。
《中國小說美學論稿》,吳士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版。
《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傅禮軍,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1版。
《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趙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初版。
《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高小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2刷。
《中國古代小說概論》,葉桂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版。
《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王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版2刷。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齊裕焜、王子寬,福州,福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版。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王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版2刷。
《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上、下冊》,王增斌、田同旭,山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1版。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鑑賞》,陳天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1版。
《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毛德富、衛紹生、閔虹,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版。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孫遜、孫菊園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版。
《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等主編,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初版。
《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賈文昭、徐召勛,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初版。
《中國古典悲劇論》,焦文彬,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年1版。
《中國的小說藝術》,周中明,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黃永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1刷。
《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周啟志、羊列容、謝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中國通俗小說概論》,劉炳澤、王春桂,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中國敘事學》,楊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中國敘事學》,(美)浦安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版2刷。
《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陳平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2刷。
《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說》,林辰、段句章,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
《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袁世碩,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版。
《文學之怒-評中國的憤世小說》,羅盤,臺北,羅德湛,2004年1版。
《古小說研究論》,歐陽健,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版。
《古小說論稿》,談鳳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
《古小說鈎沉》,魯迅校錄,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版。
《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林保淳,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初版。
《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張火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初版。
《古典小說評點漫話》,黃霖、萬君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
《古典小說散論》,樂蘅軍,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版。
《古典小說縱論》,王瓊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初版。
《古典小說藝術新探》,鄭明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馮文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版2刷。
《四大奇書縱橫談》,王齊洲,濟南,濟南出版社,2004年1版。
《西遊記探源》,鄭明娳,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初版。
《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傅惠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版。
《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朱恒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
《明清小說》,徐志平、黃錦珠,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明清小說》,周先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版12刷。
《明清小說》,齊裕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版。
《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李保均主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版。
《明清小說的文化審視》,皋于厚,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版。
《明清小說采正》,歐陽健,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
《明清小說流派研究》,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明清小說新考》,歐陽健,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1版。
《明清小說叢稿》,孫遜、孫菊園,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1版。
《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吳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
《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趙維平,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版。
《明清小說傳播研究》,王平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1版。
《明代小說四大奇書》,(美)浦安迪,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版。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林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版。
《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宋莉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版。
《明末清初小說述錄》,林辰,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1版。
《明清稀見小說匯考》,薛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版。
《明清經典小說重讀-尋找失落的傳統》,徐揚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學側寫》,蒲慕州編,臺北,城邦文化,2005年初版。
《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胡萬川,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1版。
《黃人及其小說小話研究》,龔敏,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版。
《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樂蘅軍,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1版。
《情欲明清-遂欲篇》,熊秉真、余安邦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
《情欲明清-達情篇》,熊秉真、張壽安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
《漫話明清小說》,《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版。
《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潘知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1版。

(三)文學論述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版。
《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張本楠,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鄔國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
《中國文學研究新編》,鄭振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初版。
《中國文學研究》,鄭振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版。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文藝社會學》,Robert Escarpit,羅美婷譯,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初版。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張淑香,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晚清文學叢鈔》,梁啟超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1版。
《接受反應文論》,金元浦,濟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版3刷。
《接受美學理論》,Robert C. Holub,董之林譯,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1版。
《接受美學導論》,朱立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版。
《詩學箋註》,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1九版。
《詩學》,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臺北,臺商務印書館,2007年1初版4刷。
《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Robert H. Jaus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版。
《讀者反應理論》,龍協濤,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四)名家專著
《三閑集》,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2版。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王國維,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初版3刷。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胡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2版1刷。
《冰心全集》,冰心,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1版2刷。
《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張慶善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1版2刷。
《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姜義華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年1版。
《俞平伯論紅樓夢》,俞平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利器卷》,王利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版。
《耐雪堂集》,王利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
《陳世驤文存》,陳世驤,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1版。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魯迅,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增訂1版。

(五)文化論述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12版2刷。
《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杜正勝主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6版3刷。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黃俊傑主編,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初版10刷。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黃俊傑主編,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初版8刷。
《京劇劇目初探》,陶君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1版2刷。
《晚明思潮》,龔鵬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1版。
《俠與中國文化》,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Eric,J.Hobsbawm,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肖前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0刷。

(六)續書理論
《中國小說續書研究》,王旭川,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版。
《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高玉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版。
《古典小說續書漫話》,李忠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2刷。
《明清小說續書研究》,高玉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版。
《紅樓夢續書研究》,趙建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版。
《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高桂惠,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1版。

(七)文學專集
《小說戲曲研究第四集》,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初版。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初版。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初版。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6》,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初版。
《文學評論第三集》,文學評論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1版2刷。
《文學評論第四集》,文學評論編輯委員會主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1版。
《古典文學第七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初版。
《古典文學第十三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初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一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二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三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四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五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第六輯》,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1版。
《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1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2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3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3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91年第1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1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2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3、4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4期》,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明清小說論叢第三輯》,春風文藝出版社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1版。

五、水滸論述(依書名首字筆畫排列)
(一)水滸論集
《水滸爭鳴第一輯》,湖北省《水滸》研究會《水滸爭鳴》編委會編,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1版。
《水滸爭鳴第二輯》,湖北省《水滸》研究會《水滸爭鳴》編委會編,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1版。
《水滸爭鳴第三輯》,湖北省《水滸》研究會《水滸爭鳴》編委會編,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1版。
《水滸爭鳴第四輯》,湖北省《水滸》研究會《水滸爭鳴》編委會編,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版。
《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水滸》評論資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版。
《水滸評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版。
《水滸評話》,陳桂聲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版。
《水滸傳研究論文集》,沈伯俊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版。
《名家解讀《水滸傳》》,竺青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版。
《品讀《水滸傳》》,聶從從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
《插圖本品讀水滸傳》,傅光明主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1版。

(二)水滸研究專題論著
《三國、水滸與西遊》,李辰冬,臺北,水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版2刷。
《水滸二論》,馬幼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初版2刷。
《水滸人物與水滸傳》,余嘉錫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初版。
《水滸人物綜論》,楊家駱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水滸研究》,王利器等,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水滸研究》,何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
《水滸通論》,馬成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版。
《水滸瑣議》,王曉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1版。
《水滸傳原本和著者研究》,羅爾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版2刷。
《水滸傳講義》,于學彬,臺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版。
《水滸傳的政治與謀略觀》,金聖歎等著,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版3刷。
《水滸傳的組織謀略》,王北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版。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批判》,王學泰、李新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1版。
《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薩孟武,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2版。
《《水滸》與江湖》,王學泰,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1版。
《《水滸傳》與義》,王鴻卿,瀋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1版。
《水滸新鑑》,段德明,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版。
《水滸概說》,何滿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版。
《水滸論衡》,馬幼垣,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初版。
《宋江研究資料》,趙聰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金聖歎批改水滸》,陳錦釗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許麗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1版。
《從逐鹿中原到梁山聚義-《三國》,《水滸》英雄豪傑析粹》,陳美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1版。
《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傅正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版。

(三)水滸傳說
《水滸人物口頭傳說大觀》,樊兆陽整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版。
《水滸傳之謎》,何梅琴、范桂紅編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版3刷。
《《水滸傳》中的懸案》,王玨、李殿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版。
《水滸傳的傳說》,鍾敬文、許鈺編著,臺北,新潮社,2003年初版。
《水滸傳懸案之謎》,王玨、李殿元,臺北,三豐出版社,1997年1版。
《民間水滸》,高建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版。
《地煞天罡-《水滸傳》與民俗文化》,王同舟,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版。
《書外水滸》,王文平編著,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年1版。

(四)水滸流傳演變史
《大陸對水滸傳的批判》,鄧道中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孫述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2版。
《水滸傳的演化》,文基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水滸傳的演變》,嚴敦易,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初版。
《水滸傳的影響》,李文治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
1991年。
《水滸傳接受史》,高日暉、洪雁,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版。
《水滸傳與南宋忠義軍》,謝興堯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水滸傳與宋代軍政》,薩孟武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
版社,1991年。
《《水滸》源流新證》,侯會,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版。
《水滸傳源流考論》,陳松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版。
《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余嘉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

(五)水滸雜談
《水滸一百零九將》,戴玉剛,天津,新蕾出版社,2004年1版。
《水滸三十六計》,門冀華編著,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初版。
《水滸人物之最》,馬幼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水滸別裁》,寧稼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
《水滸黑白綽號譚》,盛巽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版。
《毛澤東讀《水滸傳》》,董志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
《正說水滸傳-義與忠的變奏》,紀德君,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1版。
《江湖夜雨品水滸》,石繼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
《坐遊梁山泊》,劉烈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
《『黑』話水滸》,徐祺,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1版。
《周思源新解《水滸傳》》,周思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
《帝國潛流-水滸灰社會解密》,李光閣,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1版。
《施耐庵與水滸傳》,李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
《施耐庵與《水滸》》,黃俶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版。
《細說水滸》,梅漸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版2刷。
《麻辣水滸》,老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1版。
《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十年砍柴,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1版。
《解讀水滸傳》,佘大平,臺北,雲龍書局,2000年1版2刷。
《寨名水滸-草莽龍蛇的江湖》,佘大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
《漫說水滸》,陳洪、孫勇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1版。
《亂彈水滸-刀尖與筆鋒上的俠客體驗》,填下烏賊,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翫.水滸-70個你所不知道的水滸傳之謎》,何梅琴、范桂紅編,臺北,咖啡田文化館,2006年初版。
《霧裡看劍說水滸》,余丹,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1年1版。

(六)水滸戲曲
《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謝碧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1年初版。
《水滸戲曲集》,傅惜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

(七)水滸續書評論
《後水滸傳研究資料》,俞平伯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蕩寇志與征四寇研究資料》,胡適等(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

貳、論文(依發表年排列,先新後舊)
一、博士論文
《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謝明揚,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水滸傳修辭藝術研究》,金正起,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金聖嘆文學批評理論之研究》,李文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李贄思想探微》,陳清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駱水玉,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張曼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水滸傳研究》,李慧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二、碩士論文
《《水滸傳》小說中的山寨研究》,黃崇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秩序與反秩序-《水滸傳》俠文化之考察》,潘伊莉,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宋代的俠士》,蔡松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清末民初水滸評論研究》,周家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贄真情體道思想及其美育意義》,李秋田,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西遊記》與三種續書之比較研究》,張家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三國故事對《水滸傳》的影響》,吳正宏,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岳飛故事研究》,張清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林景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曾守仁,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岳飛故事研究》,洪素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無才可補天-清代嘉慶年間紅樓夢續書藝術研究》,林依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水滸戲曲研究》,宣中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林慶揚,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毛澤東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成分與中國思想傳承之研究》,楊秀芬,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金聖嘆小說美學研究》,李漢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金聖嘆的《水滸傳》評點研究》,黃暖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晚明水滸人物評論之研究--以金聖歎評《水滸傳》為範例》,林淑媛,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兩種水滸評點及其小說理論研究之一(以袁無涯本與容與堂本為中心)》,鄭光熙,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水滸傳之人物刻畫技巧研究》,陳美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蕩寇志研究》,閻紀宇,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水滸後傳研究》,趙淑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明清小說序跋研究-以六大小說為主》,陳錦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水滸傳寓意學結構之分析》,崔省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水滸傳故事之源流演變及其影響研究》,陳兆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金聖嘆評改水滸傳的研究》,康百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年。

參、期刊(依刊載年月排列,先新後舊)
〈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高桂惠,《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第10期,頁157~180。
〈略論明代小說批評理論〉,劉淑娟,《吳鳳學報》,2006年10月,第14期,頁251~271。
〈綠林豪杰的頌歌,英雄傳奇的豐碑-《水滸傳》與《綠林英雄羅賓漢》之比較研究〉,劉清華,《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7月,第21卷第4期,頁42~45。
〈《水滸傳》的早期接受〉,王麗娟,《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月,第24卷第2期,頁206~210。
〈《水滸》民間傳說論略〉,郭冰,《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6年6月,第2期,頁108~113。
〈劉備與宋江悲劇性格的文化闡釋〉,陳美玲,《中國文化月刊》,2006年6月,第243期,頁51~89。
〈論《水滸傳》形象主體的人格精神〉,楊冬梅,《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月,第3期,頁67~69。
〈《水滸傳》主題思想辨析〉,張同勝,《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4月,第27卷第2期,頁79~83。
〈《水滸傳》與北宋黨爭關係初探〉,陳冬根,《河北學刊》,2006年3月,第26卷第2期,頁113~117。
〈「小說救國」的時代潮音-清末民初古典小說名著續書述評〉,林驊,《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頁5~7。
〈論《水滸傳》結構層面的文化悲劇價值〉,楊冬梅,《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3月,第24卷第2期,頁54~55。
〈《水滸傳》的敘事結構與「神理」〉,趙雷,《棗莊學院學報》,2006年2月,第23卷第1期,頁33~36。
〈論明清小說續書的接續方式〉,高玉海,《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2月,第27卷第1期,頁31~34。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憤-《水滸傳》的一個解讀〉,王北固,《歷史月刊》,2006年1月,第216期,頁86~93。
〈《水滸傳》傳播問題的歷史與現狀〉,佘大平,《鄂州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13卷第1期,頁51~54。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張同勝,《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4期,總第82期,頁137~146。
〈元代水滸戲與《水滸傳》詩性結構的先期發育〉,崔茂新,《東方論壇》,2006年,第5期,頁32~37。
〈論金聖歎腰斬《水滸》所體現的悲劇意識〉,黃澄華,《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年,第3卷第8期,頁115~116。
〈論胡應麟《水滸傳》研究之貢獻〉,劉天振、程莉,《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1卷第4期(總第145期),頁25~29。
〈「水滸戲」與《水滸傳》的傳播〉,王平,《東岳論叢》,2005年11月,第26卷第6期,頁113~118。
〈20世紀《蕩寇志》研究的回顧與檢討〉,劉天振,《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61~65。
〈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王學泰,《上鐃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25卷第4期,頁5~15。
〈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李瑄,《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23卷第1期,頁291~324。
〈《水滸傳》的早期傳播〉,王麗娟,《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4卷第3期,頁121~124。
〈談《水滸傳》的結構藝術〉,黄凌雲,《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頁57~61。
〈接受美學與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段春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總第131期),頁76~81。
〈狗尾續貂-談古小說續書〉,憨齋,《閱讀與寫作》,2005年,第10期,頁30~31。
〈論《水滸傳》的成書類型〉,丁一清,《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頁109~112。
〈清初的遺民心態與《水滸傳》的接受〉,高日暉,《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總第186期),頁89~93。
〈《水滸後傳》作者事跡新證〉,陳會明,《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總第72期),頁53~58。
〈《水滸》主題新論〉,王鴻卿,《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2期,總第76期,頁36~48。
〈元明清水滸雜劇簡論〉,白小金,《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總第131期),頁46~49。
〈《水滸傳》和《羅賓漢傳奇》中的英雄人物比較研究〉,張叉,《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頁50~55。
〈從金聖歎評《水滸》看其創作思想〉,蔣成德,《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月,第24卷第4期,頁61~67。
〈《水滸傳》的主題釋義與敘事特徵〉,周蘭桂,《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7月,第7卷第4期,頁101~105。
〈淺談《水滸傳》的忠義觀念與道、釋思想〉,叢彬彬、俞挺,《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頁36~38。
〈《水滸傳》的情節及其組合規律〉,趙雷,《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6月,第21卷第3期,頁48~51。
〈《水滸傳》主題新探〉,鄧程,《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5月,總189期第3期,頁85~88。
〈《水滸傳》的公案敘事形態論析〉,呂小蓬,《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頁103~108。
〈金聖歎腰斬《水滸傳》與《西廂記》新探〉,張天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5月,第31卷第3期,頁88~94。
〈略述明朝亡國的原因〉,陳捷先,《歷史月刊》,2004年3月,第194期,頁55~64
〈明清小說的小說續書理論〉,高玉海、婁秀榮,《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8卷第1期(總第121期),頁11~15。
〈《東池詩集》與陳忱的生平事跡〉,陳會明,《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頁135~138。
〈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式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李豐楙,《國文學誌》,2003年12月,第7期,頁2~29。
〈明清小說序跋中的「勸善懲惡」說〉,王香蘭,《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2月,第25卷第6期,頁74~76。
〈淺談《水滸傳》的忠義觀〉,叢彬彬,《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年11月,第24卷第11期,頁108~111。
〈借勺水興洪波-《水滸傳》次要人物與故事情節的辨證關系〉,王振彥,《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11月,第23卷第6期,頁75~77。
〈論《水滸傳》的結構藝術特色〉,王育紅、黃義俠,《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1月,第18卷第6期,頁45~48。
〈論儒、釋、道對《水滸傳》人格模式的影響〉,朱成祥,《濟寧師範專學校學報》,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頁33~37。
〈岳飛與宋江〉,母進炎,《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7月,總184期第4期,頁75~79。
〈20世紀水滸故事源流研究述評〉,王麗娟,《中州學刊》,2003年5月,第3期(總第135期),頁75~81。
〈《水滸》的知識分子立場及其意義闡述〉,黃飛,《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4月,第21卷第2期,頁53~55。
〈從「忠義」說到「替天行道」〉,王學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1期,頁47~53。
〈《水滸傳》英雄「性惡」分析〉,張振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頁91~94。
〈從接受史角度看晚清知識份子對《水滸傳》的三種詮釋策略〉,周家嵐,《中華學苑》,2003年2月,第56期,頁85~112。
〈天書與泰山-從《宣和遺事》看《水滸傳》成書之謎〉,大塚秀高著,閻家仁、董皓譯,《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月,第16卷第1期,頁8~17。
〈歷史文化心態的裸露-略論《水滸》的歷史文化意識〉,郭學信,《聊城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68~72。
〈《水滸傳》主題再討論〉,魏世民,《江淮論壇》,2003年,第2期,頁122~126。
〈論《水滸傳》與英俠傳奇小的三種類型〉,陳文新、蘇靜,《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70期),頁182~189。
〈梁山集團替天行道的意義〉,王玉輝,《屏中學報》,2003年,第11期,頁123~131。
〈《水滸》續書-《後水滸傳》略論〉,趙淑美,《修平學報》,2003年,第7期,頁213~222。
〈良知、童心與性靈初論〉,戴文和,《僑光學報》,2002年12月,第20期,頁29~51。
〈百回本《忠義水滸傳》後三十回應為續書〉,左漢林,《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7月,第24卷第4期,頁17~19。
〈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林麗月,《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2年6月,第30期,頁39~56。
〈李贄、金聖歎小說理論研究百年回顧〉,鄧紹秋,《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月,第7卷第1期,頁8~14。
〈《古本水滸傳》真偽優劣談〉,劉明遠,《河南圖書館學刊》,2002年1月,第22卷第1期,頁86~87。
〈《蕩寇志》作者的道教思想〉,楊文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1月,第12卷第1期,頁30~33。
〈談《水滸傳》的題材與主題〉,王佐槐,《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27~31。
〈論小說敘事的詩性結構-以《水滸傳》為例〉,崔茂新,《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頁144~152。
〈《水滸傳》小說主題釋讀的多重困境-《水滸傳》小說主題研究的解構主義嘗試〉,周蘭桂,《湖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頁110~113。
〈「水滸三序」與忠義之辨-重讀李贄《忠義水滸傳序》〉,段啟明,《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總第149期),頁75~79。
〈「發憤之所作」與「心閑試筆」-李贄、金聖歎《水滸》創作動因論比較〉,張祝平,《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66期),頁44~56。
〈論明清小說續書的成因〉,薛泉,《殷都學刊》,2002年,第4期,頁80~84。
〈《水滸傳》的特殊正義結構〉,侯迺慧,《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6月,第7期,頁189~212。
〈逼下梁山-對宋江走上「招安」之路的新思考〉,張晚林,《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11月,第260期,頁88~101。
〈晚清學者對小說續書的批評〉,高玉海,《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25卷第6期,頁31~35。
〈《水滸》:被誤讀的文本?〉,李友橋、余利,《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1月,第23卷第6期,頁72~75。
〈評《「兩種《水滸》說」與「兩截《水滸》說」究竟誰是誰非?》-兼論在學術爭鳴中絕不可說假話或無中生有〉,史式,《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37卷第3期,頁58~64。
〈葉晝《水滸傳》評點的通俗品格〉,張小芳,《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17卷第3期,頁60~63。
〈論《水滸傳》的敘事視角〉,段江麗,《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5月,第30卷第3期,頁115~121。
〈論《水滸傳》作者思想的矛盾性〉,王富鵬,《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月,第22卷第5期,頁1~7。
〈《水滸傳》的思想性與邏輯性質疑〉,何等浩、宣杰,《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4月,第22卷第2期,頁38~43。
〈《水滸傳》與中國古代俠文化〉,余丹,《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頁96~100。
〈招賢納士的水泊梁山-《水滸傳》人才思想研究之二〉,張曉連,《濟寧師專學報》,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頁9~11。
〈北宋軍事人才的人生理想與悲劇命運-換一個角度解讀《水滸傳》〉,曾大興,《開放時代》,2001年,第4期,頁74~78。
〈《水滸傳》的文本結構與文化意蘊〉,李春青,《齊魯學刊》,2001年第4期,總第163期,頁23~29。
〈20世紀《水滸》版本的研究〉,黃俶成,《文史知識》,2001年,第4期,頁114~120
〈評張國光《「兩種《水滸》說」與「兩截《水滸》說」》〉,羅文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01年,第3期,頁44~51。
〈《水滸》故事演變與農民起義〉,戴云波、葛傳彬,《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132~140。
〈陸士諤《新水滸》與近代《水滸》新讀:論時代錯置問題〉,洪濤,《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59期),頁73~84。
〈《水滸傳》續書的敘事重構和接受批評〉,劉海燕,《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62期),頁214~224。
〈《新水滸》與清末民初的《水滸》批評〉,劉海燕,《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總第41期),頁38~46。
〈故事新編:中國現代小說的一種文體存在-兼論陸士諤《新水滸》、《新三國》、《新野叟曝言》〉,湯哲聲,《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59卷),頁85~93。
〈假作真來真亦假-論《水滸傳》兩種續書的藝術缺失〉,高玉海,《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60期),頁56~60。
〈儒道互補-從陳希真的形象塑造看《蕩寇志》的文化價值取向〉,梁斌,《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6卷第4期(總第113期),頁10~13。
〈此儒家非彼儒家-《水滸傳》和《蕩寇志》文化價值取向之比較〉,梁斌,《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第26卷(總第113期),頁27~30。
〈明朝人的英雄豪傑觀〉,陳寶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1年,第10卷第41期,頁349~376。
〈亂世英雄的悲歌-談談我對《水滸傳》思想傾向的認識〉,張錦池,《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2期,頁11~13。
〈試論《水滸》系列中忠奸鬥爭的主題〉,王村,《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33~35。
〈續書創作心理探因〉,陳會明,《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0年9月,第3期,頁31~33。
〈金批《水滸》之功過〉,孔占奎,《焦作大學學報》,2000年9月,第3期,頁10~13。
〈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蕭義玲,《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7月,第2期,頁169~188。
〈「兩種《水滸》說」與「兩截《水滸》說」究竟誰是誰非?-回顧我和羅爾綱先生之間歷20年之久的一場論爭〉,張國光,《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5月,第21卷第2期,頁19~23。
〈90年代《水滸》研究綜述〉,王麗娟,《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27卷第2期,頁42~44。
〈水火不能相容,忠義難以兩全-試論《水滸傳》中宋江的性格矛盾〉,李英然,《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3月,第2卷第1期,頁33~35。
〈視野與方法:關於20世紀《水滸》文化研究的理性思考〉,陳瑾,《文史知識》,2000年,第10期,頁120~127。
〈《施公案》的思想傾向〉,古今,《聊城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106~110。
〈金批《水滸》對中國古代小說敘事模式的突破〉,王麗文,《南開學報》,2000年,第3期,頁35~39。
〈《水滸傳》招安問題辨析〉,楊吉蘭,《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21卷第9期,頁26~32。
〈金聖歎《水滸傳》評點的藝術虛構論〉,岳筱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總第112期),頁53~57。
〈獨一無二的異人形象-袁中道《李溫陵傳》析論〉,孫淑芳,《長榮學報》,2000年,第5卷第1期,頁75~97。
〈歷史的悲歌-論《水滸傳》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性〉,王桂英,《昭通師專報》,1999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19~21。
〈楊么起義軍與偽齊關係淺析〉,趙建坤、張勝江,《邢台師範高專學報》,1999年12月,第14卷第4期,頁27~29。
〈論谷斯范《新水滸》的批判意識與更新意識〉,蘇光文,《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1月,第20卷第6期,頁115~119。
〈盜匪的正義觀-論梁山泊的恩義世界〉,陳鋕雄,《月旦法學雜誌》,1999年10月,第53期,頁23~34。
〈關於李贄批評《水滸傳》辨析〉,任冠文,《山西廣播大學學報》,1999年9月,總第16期,頁54~56。
〈《水滸傳》的民間性與水滸外傳創作〉,李懷仁,《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3月,第13卷第1期,頁37~40。
〈體現市民階級的意願與理想-談《水滸》「梁山聚義」的性質〉,張繼,《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56~57。
〈消解與回歸:《水滸傳》忠君觀念新論-兼論《水滸傳》的民間性〉,成云雷,《山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86~88。
〈從文化心態的層面看《水滸傳》的造反與招安〉,陳德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高桂惠,《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第10期,頁157~180。
2. 〈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高桂惠,《東華人文學報》,2007年1月,第10期,頁157~180。
3. 〈略論明代小說批評理論〉,劉淑娟,《吳鳳學報》,2006年10月,第14期,頁251~271。
4. 〈略論明代小說批評理論〉,劉淑娟,《吳鳳學報》,2006年10月,第14期,頁251~271。
5. 〈劉備與宋江悲劇性格的文化闡釋〉,陳美玲,《中國文化月刊》,2006年6月,第243期,頁51~89。
6. 〈劉備與宋江悲劇性格的文化闡釋〉,陳美玲,《中國文化月刊》,2006年6月,第243期,頁51~89。
7.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憤-《水滸傳》的一個解讀〉,王北固,《歷史月刊》,2006年1月,第216期,頁86~93。
8.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憤-《水滸傳》的一個解讀〉,王北固,《歷史月刊》,2006年1月,第216期,頁86~93。
9. 〈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李瑄,《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23卷第1期,頁291~324。
10. 〈清初五十年間明遺民群體之嬗變〉,李瑄,《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23卷第1期,頁291~324。
11. 〈略述明朝亡國的原因〉,陳捷先,《歷史月刊》,2004年3月,第194期,頁55~64
12. 〈略述明朝亡國的原因〉,陳捷先,《歷史月刊》,2004年3月,第194期,頁55~64
13. 〈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式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李豐楙,《國文學誌》,2003年12月,第7期,頁2~29。
14. 〈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式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李豐楙,《國文學誌》,2003年12月,第7期,頁2~29。
15. 〈從接受史角度看晚清知識份子對《水滸傳》的三種詮釋策略〉,周家嵐,《中華學苑》,2003年2月,第56期,頁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