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于冬梅(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文科(1996)。有效的班級經營模式。教育實習輔導,2(3),3-9。江文誠(2010)。臺東縣國小級任教師運用增強、懲罰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市:復文。
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 (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的策略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3)。有效的獎懲原則。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
與策略(頁145-186)。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清山(1997)。新世紀班級經營的挑戰與因應。教師天地,89,11-16。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8)。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9)。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臺北市:心理。
吳淑芬(2012)。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吳美蘭(1999)。臺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玉芬(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班級危機預防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淙淵(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實施榮譽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冠萩(2007)。臺東縣國小學生常見行為之有效賞罰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姿瑩(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李曉青(2009)。 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情緒智慧、逆境商數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正文(1998)。行為改變技術-制約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政逸(2013)。班級經營-核心實務與議題。臺北市:心理。
林雪惠(2010)。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及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頁19-57)。臺北市:五南。
周子敬(2009)。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淑華(2009)。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施慧敏(1994)。國民小學班級常規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紀淑和(1991)。對獎懲應有的認識及其運用的策略。臺灣教育,488,18-26。馬信行(2006)。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術。臺北市:高等教育。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陳泊旭(2012)。國中導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俊宏(2011)。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榮華(1997)。行為改變技術。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室管理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
育學刊,3,29-58。
張世慧(2013)。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實用技巧。臺北市:五南。
張碧暖(2011)。國小級任教師時間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4)。國小教室管理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3,35-36。
許慧玲(1999)。教室管理。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7)。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華民國96年6月22日臺訓
(一)字第0960093909號函訂定。
單文經(1996)。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院。
單文經(2004)。班級經營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富。
雅虎新聞網(2014,10. 26)。男童講話遭師毆 脖紅腫有腳印母告傷害。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7%94%B7%E7%AB%A5%E8%AC%9B%E8%A9%B1%E9%81%AD%E5%B8%AB%E6%AF%86-%E8%84%96%E7%B4%85%E8%85%AB%E6%9C%89%E8%85%B3%E5%8D%B0%E6%AF%8D%E5%91%8A%E5%82%B7%E5%AE%B3-100800015.html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渼雯(2013)。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裕惠(譯)(2000)。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應用(原作者:Martin, G., & Pear, J.)。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傅木龍(2008)。教育新希望—校園禁止體罰之實踐。研習資訊,25(1),9-18。楊欣怡(2006)。進步主義與教育之研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5/55-25.htm/
詹傑森(2008)。國小高年級教師代幣制度運用策略與理念之探討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瑞敏(1988)。從獎賞與懲罰談現代小學教師訓育角色之扮演。傳習,6,
1404-1423。
歐陽鐘仁(譯)(1993)。兒童賞罰心理學(原作者:長島真夫)( 頁62 - 73)。臺北市:
巨流。(原著出版年:1978)
鄭皓文(2012)。國民小學高年級級任教師情緒管理、正向管教及社會支持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鄭嫦玫(2013)。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賴妏甄(2009)。新北市國中導師家長式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戴汝卉(20110)。國中導師人格特質、實用智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
羅文華(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行銷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Bosch, K. (2006). Plann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 five-step process to creating a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Bull, S., & Solity, J.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Principles to practice.
London: Croom Helm.
Cangelosi, J. S. (2000).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4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arson, J. C., & Carson, P. (1984). Any teacher can!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Spring Field: Charles C. Thomas.
Edwards, C. H., & Watts, V. J. (2010). Classroom discipline & management . Milton,
Qld.: John Wiley & Sons.
Emmer, E. T., & Stough, L. M. (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A 162 critical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2), 103-112.
Emmer, E. T., Evertson, C. M., & Anderson, L. M. (1980).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chool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0(3), 219-231.
Evertson ,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 Worsham M. E. (1994).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Evans,W. H., Evans, S. S., & Schmid, R. E. (1989). Behavior an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rry, W., Rosemary, W., Karen, R., & Amanda, B. (2012). Managing your
classroom for success. Science & Children, 49(9), 60-64.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olving problems. Boston: Allyn & Bacon.
Kazdin, A. (1994). Interventions for aggressive and antisocial children.
In L. D. Eron, J. H. Gentry, & P. Schlegel (Eds.), Reason to hope: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on violence and youth, 341-38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artin, G., & Pear, J. (1996). Behavior modification: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cott,Carolyn (2003).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 proactive intervention for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Jan 5, 201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ehd.umn.edu/ceed/publications/tipsheets/preschoolbehavior/posrein.pdf
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 5-14.
Smith, C., & Laslett, R. (1993).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A teacher''s
guide. London: Routledge.
Simpson, A., & Weiner, E. (2000).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2010). Educational Psychoiogy.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ugai, G., & Horner, R. H. (2002).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 practice: 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 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4,23-50
Weinstein, C. S. (2007). Middle and secondary classroom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3th ed.). Boston: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