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 中文專書 司馬遷,1991,《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朗咸平,2011,《朗咸平說: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這麼無奈》,北京:東方出版社。 韓進廉,2001,《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蔡錦昌,2005,〈社會學所學為何?〉,137-174,收錄於蔡錦昌,《涂爾幹社會學方法論正義》,台北:唐山。 余英時,黃進興,王汎森等 著,2013,《思想史1》,台北:聯經。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書局。 —2013,《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台北:遠流 —2013,《深遂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伊德以及大眾的反叛》,台北:遠流。 —2008,《邁向修養社會學》,台北:三民。 —2005,《現代人的天命》,台北:群學。 中文譯本 《聖經》,2010。香港: 漢語聖經協會。 Audi, Robert 主編,2002,林正弘 等,審訂《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Bauman, Zygmunt 著,2002,楊渝東、史建華 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 —1992,楚東平譯,《自由》,台北:桂冠。 —2002,范祥濤譯,《個體化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Berger, Peter 等 著,1988,曾維宗 譯,《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 Benjamin, Walter 著,2009,李士勛、徐小青 譯,《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台北:允晨文化。 —2009,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社。 Baudrillard, Jean 著,2008,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1,張新木譯,《論誘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eck, Ulrich 著,2003,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2005,蘇峰山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 Beck, Ulrich,Beck-Gernsheim, Elizabeth 著,2011,李榮山、范環、張惠強譯,《個體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amus, Albert 著,1998,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論荒謬》,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Durkheim,Emile 著,2013,馮韻文譯,《自殺論》,台北:五南。 De Certeau, Michel 著,2008,林心如譯,《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台北:桂冠。 Dumont, Louis 著,2003,黃柏棋譯,《個人主義論集》,台北:聯經。 Dilthey, Wilhelm 著,2011,艾彥譯,《歷史中的意義》,南京:譯林出版社。 Elias, Norbert 著,2008,翟三江、陸興華譯,《個體的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鄭義愷譯,《什麼是社會學?》,台北:群學。 -,1998,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Evans, Dylan 著,2009,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 Freud,Sigmund 著,2003,雄凱莉譯,《論文明》,台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 Foucault, Michel 著,2009,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ay, Peter 著,2009,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台北:立緒。 Giddens, Anthony 著,2005,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Goffman, Erving 著,1992,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Horney, Karen 著,2011,馮川譯,《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南京:譯林出版社。 Marcuse, Herbert 著,2004,劉繼 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Highmore, Ben 著,2009,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Jullien, François 著,2006,卓立 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 Klima,Ivan 著,2002,景黎明、景凱旋譯,《我快樂的早晨》,台北:時報出版。 -,2003,景黎明,景凱旋譯,《布拉格精神》,台北:時報出版。 Kafka, Franz 著,1994,李魁賢譯,《審判》,台北:桂冠。 Krishnamurti 著,2006,胡洲賢譯,《最初與最後的自由》,台北:立緒。 Kundera, Milan著,2004,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 Lyotard, Jean-François著,2012,車槿山 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五南。 Lukács, Georg 著,1988,王玖興等譯,《理性的毀滅》,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Luhmann, Niklas 著,2005,魯貴顯譯,《對現代的觀察》,台北:左岸。 May,Rollo 著,2004,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 Marx&Engels 著,200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編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Neuman,W.Lawrence 著,2002,王佳煌譯,《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Nietzsche, Friedrich 著,2007,錢春綺 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海:三聯書店。 -2009,楊恆達譯,《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靈的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周國平譯,《尼采讀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3,林茄 譯,劉小楓 主編,《重估一切價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Osho 著,2010,Bhakti 譯,《情緒-Emotional Wellness》,台北:城邦出版社。 Ritzer, George ; Goodman, Douglas 著,2004,柯朝欽、鄭祖邦 譯,《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trauss, Leo 著,2005,彭剛譯,《自然權利與歷史》,台北:左岸。 Simmel, Georg 著,2002,林榮遠譯,《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 2007,陳戎女、耿開君、文聘元譯,《貨幣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0,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Svendsen, Lars 著,2010,范晶晶譯,《無聊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Boredo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chmitt, Carl 著, 2004,劉宗坤 等譯,《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姚朝森 譯,《政治的概念》,台北:聯經。 Tönnies, Ferdinand 著,2010,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ittgenstein, Ludwig 著,尚志英譯,1995,《哲學研究》,台北:桂冠。 Weber, Max 著,1993,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 1996,《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張漢裕譯,台北:協志工業。 —2004,康樂、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Zuckert, Catherine & Zuckert, Michael 著,2006,宋菲菲 譯,《施特勞斯的真相-政治哲學與美國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外文書目 Bauman, Zygmunt, 2005, “Liquid Life”, UK:Polity press —1995,“Life in Fragments-essays in postmodern Morality“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by Steven Randal,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n G. Blazer, 2005,”The Age of Melancholy-Major depression and its social origins”, London: Routledge Kafka, Franz, 2005, the Castle. London: Vintage. -,2005, Metamorphosis and Other Stories. London: Vintage. Kant, Immanuel, “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by N.K.Smith, 1929, London: McMillan Co. Lefebvre, Henri, 1971,”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New York: Harper&Row Publis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