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以仁(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江文聖(2003)。本土精神病患照顧倫理的現象學探討。本土心理學研究,19,
65-108。
伍韋韋(200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向芳宜(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朱瀅茹(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面臨親子教養困擾之求助歷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台中。邱碧珍(2009)。台灣新移民女性認同歷程之研究—以原生國為越南籍婚姻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李政璋(2008)。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其國中少年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以南區後備指揮部志願役軍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吳就君(2001)。人在家庭。台北市:張老師。
吳錦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欣璇(2009)。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一種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吳美玲(2002)。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孟真(2000)。「理情U 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淑美(2009)。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狀況及親子衝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月霞(2007)。從「外籍配偶」談「新台灣之子」學校生活適應~以富台國小為例。桃園縣中壢市富台國民小學四十週年校慶特刊。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林振隆(2005)。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林麗芬(2004)。已婚國小女教師家庭壓力,家庭氣氛與其生育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91-112。候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淑卿(2003)。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高傳正(2004)。越南籍外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徐雅玲(2007)。女姓越南籍配偶對智能障礙丈夫態度之轉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徐瑞霙(2006)。外籍新娘子女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徐如美(2005)。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光安(2009)。澎胡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陳向明(2007)。社會學科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嘉玉(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系、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秋華(2004)。台中縣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台醫護技術大學,南投市。
陳聖源(2006)。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怡婷(2009)。新移民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富美(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陳秀華(2006)。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莊麗玉(2005)。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澤銘(2005)。社會邊緣青少年使用即時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台北市。張曉萍(2004)。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鐘文(2008)。國小資優生的親子互動關系與手足互動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莉莉(2008)。跨越挑戰與殘缺共舞!以五位新加坡青年的故事敘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黃倫芬(2004)。親子關係一級棒。馬來西亞: 教總出版。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馮涵棣(2007)。越南女性教養幼兒的文化概念。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主編,2007 全球化移民現象與教育回應-台、日國際經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3-115)。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彭卿雲(2008)。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楊佳穎(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楊琇雯(2009)。外籍配偶母職經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慧貞(2005)。越南籍女性配偶家庭親子互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楊騏嘉(200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詹翔霖(2011)。如何協助不同文化孩子了解自我,肯定自我。高雄市忠孝國中教師研習會。Yahoo 部落格2011,05,10
榮彩君(2006)。青少年社會化關係、自我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跨國婚配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劉美雲(2010)。母親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劉泰一(2007)。金門地區受保護管束少年家庭之親子關係與情緒調整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劉英國(2005)。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家庭學習的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雅婷(2007)。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賴麗珍(2006)。外籍新娘配偶的父職角色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戴如玎(2005)。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薛承泰(2007)。近十年台灣家庭變遷—新移民與新台灣之子現象。取自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社會(析)096-006號,中華民國96年2月5日。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育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羅雅莉(2006)。新移民家庭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鐘斯嘉(2000)。鐘斯嘉談生活智慧。臺北市:希代出版。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察覺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縣。蘇慧玲(2006)。東南亞籍母親教育價值觀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嚴智宏(2005)。東南亞文化與社會。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79-116。
外文部分
Baumrind, D. (1971).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a of preschool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48.
Bigner, J. J. (1989).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NY: Macmillan.
Becker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 Eds. ).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Rusell Saga.
Chilman(1966).C.,Crowing up poor.Washington D.C.:Welfare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No.13.
Elder,G.H. (1962), Structru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Freud,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ses. London:Hogarth.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1967). 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 119-125.
Hurlock, E.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N.Y.:McGraw-Hill.
Maccoby & Martin(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 39-49
Merriam,S.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Thousand Oaks,CA:Jossey Base.
Piaget, J., & Inhelder, B. (1970),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Skinner B. F. (1989), Recent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Behavior. publ.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William, W.C. (1958),The PAIS test: A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87-495
Wulfsohn, S. (2000)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first grade: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 positive mothering, and positive fathering. Madison,WI: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