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芳敏(2007)。中原大學學生的全人教育目標知覺、校園參與經驗與學習成果的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中原大學(2011a)。認識中原。檢索日期:2013年4月8日,取自:http://ann.cycu.edu.tw/kcy/index.jsp
中原大學(2011b)。全人標竿獎設置辦法。檢索日期:2013年4月9日,取自:
http://fm.cycu.edu.tw/main_h_02A.html?type=A
中原大學(2011c)。全人標竿獎得獎同學感言。檢索日期:2013年4月10日,
取自:http://enews.cycu.edu.tw/Paper2/Paper.srv?cmd=detailPaper&sn=3778
中原大學(2011d)。第二屆中原藝術季。檢索日期:2013年4月11日,取自:
http://artsf.cycu.edu.tw/2012/about.html
中原大學(2011e)。第三屆中原藝術季。檢索日期:2013年5月1日,取自:
http://artsf.cycu.edu.tw/about.html
中原大學(2011f)。傑出校友獎。檢索日期:2013年5月1日,取自:
http://www.cycu.edu.tw/extra.html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7)。課程資訊。檢索日期:2013年4月8日,取自:
http://cge.cycu.edu.tw/
方永泉(1996)。「從當代西方宗教教育理論看我國宗教教育的可能性」,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所舉辦之系列專題講演。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王晃三(1991)。中原大學教育理念的制訂、內涵與實踐。載於林治平主編:中國基督教大學
論文集(頁150-175)。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王珉(2000)。田立克。臺北:生智文化。
王千倖(2011)。失落的一角:宗教教育。教育研究月刊,212,85。田培林(1976)。教育與文化。臺北:五南。
甘麗華(2010a)。活出真我的生命-生命教育概論(二)。新北市:高立圖書。
甘麗華(2010b)。進入豐盛的生命-生命教育(一)。新北市:高立圖書。
台灣生命教育學會(2007)。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13年3月29日,取自:http://www.tlea.org.tw/index.php
台灣立報(2012)。解決教育問題 學者推全人發展。檢索日期:2013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0505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德耀(1995)。基督教大學教育的使命。載於周聯華等著:基督教大學的角色與任務(頁51-55)。臺北:雅歌出版社。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學富文化。
吳庶深(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吳梓明(1991)。宗教教育與民主。神學與生活,13(14),17。吳梓明(2003)。現代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輔仁宗教研究,8,4。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
沈清松(2005)。大腦、情感與情意發展。哲學與文化,32(10),119-135。何福田(2006)。推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3-8)。臺北:心理出版社。
何文男(2008)。生命與信仰:生命教育社會學取向。臺北:華騰文化。
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原作者:索科羅斯基。)臺北:心靈工坊。
李世榮(2012)。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福音研究所蒙召教師教學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李靜萍(2012)。四位大學生生死觀之研究─以生命教育五面向為脈絡的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李麗君、高熏芳(2013)。大學生對新生定向輔導課程期望與實際感受之探究─以淡江大學為例。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編:輔仁大學第六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學生自主與跨界學習能力之培養論文集(頁109-124)。新北市:輔仁大學。
宋紅霞(2002)。紐曼的大學理想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中國陝西省。
車文博(2003)。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林聰敏(1991)。以德國大學的發展為例省思今日基督教大學之理念。載於林治平主編:中國
基督教大學論文集(頁55-65)。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林治平(1996)。中原大學實施全人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9-393)。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林治平(2000)。QQQQ的人生─全人理念與現代化。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林治平(2001)。找人─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載於林治平主編: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一)──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頁54-102)。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林治平(2004)。找人─全人的思考與落實。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林姿瑩(2005)。藝術教育於全人教育的實踐。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頁145-165)。臺北:心理。
林梅琴(2009)。大學入門課程實施與學習獲益關係之研究。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主編:輔仁大學第二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全方位教育的省思論文集(頁5-38)。
新北市:輔仁大學。
周聯華(1995)。教會大學的目的與理想。載於周聯華等著:基督教大學的角色與任務(頁
88-93)。臺北:雅歌出版社。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臺北:時報。
胡淑琴(1995)。依納爵靈修精神中的使命意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佳毓、陳君綺(譯)(2001)。英國全人教育:靈性發展所扮演的角色(John M. Hull講稿)。
載於林治平主編: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頁
135-156)。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侯永琪(2005)。美國耶穌會大學的發展與未來。臺北:五南。
唐守謙(1995)。基督教與中國教育。載於周聯華等著:基督教大學的角色與任務(頁20- 33)。臺北:雅歌出版社。
徐德修(1999)。「基督思想與人生」課程之規劃、執行與檢討。通識教育,6(4),49-67。徐敏雄(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4)。臺北:寰宇。
孫效智(2004)。高中生命教育選修課課程規劃理念與展望。載於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高中「生死關懷」新設課程教學研討會手冊(頁109-114),彰化市。
許維素(1995)。現象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訪談分析歷程。諮商與輔導,120,11-14。莊文生(2003)。基督教大學教育理念之探討---以中原大學為例。新使者雜誌,76,9-11。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言)。臺北:寰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建榮、黃隆民(2004)。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宗教與學校教育分際」現況的評析。臺中師院學報,18(1),41-60。陳全成(2008)。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婚姻與家庭觀—以夫妻關係及家庭的永恆探討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德光(2010)。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臺北:幼獅文化。
陳峰津(2011)。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臺北:五南。
梁福鎮(2002)。宗教教育學內涵探究。教育科學期刊,1(2),77-98。梁崇民(2013)。自主與跨界學習的機會與挑戰─以全英語教學的通識課程為例。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編:輔仁大學第六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學生自主與跨界學習能力之培養論文集(頁15-34)。新北市:輔仁大學。
張光正、呂鴻德(1996)。管理教育典範轉移─全人教育觀點。管理評論,15(1),1-13。張光正(1998)。中原大學教育理念形成、共識與擴散─科技與人文融合之觀點。中原學報,26(4),1-8。
張淑美(2001)。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75)。臺北:寰宇。
張淑美(2004)。開啟生命教育專業的新紀元-「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式成立。學生輔導通訊雙月刊,94,100-104。張丹(2006)。摩門精神的形成(1847-1890年)(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廈門大學,中國福建省廈門市。
張淑美(2006)。早知道早幸福?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與生死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01-202)。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Ron Miller著)。
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主譯)(2007)。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John P. Miller著)。臺北:學富文
化。
張淑美、楊秀宮、劉冠麟、張利中、王慧蘭、陳錫琦、丘愛鈴、李玉嬋、江綺雯(譯)(2009)。
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John P. Miller著)。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瑜晏(2006)。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義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張維麟(譯)(2008)。基督信仰下的大學信念(Arthur F. Holmes著)。臺北:宇宙光全人關
懷機構。
張美鳳、游家政、陳杏枝(2013)。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架構與審查機制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編:輔仁大學第六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學生自主與跨界學習能力之培養論文集(頁219-234)。新北市:輔仁大學。
教育部(2010)。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檢索日期:2013年3月29日,取自:
http://140.111.34.54/plannews_detail.aspx?sn=392&pages=7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檢索日期:2012年7月11日,取自:
http://www.tp.edu.tw/topic/200307/mind_05.html。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 253)。臺北:寰宇。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湯志民(2010)。生命教育:多元智慧觀。載於黃政傑、江惠真主編:人是什麼-生命教育(頁187-210)。高雄:復文。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鈕則誠(2004a)。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鈕則誠(2004b)。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臺北:揚智文化。
鈕則誠(2010)。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臺北:揚智文化。
鈕則誠(2011)。生命教育再思。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課程講義。
彭培剛(譯)(2011)。宗教教育本質的再思(多馬顧邁教授Prof. Thomas Groome著)。宗教教育中心通訊,91,15 - 25。
葉麗君(2000)。塑造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臺北:寰宇。
詹德隆(1999)。宗教大學的特色。載於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編:「教育、學術與社會」
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私立大學的挑戰與展望論文集(頁25-32)。新北市:輔仁
大學。
詹德隆(2001)。臺灣宗教教育的局面。載於詹德隆等著: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頁1-16)。臺北:五南。
楊青(2004)。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楊坤原(2005)。全人教育─現代教育思潮與教學原理的具體展現。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頁73-107)。臺北:心理。
楊德友(譯)(2008)。大學理念重審:與紐曼對話(雅羅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高俐理(譯)(2003)。標竿人生──建造目的導向的人生(華理克Rick Warren著)。臺北:道聲出版社。
鄔昆如(2001)。基督宗教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27-57。鄔昆如(2003)。宗教與人生。臺北:五南。
黎建球(1995)。人生哲學。臺北:三民。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臺北:寰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期刊,26,1-2。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傅朗克Victor E. Frankl
著)。臺北:光啟文化。
劉安之(1999)。私立大學的特色發展。載於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編:「教育、學術與社
會」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私立大學的挑戰與展望論文集(頁55-72)。新北市:
輔仁大學。
劉一蓉、吳昶興(2008)。基督教教育與台灣宗教教育發展的願景。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
刊,15-33。
輔仁大學(2012)。宗旨目標與創學精神。檢索日期:2013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fju.edu.tw/purpose.html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2012a)。課程資訊。檢索日期:2013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hec.fju.edu.tw/home.html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2012b)。專業倫理課程委員會。檢索日期:2013年4月16日,
取自:http://ethics.hec.fju.edu.tw/main.htm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臺北:文景。
歐陽教(1992)。宗教與教育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33-42。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鄧敏(1989)。基督教教育師資訓練。臺北:基督教福音證主協會。
鄧運林(2002)。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2-23)。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貝頎(1997)。從自然法觀點看宗教立法。哲學與文化,24(12),1178-118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人文與社會,1(9),163-196。
蔡淑敏(2001)。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終身教育理念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鄭石岩(2002)。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國父紀念館主編:回饋,十月號,2-8。
聯合聖經公會編(1995)。聖經(和合本,詹姆斯王欽定版)。香港:聖經公會。
澳洲生命教育中心(2010)。我們的歷史。檢索日期:2012年9月11日,取自:
http://www.lifeeducation.org.au/history。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33-136)。臺北:寰宇。
錢滿素(2001)。美國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檀傳寶(2009)。論人生信仰的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中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3,73-76。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鍾蔚玲(2013)。以合作學習教學法用於人生哲學課程之初探。載於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主編:「輔仁大學第六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學生自主與跨界學習能力之培養論文集(頁125-138)。新北市:輔仁大學。
蕭清芬(1995)。論基督教大學之本質與其在臺灣之任務。載於周聯華等著:基督教大學的角色與任務(頁34- 44)。臺北:雅歌出版社。
顏孝伃(2008)。淺談宗教教育與道德的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72。檢索日期:2012年9月22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72/index.htm
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出版之書目與教會官方網站及BYU網站資料
戈登興格萊(1992)。為什麼要有這些聖殿?聖徒之聲,1992年6月,3-8。
戈登興格萊(1997)。受靈啟發的思想。聖徒之聲,1997年8月,5。
戈登興格萊(1998)。傳道的力量。聖徒之聲,1998年11月,6。
戈登興格萊(1999a)。人生的義務。利阿賀拿,1999年5月,3-7。
戈登興格萊(1999b)。追求卓越。利阿賀拿,1999年9月,3-8。
多馬孟孫(2011)。神聖聖殿-世人的明燈。利阿賀拿,2011年5月,90-94。
多馬孟孫(2013)。服從帶來祝福。利阿賀拿,2013年5月,89-92。
安恩迪博(2012)。我知道,我奉行,我愛福音。利阿賀拿,2012年11月,10-12。
百翰楊大學(2011a)。使命宣言及教育目標。檢索日期:2013年4月11日,取自:http://aims.byu.edu/p/missionstatement
百翰楊大學(2011b)。為何成立宗教教育部門。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
取自:http://religion.byu.edu/deans-office
百翰楊大學(2011c)。宗教教育課程。檢索日期:2013年4月16日,取自:
http://is.byu.edu/site/courses/description.cfm?title=SFL-223-200
http://is.byu.edu/site/courses/description.cfm?title=SFL-224-200
http://is.byu.edu/site/courses/description.cfm?title=RELC-234-200
百翰楊大學(2011d)。校園教育週活動。檢索日期:2013年4月20日,取自:
http://ce.byu.edu/edweek/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79)。百翰楊演講集。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85)。聖詩選輯。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96)。家人家庭晚會課本。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
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97)。總會會長的教訓:百翰‧楊。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98)。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 F‧斯密。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
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1999)。教導,沒有更偉大的召喚。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
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0)。豐滿時代的教會歷史。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
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1)。家庭生產及儲藏之要義。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
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2)。永恆婚姻學生用本(宗教課程234及235)。臺北:耶穌基
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3)。總會會長的教訓:禧伯‧郭。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4a)。忠於信仰。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4b)。總會會長的教訓:大衛奧‧麥基。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
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5a)。傳道服務指南---宣講我的福音。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
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5b)。總會會長的教訓:賓塞‧甘。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
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a)。經文指南。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b)。信條。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c)。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
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d)。摩爾門經。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e)。教義和聖約。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7f)。無價珍珠。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9)。福音原則。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0)。指導手冊第二冊:管理教會。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1)。我國度中的女兒:慈助會的歷史與事工。臺北:耶穌基督後
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2a)。2011年度統計報告。利阿賀拿,2012年5月,30。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2b)。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檢索日期: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lds.org.tw/index.php/church-schools。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2c)。總會會長的教訓:朗卓‧舒。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
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2d)。福音教導與學習: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教師和領袖手冊。
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灣服務中心(2012)。關於教會。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取自:http://www.lds.org.tw/index.php/about-church。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3a)。2012年度統計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lds.org/general-conference/2013/04/statistical-report-2012?lang=eng&clang=cmn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13b)。教會新聞。檢索日期:2013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lds.org.tw/index.php/news/local-church-news/392-byuh
泰福彭蓀(1989)。我們的傳道事工。聖徒之聲,1989年7月,27。
陶德克里斯多(2008)。來到錫安。利阿賀拿,2008年11月,37-40。
培道潘(2011)。由聖靈帶領。利阿賀拿,2011年5月,30-33。
雅各陶美芝(1981)。耶穌是基督。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雅各傅士德(1999)。家庭的神聖性。利阿賀拿,1999年12月,2。
達林鄔克斯(2009)。學習與後期聖徒。利阿賀拿,2009年4月,26-31。
嘉蘭黎(1981)。奇妙又奇妙的事。臺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臺北發行中心。
羅拔海爾斯(2010)。我們對神的職責:父母與領袖對新生一代所負的的使命。利阿賀拿,2010年5月,95-98。
羅素培勒(2011)。名字的重要。利阿賀拿,2011年11月,79-82。
參、西文部分
Bryan,W.,&Brian,K.(1998).The Lord’s University:Freedom and Authority at BYU.Salt Lake City:Signature Books.
Eyring,H.B.(2002). Education for Real Life. Ensign,Oct.2002,18-19.
Flake,J.A.(1987).Secular Education as a Doctrine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Studies in The Mormon Educational Ethos.(Doctoral dissertation,West Virginia University,1987)
Giorgi, A.(1997).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y research.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8(2), 235-260.
Hull, J. M.(2001):談二十一世紀的全人教育。載於林治平主編:中原大學宗教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一)──全人理念與生命教育(頁17-38)。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Randall,E.V.(2003). Educating For Etern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 Catholic Education: A Journal of Inquiry and Practice,6(4),438-456.
Strauss & Corbin(1990) Basic of Qualitation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 techniques. Thous &s Oaks, CA: Sage.
Thomas,D.L.(1992).Family:Family Life.Ed.Daniel H.Ludlow:in Encyclopedia of Mormonism.(487-488).New York: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