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正雯(2005)。角色扮演於電腦教學遊戲之研究-以五上社會科台灣的自然環境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方聖文(1995)。情境式教學遊戲軟體之劇本企劃與程式發展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思涵(2013)。數位遊戲式學習對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秋錳(200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王敏如(2004)。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與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詩涵(2015)。國中特教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融入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王誌毅(2004)。國民中學實施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問題。師說,180, 7-10。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18-24。王麗容(1999)。當前校園性騷擾和性侵害本質探討:一個質化研究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7-62。丘華殷(2007)。結合網路多媒體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文揚(2006)。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何政光、戴文珠(2009)。以情境式教學提升護生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馬偕學報,7,21-47。何素華、黃德州(2009)。直接教學模式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性騷擾防治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19-48。何雅惠(2011)。融入問題解決之數位遊戲教學對不同自我效能及性別的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麗玉(2004)。兩性教育方案班級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余碧雲(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性知識、性態度與性別平等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天貴(2007)。建置一個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以促進能源教育之學習動機及自我覺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吳玉釵(1996)。國小學童性騷擾經驗之探討。訓育研究,35(2),33-41。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長翰(2016)。民和大冒險數位遊戲學習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吳就君(1998)。國小學童防範性侵害自我保護教育課程設計。學生轉導通訊,57,146-56。
吳麗琴(2015)國小高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呂尚懌(2006)。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呂寶靜(1994)。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131-158。宋美琳(2014)。繪本教學活動提升六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意識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之敏(2009)。以讀物為媒材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欣怡(2013)。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對校園同儕性騷擾因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李豐展(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汪淑娟、陳心怡、許韵婕、謝明鴻、李淑杏、陳家玉(2009)。大學生性騷擾認知與性別刻版印象之性別差異。台灣性學學刊,1,67-80。
周君芳(201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周麗玉(2001)。兩性平等教育的具體策略。師友月刊,(414),4-9。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06月23日)。
林大巧、劉明德(2001)。兩性問題。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玉玫(2002)。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林依潔(201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高職特教班原住民學生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與自我保護課程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宜慧(2012)。動手做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結合動手做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三種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水的三態變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美娟、莊志洋(1993)。輔助學習電玩之可行性探討。中等教育,44(6),46-51。
林家賢(2012)。情境冒險遊戲平台製作與應用之研究-以防災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林素珠(2015)。運用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素華(2007)。情境學習對北部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淑芳(2002)。躍動的生命─國小四年級性侵害防治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蓉儀(2016)。國民小學實施「性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以小熊國小為例。教育行政論壇,8(2),24-25。林霈岑(2007)。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侯坤成(2010)。國中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願之探討--以臺南市國中教師推動電子互動白板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凃佳豪(2012)。動機理論融入悅趣化數位學習對國小學生防災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施妮均(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柯俊吉(201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洪慧美(2011)。幼兒園教師透過圖畫故事書教學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一個中、大混齡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紀媛(2012)。性別平等繪本融入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晏涵文、劉潔心、李思賢、馮嘉玉(2009)。台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5(2),65-80。
晏涵文、蘇鈺婷、李佳容(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7(2),1-22。
翁宜玲(2013)。賽德克巴萊數位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馬嘉穗(2008)。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高鳳仙(2005)。性暴力防治法規。臺北市:新學林。
張玉芬(2002)。性別平等成長團體對國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志明(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 --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玨(1998)。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4。
張益睿(2006)。國小特教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錦麗(1999)。性騷擾對被害人之傷害及防治之道。社區發展季刊,86,216-225。
教育部(2008)。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教育課程教師手冊。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2/m2_05_03_01?sid=63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修訂說明。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5)。校園性侵或性騷擾性別統計。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A95D1021CCA80AE
莊明貞(2000)。國民小學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彙編。台北:教育部。
許雪芳(2003)。性別平等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性別角色態度及兩性相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陳文娟(2008)。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性騷擾議題之知覺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秀萍(2006)。以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盈秀(2009)。台中縣某國中學生性別平等認知和性騷擾知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若璋(1995)。性傷害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2),69-92。
陳若璋(2000)。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耿芳(2011)。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幼稚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淑芬(2000)。青少年同儕性騷擾:影響性騷擾界定、態度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陳皎眉(1999)。檢視校園性騷擾事件與輔導策略之研究。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大學。
陳嗣文(2014)。防災教育遊戲之研究與創作-以火災逃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陳曉屏(2015)。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彭心儀(2012)。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彭秀玲、黃囇莉(2017)。師生戀變奏曲?—女大學生師生性騷擾之經驗歷程。教育心理學報,48(3),427-448。彭秀玲、黃囇莉、李仁豪(2015)。性騷擾經驗與憂鬱之關係—創傷反應作為中介因子及性別為調節變項。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4,105-132。曾繁碩(2005)。電腦遊戲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游美惠、蕭昭君(2003)。建構校園師生性騷擾案件處理的實務知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6-42。
游彩勤(2000)。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湯梓辰(2015)。以情境學習理論建構華語虛擬社群之溝通歷程發展及其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明娟(2001)。性別平等教育在班級中落實可行做法之探討。輔導通訊,67,40-43。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英(2002)。台北市某國中性騷擾防治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富源(1995)。工作場所性騷擾與其預防之研究。師說,82,28-36。黃富源(1997)。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學生輔導,48,26-37。黃智瑜(2011)。應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多元家庭型態」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瓊慧(2011)。一位國小教師實踐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楊巧玲(2017)。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有多重大?從空無課程到正式課程。教育脈動,9,13-21。
楊佩真(2011)。情境式遊戲學習應用在國小學童加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景盛(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人體內分泌系統之效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葉炳成(2004)。性侵害防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性侵害防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劉宜(2000)。小學『反性騷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劉承翰(2009)。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課程效益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俊麟(1996)。情色法檔案。臺北市:書泉出版社。
潘琳蓉(2010)。Web 2.0時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交友時性騷擾議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潘慧婷(2010)。身體搜查線-國小中年級身體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2),48-55。蔡瑞真(2006)。資訊融入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鄭泊欣(2011)。性騷擾防治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百齡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月刊,48,56-57。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五南。
謝庭育(2010)。e時代教師的e教學與e分享─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簡安茹(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8。
嚴惠君(2006)。國中實施「性騷擾防治課程」成效之研究----以彰化縣福興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8, 32-41.
Chen, C. H., Wang, K. C., & Lin, Y. H. (2015). The Comparison of Solitary and Collaborative Modes of Game-based Learning on Students' Science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8(2), 237-248.
Chin, J. C., & Tsuei, M. (2014). A Multi-modal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Chronic Illness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4), 366-378.
Duerr, J. L. (1990). Child abuse prevention:ideology, theory, and social policy (sexual abu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bstract from:Silver Platter File:DAO Item:AAC9103674.
Dziech, B. W. (1985). Indiana University Women Affairs Office develops sex education package. Behavior Today Newsletter, July 15, 5-7.
Eseryel, D., Law, V., Ifenthaler, D., Ge, X., & Miller, R. (201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in game-bas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1), 42-53.
Fineran, S., & Bennett, L. (1999). Gender and power issues of peer sexual harassment among teenage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4(6), 626-641.
Fitzgerald, L. F., Shullman, S., Bailey, N., Richards, M., Swecker, J., Gold, A. et al. (1988). The incidence and dimens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c and workpl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152-175.
Foulis, D., & McCabe, M. P. (1997). Sexual harassment: Factors affecting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Sex Roles, 37, (9/10), 773-798.
Friedman, J., Boumil, M. M., & Taylor, B. E. (1992). Sexual harassment: What it is, what it isn’t, what it does to you,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Health Communications.
Giuffre, P. A., & Williams, C. L. (1994). Boundary lines: Labeling sexual harassment in restaurants. Gender and Society, 8(3), 378-401.
Goldstein, S. E., Malanchuk, O., Davis‐Kean, P. E., & Eccles, J. S. (2007). Risk factors of sexual harassment by peer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7(2), 285-300.
Gruber, J. E(1992). A typology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xual harass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1990s. Sex Roles, 26(11), 447-464.
Gruber, J. E., & Fineran, S.(2007). The impact of bullying and sexual harassment o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girls.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3(6), 627-643.
Gurung, A., Priyadarshini, S., & Margaret, E. (2016). Knowledge of Sexual Harassment amo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Udupi district. Nitte University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6(2) , 6-9.
Holmes, W. (2011). 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to support struggling readers at hom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6(1), 5-19.
Hwang, G. J., Sung, H. Y., Hung, C. M., Huang, I., & Tsai, C. C. (2012).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0(4), 623-638.
Klein, S. 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701 West 40th Street, Suite 275, Baltimore, MD 21211.
Ku, O., Chen, S. Y., Wu, D. H., Lao, A. C., & Chan, T. W. (2014). The Effects of Game-Based Learning on Mathematical Confidence and Performance: High Ability vs. Low Abil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3), 65-78.
Liu, M., Rosenblum, J. A., Horton, L., & Kang, J. (2014). Designing science learning with game-based approache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31(1-2), 84-102.
MacKinnon, C.A.(1979).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A case of sex discrimina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thrani, A., Christian, S., & Ponder-Sutton, A. (2016). PlayIT: Game Based Learning Approach for Teaching Programming Concep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9(2), 5-17.
Pellegrini, A. D. (200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aggress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hrough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2), 119-133.
Roscoe, B., Strouse, J. S., & Goodwin, M. P. (1994). Sexual harassment: Early adolescents' self-reports of experiences and acceptance. Adolescence, 29(115), 515.
Schrank, L. W., & Hoke, S. (1998). Raising Sexually Healthy Children. Sexual Development,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 Self Esteem for Children under Seven. Learning Seed, 330 Telser Road, Lake Zurich, IL 60047.
Stein, N. D., Marshall, N. L., & Tropp, L. R. (1993). Secrets in public: Sexual harassment in our schools.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Wellesley College.
Strauss, S. (1993). 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Schools. Students Are Taking Legal Action, and Administrators Are Having to Confront Ugly Facts.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68(3), 28-31.
Thomas. A. M., & Kitzinger, C. (1997). Sexual harassment: Contemporary feminist perspectiv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Timmerman, G. (2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girls' and boys' experiences of unwanted sexual behaviour in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91-306.
Wang, H. S., Tsai, S. N., & Hung, H. J. (2011). The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learning in game-based learning. 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1(8) , 8-14.
Wu, T. T., & Huang, Y. M. (2017). A Mobile Game-Based English Vocabulary Practice System Based on Portfolio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2), 265-277.
Yang, J. C., Lin, Y. L., & Liu, Y. C. (2016). Effects of locus of control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energy knowledge in gam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