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98)。社會心理學。 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孔秀麗(2009)。國小學童對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王文娟(2011)。智能障礙者雙老家庭壓力負荷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9(2),96-110。王南凱、吳岱穎、鄒國蘇、黃宜靜、郭冠良、吳逸帆、陳建志(2013)。淺談自閉症類群障礙。北市醫學雜誌,10(3),173-181。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王國羽(2003a)。中老年身心障礙者安置轉銜機制規劃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王國羽(2003b)。居住在機構之成年智障者健康與疾病型態分析:性別與年齡之考量。台大社工學刊,8,91-128 。
王淑惠(201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策略。雲嘉特教,18,28-34。
王曉辰、李清、高翔、鄭日昌(2008)。小學生同伴接納、教師接納、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2(10),749-754。
王譯慶、鄭麗媛(2010)。智能障礙生與普通生投擲動作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235-241。
王馨佾、崔夢萍(2014)。多媒體教材與觸控螢幕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語文
學習之影響。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9,17-38。
台灣WiKi(2013)。生活自理能力。201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twwiki.com/wiki/%E7%94%9F%E6%B4%BB%E8%87%AA%E7%90%86%E8%83%BD%E5%8A%9B
白佳民(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吳明隆(2012)。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更新三版)。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吳善揮(2015)。漫畫融入國中讀寫障礙學生的中文寫作學習之探究。雲嘉特教期刊,21,53-66。吳聰賢(1993)。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何宏蘭(2016)。發揮資源室優勢,多措並舉,有效上好隨班就讀學生的數學課。
學週刊, 2016,01,139-139。
呂家綺、郭育菁(2009)。自閉症嬰幼兒早期篩檢與診斷指標之比較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7(1),19-32。李文良(2015)。金門教育心願景。金門教育電子報,23。取自
http://kmiag.tw/ok09.php
李永昌(1990)。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安世(2006)。漢字部件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寫字困難兒童抄寫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怡靜(2013)。淺談資源班書寫障礙學生教學與個案實例分享。國小特殊教育,55,55-64。李明洋(2000)。從回歸主流檢視國內特殊教育制度。小李的特教資訊站。取自http://leespeedu.blogspot.tw/2000/03/blog-post.html
李亭儀、羅鈞令(2010)。自閉症孩童母親不確定感之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8(1),29-39。
李政賢(譯)(2009)。社會心理學。J. C. Richard & N. T. Rhiannon 原著。臺北市:五南。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文笙。
李瑩玓(2000)。國小寫字困難學童與普通學童寫字相關認知能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瑩玓(2004)。寫字困難學生寫字特徵之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49(2),43-64。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林千惠(2001)。重視國小學童的書寫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1,30-35。林月仙(2001)。國小高年級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之學習與人際互動行為及相關支持之研究。載於吳裕益(主編),特殊教育教學與研究,1-3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姉瑤(2009)。台中縣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芳如(2006)。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28。
林金定、蔡豔清、嚴嘉楓、吳佳玲、羅元婷、張書菱(2004)。健康促進: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健康管理新策略。身心障礙研究,2(1),1-13。
林春嬿(2010)。台中縣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學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林素貞(1998)。國小一年級讀寫障礙學生字詞學習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85-202。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林暘甄(2012)。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提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豐城、蘇再添(1991)。國小學生對智能不足接納態度之研究。臺灣省第一屆
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小教育組)。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邱紹春(2006)。重度心智障礙學生的輔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0612,111-120。
邱嘉琳(2007)。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金門縣特教資源中心(2015)。辦理執行策略規劃。金門縣特教資源中心網站。取自http://www.se.km.edu.tw/member_method.htm
侯玉波(2013)。社會心理學(第三版)。 北京市:北京大學。
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洪雅惠(2013)。資優讀寫障礙生特質與輔導策略。資優教育季刊,129,1-7。洪儷瑜、涂春仁(1996)。Coie & Dodge 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測驗年刊,43,103-114。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3)。(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香港:合記經銷。
胡永崇(2000)。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
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
胡蓉、嚴嘉楓、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兒童主要照顧者壓力來源對其心理健康之影響。身心障礙研究,6(3),211-221。香港教育局(2014)。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香港。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徐錫穎(200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正芬(1987)。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語文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9-66。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英鵬(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身心障礙資源班經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上)。屏師特殊教育,7,17-23。張健群(2007)。我國教育權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7。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7/67-23.htm
張蓓莉(1989)。創造無障礙的學習環境-簡介資源教室方案的理念。教與愛,
28,9-12。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辦法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5年7月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1&KeyWordHL=
莊明勳(2007)。高雄市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莊臆鈴(2012)。普通班學生同儕教導對增進國小智障學生生活技能暨同儕接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社會心理學。E. R. Smith & D. M. Mackie 原著(1996)。臺北市:桂冠圖書。
許又文、陳正專、黃清雲(2010)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2),41-48。
許珠芬、王明泉(2014)。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教學之探討。雲嘉特教期刊,20,28-36。許琬娸、謝懷毅、許哲瀚(2014)。生活型態與休閒態度之探討。文大商管學報,19(2),27-52。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12 版)。臺北市:精華。
陳玉祥(2007)。高雄縣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建廷(2014)。國小普通班實施聽覺障礙兒童同儕接納課程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維錡(200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慧茹(2010)。台中縣國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陳燕燕、洪榮照(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9,57-86。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安邦(譯)(199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柏華、洪儷瑜(2007)。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39-62。黃梅貞(2009)。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源河、陳瑋婷(2016)。談融合教育思潮下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3),147-152。
黃翠琴(2005)。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水詠(2015)。關懷弱勢陳福海盼把特教做好。金門日報社,2015年4月21日。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48136&frame=&DepartmentID=13&LanguageType=1
楊坤堂(2003)。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學生:認識與教學(初版)。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萬仁竣(2008)。態度的形成與改變:形成方式與評價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葉振彰(2006)。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趙旼冠、楊憲明(2006)。數學障礙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推理能力與數學解題表現之關係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6,73-97。劉弘仁、丘彥南(2011)。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工作小組報告之一:自閉症類群障礙、溝通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DSM-5草案內容相較於DSM-4之變革。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1(3),17-21。
劉欣靄、劉惠美(2016)。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5,41(1),1-32。
劉國安(2013)。同儕接納課程對ADHD兒童同儕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鈞正(2008)。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鄭永盛(2007)。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鄭國旭(2011)。金門縣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賴孟泉(2011)。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工作小組報告之一:自閉症類群障礙、溝通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DSM-5草案內容相較於DSM-4之變革。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1(3),17-21。
謝明益(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鍾佳娟(2013)。同儕接納課程對亞斯伯格症兒童同儕關係與接納態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羅鈞令、謝雅琳(2009)。自閉症幼兒的日常職能活動參與及表現。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10-24。嚴嘉楓、林金定、羅慶徽(2004)。台灣地區智能障礙福利機構醫療服務提供模式之分析。身心障礙研究,2(1),44-55。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
驗。特殊教育研究季刊,24,39-62。
二、英文部分
Davis, W. E., & Van Emmerik, R. E. A. (1995). An ecological task analysi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 mental retardation: Research question and strategies. In A.Vermeer & W. E. Davis (eds.), Physic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Persons with MentalRretardation ,1-32. Basel: Karger.
De Bildt, A., Serra, M., Luteijn, E., Kraijer, D., Sytema, S., & Minderaa, R. (2005).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49, 317–328.
Evans, S., Axelrod, J., & Sapia, J. (2000). Effective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Advancing the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aradigm.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0(5), 191-194.
Facon, B., Facon-Bollengier, T., & Grubar, J. (2002). Chronological age, receptive
vocabulary, and syntax comprehen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7(2), 91-98.
Fazio, R. H., & Zanna, M. P. (1981). Direct experience and 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4, 161-20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reedman, R.I., & Chassler, D. (2004). Physic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of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cross residential setting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19, 401-408.
Hallahan, P. D., Kauffman, J. M., & Lloyd, W. J. (1999). 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Disbilities(2nd ed.). MA: Allyn and Bacon.
Hanich, L. B., Jordan, N. C., Kaplan, D., & Dick, J. (2001). Performance across different areas of mathematical 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3) , 615-626.
Heiman, T., & Margalit, M. (1998).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social skills among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etting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2(3), 154-163.
Horne, M. D. (1985).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Students: Professional, Peer, and Parent Reac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ones, S. (2009). Accommodations and modific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Handwriting problems and/or dysgraphia. Retrieved form http://www.pediastaff.com/resourcesaccommodations-and-modifications-forstudents-with-handwriting-problems-and-ordysgraphia--november-13-2009
Kilanowski-Press, L., Foote, C., & Rinaldo, V.(2010). Inclusion
classrooms and teachers: 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 43-56.
Kreisman, B. M., & John, A. B. (2010). A case law review of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or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tory, 21(7), 426-440.
Lerner, J. (2000). Learning disability: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Retrieved from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Maslow/motivation.htm
McLeskey, J., & Waldron, N. L. (2011).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Can they be both effec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6(1), 48-57.
Richler J., Bishop S.L., Kleinke J.R., & Lord, C. (2007).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behavior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 37(1), 73-85.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Taft, R. J., & Mason, L. H. (2011). Examining effects of writing interventions highlighting results for students with primary disabilities other tha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2(5), 359-370.
United Nations (1948).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n/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