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訪客IP:44.220.182.19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芳瑾
研究生(外文):Fang-Chin Hu
論文名稱: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 for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施明發施明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Fa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國小高年級學生
外文關鍵詞:self-conceptprosocial behaviorfifth and sixth gra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者以自編之「國民小學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民國100學年度桃園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1052人。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表現屬於中上程度。
二、女生的社會自我優於男生,男生的學業自我優於女生。
三、五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優於六年級學生。
四、雙親家庭學生的自我概念優於單親家庭及其他家庭結構的學生。
五、縣轄市地區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優於一般鄉鎮與偏遠地區學生。
六、女生的利社會行為表現優於男生。
七、自我概念愈良好的學生,愈能展現良好的利社會行為。
本研究最後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 for the 5th and 6th grad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Taoyuan County.”Questionnair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was used to collect 1052 effective samples.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Scheffé posteriori comparisons.
1.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the 5th and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Taoyuan County were in above moderate level.
2. In the aspect of self-concept, females wrer better than males in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self, and the male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s in the dimension of academicals self.
3. The 5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evinced higher self concept than 6th graders.
4. Students with intact family had better self-concept than those came from single-parent family and other family type.
5. Students lived in county-controlled city showed higher self-concep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an those in suburban and remote districts.
6. Females showed higher prosocial behavior than males.
7. The higher the self-concep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the better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wa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y, counseling institution and future study were presented.
論文口試委員審訂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探討………………………….. 11
第二節 利社會行為之理論探討………………………… 30
第三節 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2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 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91
第二節 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現況分析…… 93
第三節 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差異分析…… 99
第四節 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分析……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 131
二、英文………………………………………………… 137
附錄一 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 139
附錄二 專家修正意見表 ……………………………… 149
附錄三 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 … 152
附錄四 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 … 157
一、中文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 E. Slavin)。臺北市:學富。
王文玲(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白玉玲、王雅貞(2006)。兒童發展。臺北市:雙葉。
朱敬先(2004)。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伍至亮(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大學,屏東市。
危芷芬(譯)(2004)。心理學入門(原作者:M. W. Eysenck)。臺北市:洪葉。
危芷芬(譯)(2005)。心理測驗(原作者:A. Anastasi, S. Urbina)。臺北市:雙葉。
吳瑛(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玉梅(2006)。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谷宗芸(2007)。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素卿(譯)(2000)。當代教育心理學(原作者:T. L. Good, J. Brophy)。臺北市:五南。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貞譯(1997)。人格心理學(原作者:E. J. Phares)。臺北市:心理。
林信言(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原作者:J. B. Ashford, C. W. LeCroy, K. L. Lortie)。臺北市:雙葉。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 R. Shaffer)。臺北市:心理。
林杰輝(2009)。國小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胡舜安(2003)。臺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初版)。台北:雙葉。
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邱素梅(2009)。理情行為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9-134。
洪秀梅(2007)。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臺南縣。
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譯)(2006)。教育心理學(原作者:A. Woolfolk)。臺北市:臺灣培生。
施美如(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服務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俞璟瑤(2011年4月22日)。時代百大影響人物 證嚴法師入榜。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2/8/2q9yf.html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臺北市:東華。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原作者:R. M. Liebert, L. L. Liebert)。臺北市:五南。
張慧芝(譯)(2004)。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原作者:D. E. Papalia, S. W. Olds, R. D. Feldman)。臺北市:桂冠。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 R. Shaffer,
K. Kipp)。臺北市:學富。
教育部(2011)。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39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發展心理學(原作者:P. Newman & B. Newman)。臺北市:揚智。
郭靜晃(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臺北市:威仕曼。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市:洪葉。
郭怡汎(2004)。屏東縣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許舒雅(2008)。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郡芳(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幗眉、洪福財(2004)。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玉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彤羚(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淑敏(譯)(2006)。社會人格發展(原作者:D. R. Shaffer)。臺北市:華騰。
陳意玫(2007)。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與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臺北市。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華視新聞(2006年8月22日)。15歲取得雙學位 徐安廬放送愛心。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608/200608220205547.html
黃德祥(199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大峰(2005)。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屏東縣。
黃旭磊(2011年4月21日)。臺灣捐款世界第一 日本將推感恩行程。取自:
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608/200608220205547.html
黃秀惠(2005)。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蕙君(2005)。認知行為取向的讀書治療對促進兒童利社會行為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77-92。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重新(201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心理。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曉美(2010)。自我概念之發展與改變策略,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31-53。檢索自:http://tedf.web.nhcue.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5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蓉靜(2009)。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黎士鳴(譯)(2011)。心理學概要(原作者:B. B. Lahey)。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魏瑞謀(2010)。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羅瑞玉(1997)。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紹平(2010年3月6日)。賣菜阿桑捐款千萬 列富比世善心榜。取自: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38177
羅紹平(2010年5月30日)。均一中小學 嚴長壽辦學:培育自信的人。取自:http://je.boe.ttct.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2050032&Rcg=7

二、英文
Eisenberg, N. (1979).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 128-137.
Eisenberg, N., & Mussen, P. H.(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ir, J. F. Jr.,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and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Hastings, P. D., Rubin, K. H., & Laura, D.(2005). Links among gender,inhibition, and parental socia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4), 467-493.
Kim, J., & Mueller, C. W.(1981).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practical iss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1994). Psychometric Theory(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podek, B.(1993).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in M. Kostelnik, etal(Eds.).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