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5-14。
王天苗(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103年9
月7日,取自網址http://w2.ly.gov.tw/search_result.jsp。
王淑惠(2007)。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小階段身障生在普通班接受教
學調整與考試調整情形。雲嘉特教,13,23-30。
王培旬(2011)。國小六年級融合教育班學智障學生數學課程教學調整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瓊珠(2001)。台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研究彙刊(c):人文與社會
科學,11(4),331-344。
王瀟浦(2011)。屏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識字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實施教學調整及
其困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內政部(2014)。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台北市:內政部。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孔秀麗(2008)。國小學童對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障礙的定義。103年9月16日,取自網址
http://www.who.int/topics/disabilities/en/
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呂金燮(2006)。融合教育-以人為教育對象的途徑之一。國民教育,47(1),3-10。李水源、陳琦蓉(2003)。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
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4,1-20。
李杏津(2009)。融合教育中腦性麻痺學生就讀國小普通班之學校適應-家長、普
通班老師、資源班老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美佳(2008)。不同同儕關係類別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佩蓉(2007)。南部三縣市國中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考試調整方式的看
法與實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蕙蘭、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
47,39-50。
李曉薔(2009)。台北縣國中普通班教師教導過動症學生之教學困擾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永怡(2004)。國小教育人員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差異分析研究結果。
台東特教,20,29-38。
吳武典(1997)。教育政策與學校輔導工作-組織與人員的教改課題。輔導季刊,33(2),1-7。
吳炳銅(2005)。教育專業概論。台北縣:冠學文化。
吳德邦、馬秀蘭、洪榮照、林怡秀(2009)。探討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數學
課程與教學調整之教學知識的看法。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4,53-77。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何莞婷(2012)。國小融合教育亞斯伯格學童教學策略介入改善學校適應歷程之個
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宋維村(1992)。自閉症兒童指導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
所編印。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編印。
金門縣政府(2014)。主計處統計月報。取自網址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sub_F/index.aspx?frame=33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宛萱(2013)。國中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與困境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迺超(2002)。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功能之研究。自閉症學術論文
集,37-68。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林偉婷(2012)。國小高年級資源班學生學校適應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寶山(1999)。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寶貴主編(2008)。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林愛梅(2011)。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與輔導支持需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洪啟芳(2007)。桃園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洪榮照、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
育與復健學報,14,55-84。
許天威、吳訓生(1999)。我國身心障礙者教育實施現況與發展方向之研究。特殊
教育學報,13,179-219。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高強華、郭為藩(1987)。教育學新論。台北市:正中。
郭訓呈(2010)。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0)。教育大辭書。103年9月29日,取自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401/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網址
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master.html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
法。取自網址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特殊教育方案及補助獎勵辦法。取自網址
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設置辦法。取自網址
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網址
http://www.set.edu.tw/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取自網址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網址http://www.set.edu.tw/
陳秀鳳(2009)。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之學校支持、教學調整及教養策略之
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明宏(2007)。國中教育人員對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冠杏(2001)。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現況調
查。自閉症學術論文集,p99-123。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陳羿庭(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現況之滿意
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家瑩(2008)。國中普通班導師所獲得的特教支持服務現況及需求度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如(2004)。美國身心障礙者重要法案之陳述。臺東特教,19,41-47。
張蓓莉(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 6(4), 8-18。
張昇鵬(2006)。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角色的調整。研習講義。2014年10月1日,
取自http://hcvs.hc.edu.tw/super/資源分享區/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
張喜凰(2010)。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研究-以中部地區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意如(2008)。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之需求與滿意度調查研
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雅嫺(2014)。新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識字困難學障學生教學調整實施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黃金源(2000)。自閉症兒童的身心特質與教育治療。特殊教育論文集,p125-
156。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姿、林明泉(譯)(2006)。P. Kluth著。愛上小雨人:自閉症參與融合教育完
全手冊。台北市:心理。
黃筠方(2011)。淺談融合教育下普通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關係與模式。東華特
教,44,14-19。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
刊,104,342-359。
黃裕惠、余曉珍譯(2001)。特殊教育概論。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雅王民(2013)。嘉義縣國民小學運用社會福利資源協助身心障礙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健榜(2013)。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秦麗花(2001)。從美國融合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實徵研究展望台灣未來融合教育的發展。e世代特殊教育,207-223。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鈕文英(2005)。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鈕文英(2006a)。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 147-184。鈕文英(2006b)。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6c)。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鈕文英(2008)。身心障礙教育觀念與作法之轉變。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247-270。
游淑娟(2008)。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ADHD 兒童的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之現況調查---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楊書孟(2013)。臺中市國小融合教育之教學調整的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蔡美玉(2004)。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生活適應與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明富(2011)。特殊教育中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學校與家庭適應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9,31-63。葉舒萍(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家長參與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廖瑩絜、洪榮照(2008)。融合教育下特殊需求學生評量調整之初探。特殊教育輔助科技,2,4-8。
潘廣祐(2006)。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供需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鄭如婷(2014)。臺中市國小資源班教師對寫字困難學習障礙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鄭啟清(2005)。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薛郁蓉(2012)。融合教育理念下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惟聰(2001)。如何在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特教園丁,16(4),1-4。蔣明珊(2002)。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課程調整之探討及其在國語科應用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蔣明珊(2004)。普通班教師參與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調整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39-58。顏美桂(2008)。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魏俊華(1997)。聽覺障礙兒童之心理壓力與因應。特教新知通訊,4(6),1-3。貳、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ender, W. N., & Smith, J. K. (1990). Classroom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298-305.
Bigge, J. L., & Stump, C. S. (1999).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adsworth.
Bower, E. (1982). Defining emotional disturbance: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Psychology in Schools, 19, 55-60.
Bradley, D. F., King-Sears, M. E., & Switlick, D. M. (1997). Teaching students in inclusive sett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Conway, R. N. F., & Gow, L. (1988). Mainstreaming special students with mild handicaps through group instruc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9(5), 34-41.
Dickson, J. (2000). Growing with inclusion: A personal reflec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7(4), 251–254.
Forlin, C. (2001). Inclusion: Identifying potential stressors for regular class
teachers.Educational Research, 43(3), 235-245.
Geisthardt, C., & Munsch, J. (1996). Coping with school stress: A Comparision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287-296.
Hallahan, D. P.,& Kauffman, J. M. (1991).Exceptional children(5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Curriculum adap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Austin, Texas: Pro-ed.
Juvonen, J., & Bear, G. (1992). Soci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integrated classroo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322-330.
Kirk, S. A., Gallagher,J. J., & Anastasiow, N. J. (2000).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9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Kochhar, C. A., West, L. C.,& Taymans, J. M.(2000). Successful inclusion: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a shared responsibility.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ardieri, L. A., Blacher, J., & Swanson, H. L. (2000).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 stress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3, 106-116.
Lipsky, P. K.,& Gartner, 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 transforming America’s classrooms.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Margalit, M., & Almoughy, K. (1991). Classroom behavior and family climate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hyperactivebehavio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7), 406-412.
Margalit, M., & Ben-Dov, I. (1992). Kibbutz verse city comparisons of social competenceand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IARLD Conference, Amsterdam.
Michaels, C. R. , & Lewandowski , L. J.(1990). Psychological adjust men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f boy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3(7), 446-450.
Morrison , G., & Cosden, M. (1997). Risk,resilience and adjust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sabilityQuarterly, 20(1), 43-60.
Neary, T., Halvorsen, A., Kronberg, R., & Kelly, D. (1992). Curriculum adaptation for inclusive classroom.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358637).
Oliva, P. F. (2009).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7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Ross,A.O.(1976).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 reading disorders. New York: McGraw-Hill.
Ross, F. C.,&Wax, I. (1993). Inclusionary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and/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Issues in teacher readi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639251).
Russell,J.(1997).Autism as an executive disorde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bornie, E.(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Learning Disabilit y Quarterly, 17(4),268-279.
Sapon-Shevin, M. (1997). Full inclusion as a disclosing tablet: Revealing the flaws in our present system. In D. Podell’s Perspectives: Educating Exceptional Learners, 162-168. Boulder: Coursewise.
Sebastian, J. P., & Mathot-Buckner, C. (1998).Includ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rural middle and high school: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7911).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inclusion,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 (1), 59-74.
Shertzer, B., & Stone, S. C.(1981). Fundamentals of Guidance (4th ed). Boston: Hough Mifflin.
Torgesen, J. K., Wagner, R. K., & Rashotte, C. A. (1994).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read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 276-286.
Toro, P. A., Weissberg, R. P.,Guare, J., &Liebenstein, N. L. (1990). A comparision of child ren with a 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 school, behavior, and family backgroun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115-120.
Weller, C., Watteyne, L., Herbert, M., & Crelley, C. (1994). Adaptive behavior of adul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28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