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臺北市:心理。
王昱雯(2009)。國小六年級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瑞豐國小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王莊民(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 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王淑敏、邱美秀、柳玉清等(譯)(1997)。Tom Kubiszyn & Gary Borich著。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五南。
王淳弘、余振民、修慧蘭、彭瑞祥、楊旻鑫、鄭玄藏(譯)(2010)。Gerald Corey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
尹萍(譯)(2006)。John Naisbitt著。公元二千年大趨勢。臺北市:天下文化。
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 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臺北市。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3)。兒童生活適應力調查報告。 取自:http://www.cpps.tpc.edu.tw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2011)。生命態度。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JIp.ir/search#result
宋文里(譯)(1990)。Rogers & Carl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臺北市:桂冠。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育純(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社會支持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李佩琦(2009)。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 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北市。李昱平(2006)。高雄縣高級中學學校學生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 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遠哲(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臺北市:聯經。
李錫津(2000)。生命元素與生命教育。輯於張輝雄(主編),台北市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單元活動設計(頁1-2)。臺北市:教育局。李賢華 (2009)。靈性智商:發現生命價值的智力。兒童生命教育專刊,1, 28-29。
吳文舜、鄭秋琪等(譯)(1994)。心理輔導的藝術:助人助己的心理諮商法(原作 著R. May)。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9)。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4-95。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1,71-94。沈美杏(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自我概念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呂雅琪(2008)。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生命態度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周子敬(2005)。抽樣方法。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SAS在統計學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第二版)。臺北市:智勝。
周育如(2009, 6月)。首度全台生命大調查。兒童生命教育專刊,1,16-21。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佳慧(200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治平、潘正德、林繼偉、盧怡君、姜仁圭、李清義等(2004)。生命教育之理 論與實踐。臺北市:心理。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輯於林治平(主編), 生命教育集思(頁167-204)。臺北市:宇宙光。邱信慧(2010)。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柳毓珍(2005)。應用繪本教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 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武文瑛(2008)。我國高等回流教育發展與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施昀廷(2010)。《了凡四訓》融入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學生生命態度之探討 --以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柯麗蓉(2009)。大專校院高階主管生命態度與學校生命教育實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正彥(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洪榮鴻(2010)。高中職學生正向心理、自我期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洪蘭(2009,11月)。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天下雜誌生命教育專刊,435, 24-25。
星雲大師(2003)。迷悟之間。臺北市:香海。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實施現況與遠景。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
孫效智(2006)。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生命教育學會。
高美惠(2009)。社會行銷對原住民語言復振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原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140.123.107.22/homepage/new_page_2.php
教育部統計處﹙2011﹚。國小概況表。臺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許純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張文琪(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生命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秋雯(200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家園(2006)。生命教育團體對國小兒童生命意義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家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淑美(2002,10月)。把死亡放在生命中:淺談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回饋,22-24。張淑美(2006)。台灣地區生命教育相關碩博士論文之分析-研究現況與發展。 載於「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51-90)。高雄市: 復文。
張淑美(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62,70-78。張新仁、張淑美、魏慧美、邱愛玲(2006)。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現況及特色 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24。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曉蕙(2000)。家庭系統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寰宇。
陳彥良(2005)。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以嘉義市兩國 中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紅豫(2010)。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翎甄(2009)。國小音樂教學融入生命教育對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黃秀蓮(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紫婕(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中生生命態度、 道德觀念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陳進隆(2010)。彩虹的約定。取自http://www.goodtv.com.tw/default.phtml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錫琦(2009,11月)。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天下雜誌生命教育專刊,435,38-45。
郭秋美(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人際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純芳(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態度之影響—以東海大 學生命教育課程「β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麗美(2009)。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曾志朗(1999年1月3日)。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版。
曾郁榆(2005)。一般青少年與犯罪青少年生命態度、生命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彭仁郁(譯)(2001)。Rollo May著。愛與意志。臺北市:立緒。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學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傅偉勳(2004)。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市:中正。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學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怡嘉(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 究∼以「校園裡的昆蟲」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建彰(2008)。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 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黃迺毓(2009,5月)。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Reach & Touch 的誕生。兒童生命教 育電子報,1。取自http://reachandtouch.blogspot.com/
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朝鴻(2008)。生命教育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命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市。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輯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市:寰宇。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葉政憲(2008)。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趙可式、沈錦惠(譯)(2005)。Frankl ,Viktor E.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市:光啟。
楊琇尊(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受霸凌經驗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楊嘉琦(2010)。高中職學生的完美主義、生活適應與其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楊耀慧(2008)。學生知覺教師信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詹淑如(2010)。拖延行為在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臺灣生命教育學會(2007)。普通高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程課程綱要。 臺北市:生命教育學會。
臺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2008)。彩虹生命教育課程教材設計。臺北市:彩虹愛家。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丞斌(2003)。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黎筱圓(2007)。高雄市醫院護理人員生命態度、幸福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仁貴(2006)。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劉心雅(2006)。運用問題本位學習模式於國小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美惠(2009)。高雄縣國中生生命態度、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政文(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需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適仰(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現況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鍾美慧(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某國中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欣賞生命」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謝慈容(2005)。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羅文基 (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17,6-7。羅素蘭(2006)。台灣地區護專學生生命意義感、實習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 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簡育瑛 (2010)。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蕭佳莉 (2005)。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富元(2009,11月)。生命教育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天下雜誌生命教育專刊,435,38-45。
龔卓軍、石世明(譯) (2001)。Rollo May著。自由與命運。臺北市:立緒文化。
二、外文部分
Arkoff, A. (1986).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NY: McGraw-Hill.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2), 1191-1205.
Banks, R. L., Poehler, D., & Russell, R. D. (1984). Spirit andhuman-spiritual interaction as a factor in health and i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15(5), 16-18.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o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Frankl, V. E. (1963). Basic concepts of logotherapy. Journal of existential Pschiatry, 3, 111-118.
Frankl, V. E. (1967). Ps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Lond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Frankl, V. 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ow York, NY: Alfred A. Knopf.
Feifel, H., & Nagy, V. T. (1981). Another look at fear of dea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9 (2), 91-102.
Hungelmann, J., Kenkei-Rossi, E., Klasse, L., & Stollen-werk, R. (1985). Spiritu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Harmonious inter-connectedness. Joun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4(2), 147-154.
Hair, J. F., Jr.,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al.
King, L. A., Hicks, J. A., & Krull , J. L.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0(1), 179-196.
May, R. (1960). Existential bases of psychotherapy. In R. May (Ed.), Existential psychology , 58-71.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Maslow, H.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Martin, J. D., & Martin, E. M. (1977).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urpose-in life test to the POI, the Otis-Lenn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Miller, W. R., Yahne, C. E., & Rhodes, J. M. (1990). Adjustment :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Newman, P. R., & New, B. M. (1981). Living: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Chicago, IL: The Dorsey Press.
Solomon, P., & Draine, J. (1995). Subiective bur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mentally ill adults : Relation to stree, coping, and adap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5(3), 41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