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琇瑩(2001)。知識經濟的崛起與影響(專訪嘉大楊國賜校長)。教育研究月刊,89,9-12。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合著),創造力研究(頁56-125)。臺北市:心理。
王如哲(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02)。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百合(2008)。學習型學校發展的危機與轉機–混沌理論的觀點。學校行政雙月刊,53,192-210。王甄蔓(2012)。高中職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獲得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余民寧(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何欣穎(2014)。偏遠地區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學習實務。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思華(2001)。知識資本在臺灣。臺北市:遠流。
吳思華(2005)。2005臺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周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晏禎(2015)。桃園市國中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清山(2004a)。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山(2004b)。學校效能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174,5-9。吳清山(2013)。教育發展與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4)。學校行政(第七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黃旭鈞(2006)。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33-66。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臺北市:師大師苑。
李芳茹(2009)。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臺灣教育發展論壇,2,77-98。
李俊緯(2013)。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創新領導行為、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冠瑩(2015)。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重毅(2013)。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華容(2013)。國小校長變革領導、情緒智力、創意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李慶裕(2012)。國民中學空間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林水木(201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運作、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水波(2012)。領導學析論。臺北市:五南。
林志成(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和春(2014)。全方位推動學校創新經營。臺灣教育,687,2-8。林明地(2009)。學校創新經營︰組織學習的觀點。載於張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理念與創新(頁268-294)。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市:東華。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92WFA0B00048。
林新發(2009)。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與實務運作。國民教育,49(3),1-8。林新發(2010)。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87-325)。臺北市:五南。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世方(2012)。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凃仁雄、劉仲成(2013)。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文化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2013年教育制度及政策論壇:社會變遷與國教革新發展(頁159-190)。
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類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74,75-89。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范熾文(2011)。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3(2), 1-28。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7。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馬曉蓁(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頁3-25)。臺北市:天下遠見。
康宗虎(2009)。推動校園優質化‧改善教學環境。臺北市教育e週報,406。2015年1月12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
康素雲(2012)。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一位國民小學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張允明(2006)。學校空間意象之研究—以高雄市新建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張明輝(2009a)。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輝(2009b)。學校經營軟實力。教育研究月刊,188,27-35。
張茵倩(2014)。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行銷策略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a)。永續校園營造指南。2015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
esdtaiwan.edu.tw/upload/%7BEE832687-2AD7-4D05-B91D-83CC2D3508F8%7D/%E7%9B%AE%E9%8C%84.pdf
教育部(2007b)。空間無間學習無限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15年1月12日取自http://72.14.235.132/search:140.111.34.116/e9617_ epaper/
news.as
教育部(2009)。加速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2015年1月12日取自http://plan2.erp.moe.gov.tw/
教育部(2010)。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15年1月12日取自http://163.21.236.197/~principal/InnoSchool2010/
教育部(2013)。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7月21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2015)。吳思華部長宣布啟動「教育創新行動年」。2015年6月2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846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2013)。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
莊明達(2012)。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丁雲(2006)。組織文化與組織創新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硏究:從混沌理論硏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61-74。陳建志(2010)。從空間領導觀點探究永續校園議題。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6,231-245。陳建明(2015)。空間領導在學校教育上的價值及影響。2015 銘傳大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1-57)。桃園市:私立銘傳大學。
陳昭廷(2003)。高屏地區國小教育人員知識管理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陳炫佑(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慶瑞(1989)。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教育學刊,8,221-272。國家圖書館(2015)。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15年1月17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2CIxQ0/login?jstimes=1&loadingjs=1&userid=guest&o=dwebmge&ssoauth=1&cache=1447345220977
曾雅慧(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教育環境規劃。市北初等教育學刊,3,237-264。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5)。人權與教育空間的規劃-兼談政大附中的踐行。教育研究月刊,136,10-18。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敎育研究月刊,174,18-38。
湯志民(2009)。空間領導的策略與方式。載於臺北縣政府教育編印,2010臺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頁75-90)。臺北縣:教育局。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2010 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湯志民(2011)。學校空間領導指標建構探析。敎育研究月刊,209,68-84。
湯志民(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101-2410-H-004-131-),未出版。
湯志民、王馨敏(2000)。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源共享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63-184)。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曾雅慧、劉侑承和劉冠廷(2011)。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11學校建築研究:百年校園建築創新裝(頁401-425)。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新世紀的教育願景,157-180。臺北市:臺灣書店。
湯秀琴(2012)。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湯為國(2012)。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童鳳嬌(2009)。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闕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辜皓明(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馮朝霖(2000)。化混沌之情、原天地之美-從情意教育至教育美學。崔光宙、 林逢祺主編,教育美學(頁1-31)。臺北市:五南。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黃以喬(2013)。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動態能耐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宏傑(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秀玲(2012)。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黃哲彬(2011)。國民中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國庭(2014)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靖文、方翌(2014)。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組織學習之中介效果。教育學誌,31,39-79。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新北市(2012)。2012新北市卓越學校認證及獎勵實施計畫。2015年1月12日取 自:http://163.20.103.235/news/u_news_v2.asp?id=%7B6514E508-2DEF-4371-
BDB9-A8180573F73D%7D&newsid=491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5)。學校資料。2015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ntpc.
edu.tw/_file/2052/SG/25532/D.html
楊嘉玲(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子欣、秦夢群、陳木金(2013)。校長領導之道-成功校長領導行為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2(1),59-89。
葉連祺(1998)。混沌理論對國小教師課程設計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5,36-42。葉連祺(2011)。教育領導研究突破之初步思考。「建國百年教育行政與評鑑:挑戰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477-1~477-20)。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翟家甫(2014)。公立高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趙天儀(2006)。臺灣美學探求。臺北市:富春文化。
劉世南、陳秀枝與趙安安(2004)。創造力的開發的理念與實踐。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之「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7-375,嘉義市。
劉仲成(2002)。混沌理論對國民中小學校長權力運用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0,64-77。劉侑承(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曜源(2007)。企業研發人員知識管理、組織動態能力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麗慧(1986)。我國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職氣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念芷(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蔡培村(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培村、武文瑛(2013)。領導學: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女玲(2012)。空間領導在本土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屏東縣。鄭文淵(2014)。國民中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鄭志隆(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明宗、黃宗顯(2009)。開放式創新理論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變遷中的教育發展論文集(頁27-47)。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盧姝如(2006)。創造校園閒置空間的新價值-談英國劍橋大學的空間利用。師友月刊,464,11-17。蕭宜芳(2009)。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蕭宏宇(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諶志銘(2013)。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學校內部行銷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駱昱君(2009)。學校知識管理導向、類型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濮世緯、黃貞裕(2012)。國民中學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與因應。學校行政雙月刊,82,20-46。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劉佳賢(2011)。國民中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1,63-88。謝傳崇、蕭輝勳(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中等教育,63(1),50-70。
韓新陸(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校園空間規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桃園市。藍逸展(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玩興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學復(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魏惠娟(2002)。建構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架構及其在學校的實踐。雲林科技大學商管科技季刊,3(4),319-336。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靜好(2008)。內部行銷、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鐘啟哲(2014)。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英文部分
Alegre, J., Lapiedra, R., & Chiva, R. (2006). A measurement scale for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9(4), 333-346.
Barnett, W., & Hansen, M. T. (1996). 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7), 139-157.
Beare, T. (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1. London: Routledge.
Blocker, H. G., & Jeffers, J. M. (1999). Contextualizing aesthetics: From Plato to Lyotard., Belmont, California, CA: Wadsworth Pub.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erto, S. C. (2005). Modern management(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hapman, M. P. (2006). American places: In search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pus. CT: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 Praeger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Cheng, K. W. (2008). A study on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o accounting curriculum.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2 (2), 625-629.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 (10 October 2015). Sample size calculator [On 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Curtis, R. (1990). Complexity and predictab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chaos theory to economic forecasting. Futures Research Quarterly, 6(4), 57-70.
Daft, R. L. (2011).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Ohio, OH: South Western.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3), 555-590.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Co.
Dober, R. P. (2000). Campus landscape: Functions, forms, feature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 London, England: Heinemann Education.
Eric, T., Michael, S. H., & Adrian, E. (2011). Principal’s preparation program: manag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using ELCC Standar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4(4),17-24.
Gardner, H. (2007). Responsibility at work: Now leading professionals act(or don’t ac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leick, J. (1987).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New York, NY: Penguin.
Godin, B. (2008). In the shadow of schumpeter: W. Rupert Maclaurin and th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inerva: A Review of Science, Learning and Policy, 46 (3), 343-360.
Hersey, P., Blanchard, K., & Johnson, D. (2001).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eading human resources (8th ed.). Jersey City, NJ: Prentice-Hall.
Hill, C. W. L., & Jones, G. R. (2007).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8th ed.). Chula Vista, CA: Southwestern college.
Hilliard, A. , & Jackson, B. T. (2011).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student success plus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4(1),1-8.
Hodge, B. J., Anthony, W. P. , & Gales, L. M. (2002).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ategic
approach(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Johnson, J. D., Meyer, M. E., Berkowitz, J. M., Ethington, C. T., & Miller, V. D. (1997).
Testing two contrasting structural models of innovativeness in a contractual network.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4 (2), 320-348.
Klein, S., & Diket, R. (2006). Aesthetic leadership: Leaders as architects. In E. A. Samier, & R. J. Bates (Eds.),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leadership(99-109). New York: Routledge.
Lackney, J. A. (1999). Reading a school building like a book: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school setting on learning and literacy.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433692)
Luecke, R. (2003).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1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6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Lussier, R., & Achua, C. (2010). Leadership: Theory, application, & skill development. Cincinnati, OH: South Western Publishing.
Malhortra, Y.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yracuse, NY: Brint Institute.
Owens, R. G.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2010).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Senge, P. M. (1999). The dance of changes: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 NY: Doubleday & Currency.
Senge, P. M.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New York, NY:: Doubleday.
Stack, T. (201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alyzing facilities leadership. Today's Facility Manage . Retrieved from http://www.todaysfacilitymanager.com/article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alyzing-facilities-leadership.php
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idd, J., Bessant, J. & Pavitt, K.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2nd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Watkins, K. E., Ellinger, A. D. & Valentine, T. (1999). Understandi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a large scale change program: The manager-as-instructor approac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0 (1), 63-77.
Weerawardena, J. (2003). The role of marketing capability in innovation-based competitive strategy.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1 (1), 15-23.
West, M. A. & Farr, J. L. (1992).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oodman, R. W., & Schoenfeldt, L. F. (1990). An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cre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4), 279-291.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8, 293-321.
Yukl, G. (200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7th ed.).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