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8/05 05:3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許世賢
研究生(外文):
Shih-Hsien Hsu
論文名稱:
莊華堂鄉土小說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f the Hua-Tang Chuang's Local Novel
指導教授:
翁聖峰
指導教授(外文):
Sheng-Feng Weng
口試委員:
林淑慧
、
李嘉瑜
口試委員(外文):
Shu-Huei Lin
、
Chia-Yu Lee
口試日期:
2015-01-2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6
中文關鍵詞:
莊華堂
、
鄉土小說
、
族群書寫
、
大河小說
、
歷史小說
外文關鍵詞:
Hua-Tang Chuang
、
Local Novel
、
Ethnic Group's Writing
、
Roman-Fleuve
、
Historical Novel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834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莊華堂(1957~),創作過多部得獎的小說作品,更長期投入於田野文史的調查工作之中,也曾經擔任過紀錄片的製作人與編導。其小說作品所涉獵的題材非常廣泛,從早期關於現代社會生活的描寫,以及之後以客家文化為題材的創作,還有近年來以原住民、平埔族為寫作對象,而目前更同時經營著「巴宰海三部曲」與「台北四部曲」兩部大河小說的寫作,其寫作小說深厚的功力由此可見。莊華堂擅寫歷史素材類的小說,他的小說裡往往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文獻與史料來進行寫作,將歷史與文學進行結合,並且使得小說既不悖離歷史背景又不湮滅文學的創造性,成為了這類小說必須注意的問題。莊華堂的歷史小說其文史相互輝映的寫作特色,使其作品亦成為九○年代的新鄉土小說裡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本篇論文第二章先從敘事手法來分析莊華堂在其各篇小說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敘述視角,來進行小說情節的鋪述。第三章則在探討出身於不同族群的小說人物,在小說的情節中所展現出的各種不同的群像。而第四章則是藉由莊華堂利用文史所營造出的小說場景,來探討從荷西時期至現代社會的各時期的社會風貌。第五章以文化變遷的觀點來對於小說中各種文化接觸與轉變進行觀察,以及其對於人物生命的影響;並且分析不同族群的人物在受到其他族群文化的感染之下,其對原有族群的身分認同問題。
莊華堂的鄉土小說其所描寫的族群涵蓋了閩南人、客家人、外省新住民與原住民,有關族群的書寫與鄉土的內涵,以及歷史與文學的相互結合,皆是莊華堂鄉土小說的主要特色。
Hua-Tang Chuang (1957- ), He has created a lot of Prize Winning novels and studied the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data for a long time. He was once a producer of documentaries. His novels includes extensive subjects. In the early days, he wrote the theme for modern-day society and wrote the theme for Hakka culture later on and wrote the theme for the aborigine. He is writing two Roman-Fleuve at present, and we can know that his writing skill has reached higher degree. Hua-Tang Chuang is good at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ical novels. When he writes novels, he often consult a lot of the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data. He combine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nd doesn’t make his novels to depart from the history, and doesn’t annihilate the creativity of the literature. It has become a very noticeable topic for this kind of the novel. Hua-Tang Chuang’s historical novels have the writing featur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is writing feature makes his novels to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literature in the 1990s,too.
First,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studies analyze the different focalization of Hua-Tang Chuang’s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 the charact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display various imag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 the historical scenes of literature which are from the period of the Netherlands and Spain’s occupation to modern-day society. The fifth chapter observe that various cultures have been interact and influenc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cultural change. Moreover, this chapter also observe the influences and analyze the ethnic identity for these characters.
Hua-Tang Chuang’s local novels include Hoklo people, Hakka people, aborigine, and Mainlander. His local novels describe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 local culture. Moreover, his local novels also combin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ll of the above, they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Hua-Tang Chuang’s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五節 概念界定 7
第六節 文獻回顧 11
第七節 作者創作歷程 14
第二章 敘述視角 27
第一節 視角之定義與類型 27
第二節 各篇小說敘述視角之分析 28
第三節 小結 57
第三章 人物形象 61
第一節 原住民形象 62
第二節 漢人/閩南人形象 92
第三節 客家人形象 104
第四節 外省人形象 117
第五節 外國人形象 122
第六節 小結 135
第四章 歷史場景 137
第一節 荷西/明鄭時期場景 138
第二節 清領時期場景 156
第三節 日治時期場景 171
第四節 戰後時期場景 188
第五節 小結 200
第五章 寫作意識 203
第一節 文化變遷 204
第二節 異文化接觸 210
第三節 族群認同 236
第四節 小結 246
第六章 結論 249
參考文獻 255
表目錄
表2-1:《莊華堂鄉土小說中所運用的敘述視角類型整理》 57
一、莊華堂 著作
(1) 鄉土小說
莊華堂,《土地公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8月)。
莊華堂,《大水柴》,(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莊華堂,《巴賽風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5月)。
莊華堂,《水鄉》,(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8月)。
莊華堂,《吳大老和他的三個女人》,(臺北:台北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莊華堂,《吳大老和他的三個女人》,(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12月)。
鍾肇政主編,《客家臺灣文學選2》,(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4年4月)。
莊華堂,《尋找戴雨農將軍》,(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11月)。
莊華堂,〈巨人〉,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臺北:希代出版社,1989年5月)。
莊華堂,《慾望草原》,(臺北:唐山出版社,2008年8月)。
(2) 紀錄片
莊華堂導演,《嘉義義民廟信仰圈》,《臺灣福佬客》第4集,(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2002年)。
(3) 專書
莊華堂,《歐布諾伙與孤巴察峨研究》,(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莊華堂、葉援妹,《臺灣風土──河流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莊華堂編著,《平潭春秋》,(臺北:採茶文化工作室出版,2004年)。
莊華堂編著,《百年暗坑史話:安坑文史與土匪窟的故事》,(臺北:採茶文化
工作室,2003年)。
莊華堂,〈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分布現況〉,《台灣族群變遷研究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8月)。
莊華堂,〈傳承、突破與發展─從當前客家文化的危機看客家文化的再生〉,《看見台北客家:「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98年)。
(4) 期刊文獻
莊華堂,〈做一隻有尊嚴的環頸──我讀《風鳥皮諾查》〉,《台灣文藝》創新七號第127期,(1991年10月)。
莊華堂,〈把麥子撒在海裡─石門水庫淹沒區大潭移民村田野調查〉,《民眾日報》23版,(1991年10月27日)。
莊華堂、姜天陸訪問,葉媛妹記錄,〈壁腳仔與阿立祖傳奇──訪大庄劉文一母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五期「我們都是平埔族」專號,(1994年7月)。
莊華堂編輯,〈大庄平埔族田野調查〉,《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五期「我們都是平埔族」專號,(1994年7月)。
莊華堂,〈迷失於孤巴察峨─舊萬山岩雕踏察記 〉,《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十四期,(1996年9月)。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平埔族調查報告〉,《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3卷第24期,(2000年8月)。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福佬客及客家人〉,《客家雜誌》90期,(1997年12月)。
莊華堂,〈嘉義縣福佬客田調─後大埔的客家人〉,《客家雜誌》100期,(1998年10月)。
莊華堂,〈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分布現況〉,《歷史月刊》第134期,(1999年3月)。
莊華堂,〈是福?是客?還是「是福也是客?」─台灣的漳州客初探〉,《客家雜誌》106期,(1999年4月)。
莊華堂,〈永定客與三芝江家〉,《客家雜誌》113期,(1999年11月)。
莊華堂,〈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85期,(2005年6月)。
莊華堂,〈平潭春秋──新店市塗潭山區耆老口述歷史〉,《台灣史料研究》第27期,(2006年8月)。
莊華堂,〈Gaya魔咒下的男性復仇──《賽德克巴萊》評析〉,《鹽分地帶文學》第36期,(2011年10月)。
莊華堂,〈大歷史觀之下的百姓蒼生〉,《文訊》第320期,(2012年6月)。
二、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于文正、王語婷、高傳棋、莊華堂、劉美琴,《萬家燈火輝煌‧臺北古早繁華:老艋舺的今與昔》,(臺北:台北市萬華社區大學,2004年)。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 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4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
古遠清,《世紀末台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安希孟,〈歷史與哲學〉,《歷史哲學:批判的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2月)。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周芬伶,〈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94─2006)》,(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
林倩綺總編,〈莊華堂:從田野行腳到大河小說〉,《文學思路──新北市文學家採訪小傳》,(新北:新北市政府,2012年11月)。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9月)。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7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9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基新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9月)。
張素玢、莊華堂,《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2月)。
許文雄,〈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福佬客家械鬥〉,《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1月)。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月)。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2010年4月)。
彭瑞金總編,《2008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9年12月)。
彭瑞金總編,《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台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臺北:唐山出版社,2008年7月)。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魏貽,《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三、期刊文獻
呂正惠,〈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原流與變遷〉,《聯合報副刊》43版,(1993年12月17日)。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14年9月)。
林曜同,〈文化復振與族群認同:論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尋根之旅與河祭的認同意涵〉,《臺灣文獻季刊》第64卷第3冊,(2013年9月)。
林韻梅,〈《卑南平原》評述〉,《東台灣研究》第1期,(1996年12月)。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11年7月)。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第36卷1期,(1986年3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國文學報》第五十五期,(2014年6月)。
張朝琴,〈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平埔族自我認同迷思」〉,《三民主義學報》第25期,(2002年12月)。
彭瑞金,〈歷史文學的掙扎與蛻變——拒絕在虛構、真實間擺盪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台灣文藝》第157期,(1996年10月)。
葉益青,〈作家身影──莊華堂 穿越時空與各族群對話〉,《書香遠傳》第85期,(2010年6月)。
四、學位論文
梁玉青,《台北縣三芝鄉福佬客的閩南語語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1學年)。
方麗萍,《我國國中鄉土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以苗栗縣各國中實施客家文化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95學年)。
王世強,《山區河流階梯─深潭-底棲生物及棲息地特性調查之研究──以高雄市美濃區水底坪溪為例》,(高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田運良,《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印/意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98學年)。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97學年)。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江育錡,《巴代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9學年)。
江俞萱,《臺灣東部西拉雅族的移動、定著與社會文化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吳中杰,《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
吳鳳琳,《鍾肇政中、短篇小說女性形象析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101學年)。
吳蕙怡,《劉克襄動物小說《豆鼠三部曲》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9學年)。
吳靜宜,《臺灣山林與開發─以大漢溪中上游流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吳靜怡,《劉克襄及其兒童文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6學年)。
宋佳妍,《台灣客家婦女服飾之研究─西元1900年至2000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91學年)。
李佳玲,《清代白河的拓墾與發展(1683~1895)》,(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文化與自然資源管理組碩士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李佳璇,《台灣城鄉交界的農耕文化:台北都會邊緣的安坑耕種者之菜園生活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李佳穎,《西螺地區「張廖」宗族特色與在地歷史發展》,(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95學年)。
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
李玲怡,《劉克襄少年小說的生態書寫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01學年)。
李雪溱,《西螺七欠發展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
李靜華,《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
易燕玉,《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94學年)。
林江臺,《清領時期漳州人在臺北盆地拓殖與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3學年)。
林佳蓁,《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93學年)。
林信丞,《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96學年)。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99學年)。
林炯任,《三峽藍染業的發展與蛻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林惠娟,《以民族語言學角度探討萬山魯凱族之曆法儀式》,(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林雅婷,《劉克襄動物小說的創新與轉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01學年)。
林麗樺,《客家飲食意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97學年)。
封淑玲,《楊逵小說敘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1學年)。
施桂婷,《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以大溪仁和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01學年)。
柯品文,《八○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99學年)。
柯慧卿,《台灣當代散文的河流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
士論文,101學年)。
范佐勤,《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3學年)。
范夢婷,《從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孫連成,《客家義民形象及義民爺信仰的建構──文獻與影視的交融互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99學年)。
徐惠玲,《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淡水校園成長書寫─以鍾肇政《八角塔下》、蔡素芬《橄欖樹》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97學年)。
徐瑞珠,《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學年)。
徐靜蘭,《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01學年)。
張旼惠,《書寫空間─以「淡水」為主要觀察場域》,(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張益和,《終戰前楊梅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學年)。
張勝冠,《悠游天地間基隆河畔風情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94學年)。
曹菁芳,《劉克襄的鳥類書寫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5學年)。
莊蘭英,《六堆地區客家特色產業消費心理向度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內埔地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96學年)。
許明慈,《劉克襄動物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98學年)。
許泰悠,《台灣的「閩客」關係─歷史、政治與人口區位之面向探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
許財華,《彰化傳統家廟建築空間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2學年)。
許瑛玳,《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許經中,《日治時期菸草產業建築之研究─以台中支局葉煙草收納場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
郭士傑,《由社區營造實現公民社會:以新北市平潭社區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郭雅玲,《少年小說鑑賞之研究──以李潼得獎中長篇小說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3學年)。
郭雅玲,《少年小說鑑賞之研究──以李潼得獎中長篇小說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3學年)。
陳巧婚,《高業榮生命史及其畫藝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碩士論文,99學年)。
陳秀蓮,《臺灣少年小說原住民族群書寫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103學年)。
陳怡芸,《動物小說之鳥類書寫研究──以沈石溪、劉克襄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陳建宏《劉克襄新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4學年)。
陳建榮,《台灣客家族群文化權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95學年)。
陳國偉,《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94學年)。
陳淑婷,《嘉義八掌溪流域的開發與社會發展(1683--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95學年)。
陳雪娟,《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陳傑明,《食物在傳統社會中的角色──以魯凱族下三社萬山部落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8學年)。
陳語棠,《屏東客家地區國中生健康危害行為之現況調查》,(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傅孟嬌,《從「作月子」看閩客族群文化的異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彭鳳貞,《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博士論文,101學年)。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96學年)。
曾盛甲,《鍾肇政小說鄉土情懷之研究──以《大壩》與《大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93學年)。
程家德,《竹崎沿山地帶的土地拓墾與宗族組織:以劉家為主軸的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99學年)。
覃孟雄,《南部某科技大學餐旅系學生健康危害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辜韻潔,《台灣當代商戰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96學年)。
黃欣怡,《隆田基督長老教會的成立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94學年)。
黃金鳳,《阿盛散文中的鄉野人物形象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處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9學年)。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101學年)。
黃貞婉,《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新店本土教材之研究──以大坪林圳與瑠公圳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黃啟宗,《新店安坑地區廟宇楹聯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7學年)。
黃雅榆,《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0學年)。
黃詩涵,《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100學年)。
黃曉琪,《清代十八重溪流域的開發與地權轉移》,(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8學年)。
楊宜靜,《魯凱族萬山部落靈石傳說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學年)。
楊宜靜,《魯凱族萬山部落靈石傳說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學年)。
楊若梅,《屏東縣高樹鄉菜寮村福佬化之研究:以語言使用和族群認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00學年)。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90學年)。
詹光霖,《六堆地區父母管教方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98學年)。
廖烈震,《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學年)。
廖純瑜,《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劉兆書,《台南楠西地區江姓宗族發展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98學年)。
劉怡辰,《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與文學──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 赫連麼麼》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99學年)。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1學年)。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100學年)。
潘春旭,《臺灣人改宗天主教的歷程研究(1965-2011)》,(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論文,101學年)。
潘楚婷,《板橋之開發與發展(168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97學年)。
蔡芬芳,《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91學年)。
鄭玉玲,《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關鍵因素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鄭婷文,《捷運板南線通車對龍山寺商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8學年)。
鄭貴今,《木枝.籠爻的平埔族群紀錄片之詮釋風格與再現政治》,(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3學年)。
賴文慧,《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97學年)。
賴玉霞,《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96學年)。
戴美慧,《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91學年)。
謝佩君,《黃虎印》呈現的臺灣民主國意象──歷史小說、歌仔戲劇本之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學年)。
謝瓊怡,《濁水溪相關傳說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91學年)。
鍾明樺,《台灣閩客傳統民宅構造類型之研究─以旗山鎮與美濃鎮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1學年)。
鍾啟光,《六堆客家特色商品網路行銷策略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97學年)。
羅中琦,《台灣原住民長篇歷史小說——以漢族作者為主的觀照》,(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97學年)。
饒家卉,《羅紹麒客家歌謠作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博士論文,101學年)。
五、網路文獻
廖純瑜,〈忠實自己,用筆替客家文化發聲的莊華堂老師〉,《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第70期,(來源: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70/03_01.html,2012年11月21日)。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來源: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8725&curpage=1&sample=%EF%BC%9F%E4%BB%94&radiobutton=1&querytarget=1&limit=100000&pagenum=1&rowcount=270,2014年11月1日)。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查某人,菜籽命─人身關係文書中的臺灣女性〉,《臺灣女性檔案》,(來源: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841&index_info_id=5304,2014年12月20日)。
林修澈,〈台灣客家人的原鄉〉,《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1554&ctNode=1879&mp=1869,2014年11月20日)。
〈平埔族群的歷史圖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來源:
http://www.ianthro.tw/p/44,2014年11月1日)。
〈教會人物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源:
http://www.pct.org.tw/article_peop.aspx?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13073100001&strDesc=Y,2014年11月20
日)。
黃淨如,〈日阿拐家藏古文書與南庄事件〉,《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八期,(來源:http://www.tiprc.org.tw/epaper/08/08_saisiyat04.html,2014年11月20日)。
王學新,〈從大安溪無斷開墾地贌耕契約看育英財團的事業與財源〉,《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32期,(來源: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32&AID=81,2014年11月20日)。
王學新,〈日治時期紳章的作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60期,(來源: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60&AID=810,2014年11月20日)。
廖安定,〈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與出版品,(來源: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3860,2014年11月20日)。
李筱峰,〈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李筱峰個人網站,(來源: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454&menu_id=4,2014年11月20日)。
張建成,〈初級中學〉,《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61/,2014年11月20日)。
〈二二八事件介紹〉,《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來源:
http://museum.228.org.tw/info.aspx?v=74735953E2908FFE,2014年11月20日)。
〈歷史與文學的跨界者──莊華堂〉,(來源:
http://blog.sina.com.tw/orange/article.php?entryid=600852,2014年12月6日)。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
2.
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
3.
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
4.
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
5.
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
6.
李喬長篇小說研究
7.
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
8.
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
9.
劉克襄新詩研究
10.
六堆地區父母管教方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11.
少年小說鑑賞之研究---以李潼得獎中長篇少年小說為例
12.
《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
13.
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
14.
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
15.
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
1.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平埔族調查報告〉,《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3卷第24期,(2000年8月)。
2.
莊華堂,〈白河地區的福佬客及客家人〉,《客家雜誌》90期,(1997年12月)。
3.
莊華堂,〈嘉義縣福佬客田調─後大埔的客家人〉,《客家雜誌》100期,(1998年10月)。
4.
莊華堂,〈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分布現況〉,《歷史月刊》第134期,(1999年3月)。
5.
莊華堂,〈是福?是客?還是「是福也是客?」─台灣的漳州客初探〉,《客家雜誌》106期,(1999年4月)。
6.
莊華堂,〈永定客與三芝江家〉,《客家雜誌》113期,(1999年11月)。
7.
莊華堂,〈從地域認同到福佬認同──客家人與新店地區的開發〉,《北縣文化》85期,(2005年6月)。
8.
莊華堂,〈Gaya魔咒下的男性復仇──《賽德克巴萊》評析〉,《鹽分地帶文學》第36期,(2011年10月)。
9.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14年9月)。
10.
林曜同,〈文化復振與族群認同:論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尋根之旅與河祭的認同意涵〉,《臺灣文獻季刊》第64卷第3冊,(2013年9月)。
11.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11年7月)。
12.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第36卷1期,(1986年3月)。
13.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
14.
陳惠齡,〈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國文學報》第五十五期,(2014年6月)。
15.
葉益青,〈作家身影──莊華堂 穿越時空與各族群對話〉,《書香遠傳》第85期,(2010年6月)。
1.
國小女性教師懷孕歷程之研究
2.
客家安徒生-張捷明童話研究
3.
歌仔戲觀眾觀賞劇團演出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以明華園戲劇團為例
4.
韋瓦第【c小調雙簧管奏鳴曲】作品53之演奏詮釋
5.
彰化縣文化局藏「集樂軒」北管戲曲抄本研究
6.
戲曲《打麵缸》研究
7.
暢銷的愛戀
8.
鄧鎮湘臺灣電視卡通歌曲創作研究(1974-1995)
9.
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家童謠研究---以廖俊龍創作童謠為例
10.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11.
宜蘭縣國中學生國語流行歌曲偏好之研究
12.
南管樂語、腔調及其體製之探討
13.
客家文化元素在吉祥物之造形設計研究
14.
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
15.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