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專書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韓國現代美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
呂清夫,《藝術史的軌跡(上冊)》(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沈語冰譯,〈前衛與庸俗〉,《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美術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313-312。
───,〈我對格林伯格現代主義還原論與極簡主義的雙重批判〉,《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美術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277-291。
林惺嶽,《渡越經滔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97)。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市:藝術家,2005)。康添旺、鄒淑慧編,《中國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6)。
康添旺編,《1984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4)。
───,《1985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5)。
張永村,《覺識道:人》(台中市:張永村,1997)。
陳秀薇、羅潔尹編,《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
雄獅美術編委會編,《第十一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彙刊》(台北市:雄獅圖書,1986)。
───,《第十二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彙刊》(台北市:雄獅圖書,1987)。
───,《第十三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彙刊》(台北市:雄獅圖書,1988)。
───,《第十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彙刊》(台北市:雄獅圖書,1985)。
葉玉靜,《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縣新店市:立緒,2000)。
盧秀英編,《中華民國第二屆現代雕塑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7)。
蕭瓊瑞等著,《台灣美術史綱》(台北市:藝術家,2007)。
薛平海編,《媒體‧環境‧裝置》(台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1988)。
謝東山、韓秀蓉編,《前衛‧裝置‧空間特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5)。
鐘貞、張永村編,《超度空間:存在與變化》(台中市:張永村,1993)。
暮澤剛巳(Kuresawa Takemi)著,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市:麥田,2011)。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的氣候〉,《現代主義》(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台北縣新店市:立緒,2009),頁18-47。
二、期刊雜誌
〈打開觀念的門窗──異度空間展有創新的突破〉,《時報雜誌》第244期(1984年8月22日),頁45。
之古,〈林壽宇訪問記〉,《雄獅美術》第140期(1982年10月),頁158-159。
王秀雄,〈白色的魅力與震撼──林壽宇藝術之美〉,《雄獅美術》第141期(1982年11月),頁152-154。王品驊,〈當空間成為事件──台灣,1980 年代現代性部署〉,《藝術家》第451期(2012年12月),頁176-183。
王聖閎,〈思的零度:低限主義的發展與轉進〉,《藝外》9期(2010年6月),頁41-47。
王聖閎,〈從低限、觀念到特定場域:台灣低限策略中的離散潛影〉,《藝外》9期(2010年6月),頁56-65。
何玉郎,〈六十年代以來的現代繪畫派別名詞淺釋〉,《藝術家》第65期(1980年10月),頁97-101。余思穎,〈從林壽宇到莊普:試析1960-1985 臺灣幾何抽象藝術發展〉,《現代美術》第153期(2010年12月),頁44-65。
───,〈臺灣幾何抽象風格的兩個階段〉,《北商學報》第9期(2006年1月),頁99-121、123-128。
李復興整理,〈訪蘇瑞屏──談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推展〉,《雄獅美術》第155期(1984年1月),頁52-54。
沈以正,〈從異度空間展看美術館展覽的途向〉,《現代美術》第4 期(1984年10月),頁11。
定福,〈水墨抽象陳永慶〉,《雄獅美術》第123期(1981年5月),頁128-129。
林金標,〈「激情」到「反省」的路上──八○到九○年代的台灣美術狀況〉,《現代美術》第49期(1993年8月),頁12-17。林清玄,〈嚴格乾淨的理性世界──旅英畫家林壽宇和他的畫〉,《時報雜誌》第68期(1981年3月20日),頁18。
───,〈白色交響樂──林壽宇台北一年〉,《時報雜誌》第152 期(1982年10月31日),頁46-49。
───,〈遠山無限──林壽宇的「存在與變化」〉,《時報雜誌》第220期(1984年2月15日),頁56-57。
───,〈異度空間的革命〉,《時報雜誌》第247期(1984年8月22 日),頁40-44。
───,〈空間的核爆──「超度空間」的新精神〉,《時報雜誌》第286期(1985年5月22日),頁42-45。
邱莉莉整理,〈異度空間——空間的主題、色彩的變奏展座談〉,《雄獅美術》第162期(1984年8月),頁141-143。
侯宜人,〈現代雕塑(9):最低限雕塑的理論與現象(上)〉,《美育》第29期(1992年11月),頁46-56。───,〈現代雕塑(9):最低限雕塑的理論與現象(下)〉,《美育》第30期(1992年12月),頁35-46。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初探(下)——台灣新生代美術的再檢證——繪畫篇〉,《雄獅美術》第257期(1992年7月),頁36-68。───,〈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灣新生代美術的再檢證〉,《雄獅美術》第255期(1992年5月),頁32-51。
───,〈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台灣現代美術的批判〉,《雄獅美術》第242期(1991年4月),頁114-133。
高愷珮,〈燃燒青春與革命熱情的實踐精神──賴純純和SOCA 現代藝術工作室〉,《藝術家》第451期(2012年12月),頁204-206。
張建隆(整理),〈從李仲生到異度空間展──談中國現代繪畫的拓展〉,《雄獅美術》第164期(1984年10月),頁63-67。
現代美術編輯部,〈異度‧超度‧新展望──1980 年代初台北當代藝術座談會〉,《現代美術》第153期(2010年12月),頁20-43。
莊偉慈,〈重省台灣現代藝術精神──莊普與「異度空間」、「超度空間」〉,《藝術家》第451期(2012年11月),頁202-203。
逍遙人,〈觀威尼斯國際双年展〉,《雄獅美術》第68期(1976年10月),頁98。
郭少宗,〈八○年代裝置藝術的前浪與後浪〉,《現代美術》第49期(1993年8月),頁18-23。───,〈八十年代現代美術史新頁──裝置藝術的多元化面貌〉,《現代美術》第8期(1985年10月),頁74-76。
───,〈從孤島到橋頭堡──現代藝術工作室首展評析〉,《當代》第10期(1987年2月),頁106-112。
───,〈還原、解構、敘述──「媒體、環境、裝置展」的省思〉,《雄獅美術》第214期(1988年12月),頁150-156。
陳文瑤,〈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80 年代由群雄形成的空間演繹〉,《藝術觀點》第9期(2001年1月),頁32-36。陳傳興,〈「現代」匱乏的圖說與意識修辭──一九八○年代台灣之「前」後現代美術狀況〉,《雄獅美術》第259期(1992年9月),頁16-25。───,〈溶解〉,《雄獅美術》第207期(1988年5月),頁94。
陳譽仁,〈減法的極限:林壽宇的回歸與台灣低限主義前史〉,《藝外》第9期(2010年6月),頁48-55。
陸蓉之,〈台灣藝壇走過八○年代〉,《藝術家》第176期(1990年1 月),頁107-120。───,〈探詢台灣八○年代藝術風格〉,《藝術家》第176期(1990年1月),頁121-131。
雄獅美術編輯部,〈春之藝廊、雄獅美術合辦1980 年新人獎揭曉〉,《雄獅美術》第109期(1980年3月),頁60-70。
───,〈新人獎得主:魯宓〉,《雄獅美術》第207期(1988年5月),頁96-97。
鳳子,〈超度空間展〉,《雄獅美術》第164期(1985年5月),頁174。
蔣伯欣,〈物體、身體、與形體:現代藝術在七○年代台灣的視覺轉形〉,《藝術觀點ACT》第51期(2012年7月),頁9。
蕭勤,〈觀念藝術‧平樸藝術及其他〉,《藝術家》第53期(1979年10月),頁14-19。蕭瓊瑞,〈低限風潮與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藝術家》第445期(2012年6月),頁148-165。
───,〈起步/奠基/發展──台灣美術研究的回顧與現況〉,《臺灣美術》第85期(2011年7月),頁68-81。
賴純純,〈批判與讚歌──林壽宇生平和繪畫〉,《藝術家》第91期(1982年12月),頁141-146。謝里法,〈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雄獅美術》第63期(1976年5月),頁70-73。
謝東山,〈陣痛開始: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最新報告──兼談「前衛‧裝置‧空間」特展〉,《現代美術》第8期(1985年10月),頁69-73。
藝術家編輯部整理,〈每月藝評專欄──《林壽宇畫展》〉,《藝術家》第107期(1984年4月),頁94-96。
───,〈每月藝評專欄──《前衛‧裝置‧空間特展》〉,《藝術家》第123期(1985年8月),頁147-149。
───,〈每月藝評專欄──《異度空間展》‧《錄影藝術展》〉,《藝術家》第113期(1984年10月),頁60-66。
───,〈每月藝評專欄──《環境‧裝置‧錄影展》〉,《藝術家》第139期(1986年12月),頁153-156。
蘇瑞屏,〈「前衛‧裝置‧空間」的新意義〉,《現代美術》第8期(1985年10月),頁68。
察魯佩其((Jindich Chalupecky))著,林壽宇譯,〈藝術不再〉,《雄獅美術》第176期(1985年10月),頁131-135。
蓋布利克(Suzi Gablik)著,澔天譯,〈最低限主義〉,《雄獅美術》第177期(1985年11月),頁85-91。
三、報紙資料
〈對中國的繪畫藝術 美人狂熱嚮往 劉國松歸來談美國流行新畫派 受中國 襌畫的影響甚深〉,《聯合報》第5版(1970年6月27日)。
民生報報訊,〈超度空間展,讓你融入作品〉,《民生報》第9版(1985年5月15日)。
林淑蘭,〈「異度空間展」受好評,拓展觀眾藝術視野〉,《中央日報》第9版(1984年8月19日)。
林淑蘭,〈裴在美醉在磚中〉,《中央日報》第9版(1984年8月17日)。
娜娜,〈超度空間出擊──莊普、張永村、賴純純、胡坤榮聯合展出〉,《台灣時報》第8版(1985年6月1日)。
袁宜,〈究竟是汰舊換新,還是新舊統合?─九位畫家提供藝術發展的新方向〉,《中華日報》第9版(1984年8月21日)。
郭少宗,〈異度空間的三重反思(上)〉,《台灣新聞報》第9版(1984年8月25日)。
───,〈異度空間的三重反思(下)〉,《台灣新聞報》第9版(1984年8月26日)。
陳小凌,〈「異度空間」吸引不少年輕人〉,《民生報》第9版(1984年8月19日)。
───,〈把視覺代進「異度空間」──九畫家對視覺空間展開挑戰〉,《民生報》第9版(1984年8月18日)。
曾清嫣,〈一項突破性的藝術展示〉,《台灣新生報》第9版(1984年8月18日)。
華曉玫,〈超度空間藝術展〉,《中華日報》第12版(1985年5月18日)。
葉竹盛,〈空間藝術的詮釋〉,《成功時報》第10版(1984年8月17日)。
鄭寶娟,〈李仲生的信念──在異度空間中活化〉,《中國時報》第9版(1984年8月30日)。
───,〈超度空間聯展──越過實體‧進入高次元世界〉,《中國時報》第9版(1985年5月17日)。
藍岡,〈絕對主義與林壽宇的繪畫〉,《民生報》第10版(1981年5月20日)。
羅門,〈「異度空間」展的探討──一次具新構想的空間觀念展〉,《中國時報》第9版(1984年8月26日)。
───,〈「超度空間」展的探討〉,《自立晚報》第8版(1984年5月25日)。
鐘秋智,〈春之藝廊展出異度空間〉,《稻崙報導》第7版(1984年8月31日)。
四、學位論文
廖秋媛,《與現代主義斷裂──莫里斯的作品》,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五、西文資料
Battcock, Gregory. Minimal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in 196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Best, Susan. “Minimalism, Subjectivity, and Aesthetics: Rethinking the Anti-aesthetic tradition in Late-modern Art,”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5.3 (2006), pp.
127-142.
Chave, Anna C. “Revaluing Minimalism: Patronage, Aura, and Place,” The Art Bulletin 90.3 (September 2008), pp. 466-486.
Foster, Hal. “The Crux of Minimalism,” 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 pp. 35-71.
Fried, Michael. “Art and Objecthood.” 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 148-172.
───. “Shape as Form: Frank Stella’s Irregular Polygons,” Art and Objecthood: Essays and Reviews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pp. 77-99.
Greenberg, Clement. “Modernist Paintin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Bri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p. 85-93. (譯文:沈語冰譯,〈現代主義繪畫〉,《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美術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259-276。)
Judd, Donald. “Specific Object,” Arts Yearbook 8(1965), pp. 74-82.
Kwon, Miwo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2).
Meyer, James. “Another Minimalism,” A Minimal Future? : Art as Object 1958-1968, ed. Ann Goldstein (Los Angeles, Calif.: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2004), pp. 33-50.
───. “The Minimal Unconscious,” October 130(Fall 2009), pp. 141-176.
───. Minimalism: Art and Polemics in the Sixties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0).
Morris, Robert. “Notes on Sculpture,” Minimal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ed. Gregory Battcoc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222-235.
Reiss, Julie H.. “Introduction,” From Margin to Center: The Spaces of Installation Ar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9), pp. xi-xxiv.
Schwarz, K. Robert. Minimalists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6).
六、網路資料
王秀雄,〈超度空間──高次元空間的構成.多次元知覺的美學〉,原發表處不詳。參見: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296/279(瀏覽日期:2012/11/28)。
沈語冰,〈《藝術與物性》譯後記(一)〉,沈語冰博客。參見:
http://blog.artintern.net/article/254839(瀏覽日期:2012/12/9)。
羅門,〈極限世界的拓展與再現〉。參見: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73/295/274(瀏覽日期:2012/11/28)。
七、未刊印資料
主持人:龔義昭,與談人:林壽宇、何乏筆、龔卓軍,「確定不能確定的確定:關於理性、自然和藝術之間的關係」講座(2010年9月25日)。座談會紀錄由泰郁美學堂提供。
王品驊,〈訪談莊普〉(2011年10月13日),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