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以仁(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臺北市:心理。
王昱雯(2009)。國小六年級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瑞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王增勇、林思伶、孫效智(2000)。建構學校生命教育體系先導計劃。臺北市:教育部。
丘愛鈴(2006)。綜合活動領域「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與多元智慧教學設計。載
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97-130)。臺北市:心理。
朱惠玲(1996)。我國觀光系所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對其就業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傾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岱恩(2005)。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李蕙雯(2008)。生命教育學習網教材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文化。
吳清基(2011)。教育部長吳清基:AQ、EQ、MQ都比IQ重要。天下雜誌,11,54。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1,71-94。何莉莉(2006)。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以金門縣立金城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沈美杏(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自我概念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杜明翰(2012)。六個培養未來領袖的生命功課。2012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2/10/26/91-2867301.htm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卓英芬(2008)。國中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邦傑(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正昇。
林宛瑾(2010)。國中弱勢學生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林珮瑜(2008)。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素霞(200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雅君(2007)。「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資優生在死亡概念、失落概念、生死態度與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林鋒信(2008)。生命教育教學對國一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探討─以體驗課程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SAS在統計學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邱信慧(2010)。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惠群(2000)。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祈婉琳(1999)。花蓮地區國小兒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洪賢明(2004)。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目標達成滿意度之初探-以新竹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洪蘭、曾志朗、吳嫻(2007)。腦與生命教育。載於黃政傑主編,生命是什麼(頁207-263)。高雄市:復文。
桃園縣立大園國民中學(2012)。桃園縣101年度生命教育成果彙整。桃園縣:
桃園縣教育局主編。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10)。99年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課程綱要。2012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674
教育部(2011)。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140.123.107.22/homepage/new_page_2.php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臺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臺北市:幼獅。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12(3),1-26。徐惠琳(2005)。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相關性之探討。臺南女院學報,24。2012年10月28日,取自 http://203.68.184.6: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64
黃妙娟(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家庭倫理觀與人群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怡嘉(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 究∼以「校園裡的昆蟲」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建彰(2008)。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 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黃惠秋(2001)。「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黃惠秋(2003)。「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概念之影響,慈濟大學91學年度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2012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1fru/fru_s5.htm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臺北市:寰宇。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美(2006)。臺灣地區生命教育相關碩博士論文之分析─研究現況與發展。「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頁51-89)。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臺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1),1-26。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寰宇。
陳依璇(2012)。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 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載於 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77-96)。臺北市:心理。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紫婕(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中生生命態度、道德觀念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嫄嫆(2012)。臺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銘珠(2004)。國民中學智能障礙學生生命教育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玟蕙(2010)。共有體驗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網路成癮、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莊婉琪(2010)。休閒活動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及虞犯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 版。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的哲學反思。哲學與文化,31(9),47-57。葉政憲(2008)。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淑晴、黃凱琳(2011)。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 407-442楊耀慧(2008)。學生知覺教師信念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詹淑如(2010)。拖延行為在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廖錦雀(2011)。臺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生命意義感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廖慧雯(2012)。 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黎建球(2000)。 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
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臺北市:寰宇。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劉佩宜(2010)。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蔡秀紋(2006)。生命教育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美惠(2009)。高雄縣國中生生命態度、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鍾美慧(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某國中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欣賞生命」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花蓮市。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英文部分
Arkoff, A. (1986).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Y: John Wiley & Sons.
Hungelmann, J., Kenkei-Rossi, E., Klasse, L., & Stollen-werk, R. (1985). Spiritu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 Harmonious inter-connectedness. Joun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4(2), 147-154.
Maslow, H.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 Row.
Miller, J. P. (2000). Education and the Soul: 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iller, W. R., Yahne, C. E., & Rhodes, J. M. (1990).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NY: Prentice Hall.
O''Connell, K. A., & Skevington, S. M. (2005). The relevance of spirituality, religion and personal beliefs to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Themes from focus groups in in Britai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0, 379-398.
Solomon, P., & Draine, J. (1995). Subiective bur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mentally ill adults: Relation to stree, coping, and adap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5(3), 41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