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1.丘昌泰(2005),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
2.曲兆祥(2004),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市:揚智文化。
3.李明寰譯,William N. Dunn著(2002),公共政策分析。時英出版社。
4.江明修、劉梅君譯,John Forester著(1995),面對權力的規劃。台北市:五南。
5.林鐘沂(1992),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6.林佳龍編(2007),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台灣智庫。
7.吳宜容譯,David Butler & Austin Ranney編著(2001),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8.吳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市:巨流。
9.陳恆鈞譯(2001),James P. Lester & Joseph Stewart JR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11.紐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寫作。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2.曹金增(2004),解析公民投票。台北市:五南。
13.張紹勳(2005),研究方法。滄海書局。
14.彭懷恩(2007),政治學辭典。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15.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著(2002),政治學。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6.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Maija Setala著(2003),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7.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8.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麗文文化出版社。
19.賴錦珖(2007),公民投票法釋義。自行出版。
20.謝復生、張台麟(1997),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
1.吳志光(2003),「諮詢性公投與地方政府之配合義務?」,全國律師,十一月號:頁59-67。2.郭秋永(2004),「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期:頁29-78。3.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1-25。
4.陳英鈐(2004),「公民投票法的制度設計」。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73-93。
5.陳文俊譯,Peter Bacharch & Morton S .Baratz著(1987),「權力的兩面:決策與非決策之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三期:頁95-105。
6.許宗力(1998),「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二期:頁35-75。7.黃錦堂(1996),「公民投票在我國適用檢討」。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頁47-55。8.黃偉峰(1998),「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二期:頁18-33。9.黃玉霖(2004),「從各國經驗看公民投票與公共政策」。「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論文集:頁59-75。
10.廖元豪(2005),「鎮壓或解放?-建構挑戰與顛覆的公投芻議」。憲政時代,第三十卷第四期:頁445-482。11.蕭全政(1987),「評權力的兩面向:決策與非決策的分析架構」。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一卷第三期:頁105-107。
12.謝復生(1996),「公民投票:主權在民的體現或民粹主義的濫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頁38-46。13.蘇永欽(2001),「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憲政時代,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21-46。三、碩博士論文
1.王健瑞(1999),論環境影響評估於公民投票制度之整合-從拜耳案談起。私立東吳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涂鳳瑜(2004),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地方公民投票衝突之研究-以北宜高速公路坪林交流道開放爭議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陳永芳(1999),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之發展:我國實施公民投票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4.莊雅萍(2000),公民投票之理論與經驗:一九九八年台南市公民投票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5.錢鴻明(2004),地方性公民投票之研究-以日本之住民票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所。
6.蘇怡紋(2001),日本住民參政制度之研究-以住民投票為中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網站及其它報告
1.http://www.moi.gov.tw/dca/01news_001.aspx?sn=1673 - 31k (內政部民政局網站),參閱時間2008年10月。
2.http://www.kta.kh.edu.tw/index_board.php?tid=3206&action=view(高雄市教師會網站),參閱時間2008年10月。
3.http://kh.cec.gov.tw/?Menu_id=0(高雄市選委會網站),參閱時間2008年10月。
4.http://cabu.kcg.gov.tw/CmsShow.aspx?ID=107&LinkType=3&C_ID=686(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第260次局務會議紀錄),參閱時間2009年4月。
5.http://cabu.kcg.gov.tw/Law_List.aspx(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全球網),參閱時間2009年5月。
6.http://web.kcc.gov.tw/File/law/2006112143791.doc(高雄市議會第6屆第8次定期大會第1次會議紀錄),參閱時間2009年4月。
7.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年,「高雄市政府教育政策即時委託民意調查」調查報告。
8.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略),(高雄市教育審議委員會第五屆第一次委員會會議議程),參閱時間2009年5月。
五、英文部分
1.Braunstein ,Rich,(2004),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voting:governing through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LFB Scholarly Pub.
2.Cobb, Roger W. and C. D. Elder.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Boston:Allyn and Bacon.
3.Dahl, Robert,(1957), The Concept of Power, reprinted in S. Ulmer, ed.,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Political Behavior, Chicago:Rand McNally.
4.Dahl, Robert,(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5.Gaventa ,John,(1980), Power and Powerlessness - Quiescence and Rebellion in an Appalachian Valley,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6.Koenig, Louis W.(1986).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7.Lukes, Steven,(2005), Power:a radical view, New York :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