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秀燕(2001)。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新北市。王濬楷(2013)。國中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和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雲林縣。方紫薇(2010)。網路沉迷、因應、孤寂戚與網路社會支持之關係:男女大學生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41(4),773-798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縣。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余德慧、陳斐卿(1996)。人緣:中國人舞台生活的秩序。本土心理學研究,5,2-46。岑淑筱、林佳穎(2010)。組織文化、管理者人格特質與領導型態關係之研究-以觀光產業為例。島嶼觀光研究,3(2),26-50。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13-29。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市。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施香如(2003)。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18-25。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秀如(2012)。青少年人格特質、偶像崇拜與服飾消費態度之探討。德明學報,36(2),27-38。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3)。2013年4月「寬頻網路使用調查 」報告。2013年10月13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莊耀嘉、李雯娣 (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
心理學刊,43(1),65-82。
張鳳燕(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台北市:五南。
許惠珠(1995)。人際關係的新天地。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沈迷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鄭石岩(2004)。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與輔導。學生輔導,86,6-11。
陳皎眉(1993)。如何作自己的公關:談人際關係。台北市:遠流。
陳增穎(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
友,392,27-30。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屏東縣。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陳國文(2007)。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花蓮縣。
陳瑛琪(2013)。青少年網路成癮-現實與虛擬環境間的拉鋸戰。商管科技季刊,14(2),165-193。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2001)。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三:網路成癮、壓力、與心理症狀之關連性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沉迷現象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通訊,86,16-35。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琪皎(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台南市。
資策會(2012)。2011全球上網行為大揭密。2013年11月23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22。
楊國樞(1984)。中國人對於人之性格的看法。台北市:桂冠。
楊凱文(2006)。台中市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依附風格、社會技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市:揚智文化。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戴怡君(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各執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2,29-58。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縣。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薛世杰(2002)。國中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
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魏心怡、黃毅志(2000)。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藍菊梅、陳筱萍(2007)。網路成癮的衡鑑。學生輔導雙月刊,103,135-148。龔盟裕(2006)。高雄市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之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工作績效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英文部分:
Allport, G.W. (1947).The psychology of particip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4(3),142-158.
Allport, G. W. & Odbert, H. S. (1961). Trait-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211).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mstrong, L., Phillips, J.G.&Saling, L.L.(2000).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53,537-550.
Beard, K. W.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8(1),7-14.
Cattell, R. 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38, 476-506.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Odessa, 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9). An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175-215.
Eysenck, H. J.(1970). 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L.A. Pervin (Ed.),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44-276.
Eysenck, H. J. (1990).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thre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8(1), 245-261.
Goldberg(1996)「On-line」.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61-75.
Griffiths, M.(2000). lnternet addiction-time to be taken seriously. Addiction Research, 8(5), 413-418.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Homans, G. C. (1950).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97-606.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Morris, M., & Ogan, C. (1996). 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39-50.
Pervin, L. A. (197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Schutz, W. C. (1960).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Stokes, J. P. (1985). The rel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s to lonel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4), 981-990.
Suler, J. (1998).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at the Palace.「On-line」. Available:
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 /eatlife.html
Thibaut,J. W. and H. Kelly.(199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Wiley.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 25-28.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Zamani, B. E., Abedini, Y., & Kheradmand, A. (2011).Internet Addiction Based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Kerman, Iran. Addict &Health, Summer & Autumn, l 3, 3-4.